杜秀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自我營銷

來源: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2024-03-21 08:40: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8465 bytes)
 杜秀香 當代作家

春雷一響天下醒,諸葛一出天下驚。驚蟄之日恰好讀到了三顧茅廬。這段故事流傳極廣,影響極深,兩千年來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它不僅是禮賢下士的典型案例,暗合著人們對於明珠能不蒙塵,人才能得其時、得其力、得其用的期待,在戰火頻仍,生靈塗炭的亂世風雲裏,這一段故事,也是難得的歲月靜好。此後,三國群雄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的三國時代正式拉開。

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此時,漢獻帝已登基十八年,距離赤壁大戰隻剩一年,《三國演義》也寫到了第三十七篇。漢末逐鹿的群雄,已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有的人留下來繼續唱著英雄曲,有的人卻不得不黯然離場,他們拿到了屬於自己的劇本,紛紛走向了自己的宿命。

有人說,三國的曆史,是一大群天才進行的可歌可泣的奮鬥史詩。

最先看似拿到主角劇本的是董卓。他生長於涼州,這個在王之渙筆下一片孤城,春風不度的地方造就了他的粗獷勇猛,也造就了他的凶狠殘忍。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密召董卓進京,他做夢都沒想到他召來的不是一杆槍,而是一頭狼。董卓進京後攬呂布殺丁原,廢少帝立獻帝,獨斷朝綱,威震天下。他僭越禮製,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他暴虐嗜血,殺人如麻,以眾生為芻狗。民間傳唱著一首歌謠:千裏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能生。

曆史告訴我們,像董卓這樣天怒人怨之人絕不會長久,於是,一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大戲轟轟烈烈上演。

在這場戲裏,曹操還懷著“匡扶漢室”的理想,怒斥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他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失敗後踏上了逃亡之路。這場戲開幕,劉關張也粉墨登場,關羽溫酒斬了華雄,白門樓前三英戰呂布。但沒有人能看得起這三個毫不起眼,沒有地盤、沒有根基、沒有兵馬的人。孫堅以“江東猛虎”的名號登台亮相,洛陽城外,他擊敗董卓,機緣下得到了傳國玉璽。可惜,天不假年,公元192年,孫堅被黃祖射殺。他雖然謝幕了,關於東吳的戲份遠遠沒有結束,因為孫堅有兩個好大兒:孫策和孫權。孫策別號“小霸王”,他承父業,據江東,打下了屬於孫家的一片江山。曹操聽聞亦忍不住歎息:“猘兒難與爭鋒也!”隻是,勇冠江東的小霸王沒能逃過郭嘉的預言:“策輕而無備,必死於匹夫之手。”果不其然,不久,孫策打獵被許貢門客所殺。

公元192年,死去的還有董卓。司徒王允巧使離間計,呂布方天畫戟刺董卓而死。接替董卓拿到主角劇本的不是司徒王允,也不是“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他們既沒有治國理政的政治才能,也沒有寬嚴相濟的政治手腕,更沒有亂世爭霸的政治謀略,所以,他們隻能是客串的角色。

明星一樣登場的袁紹,曾經最有主角光環。他出身名門,家族威赫,聲名顯於當世,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被奉為盟主,後又奪取冀州、青州、並州、幽州。據四州之地,領十萬之眾,一時風頭無兩,隱隱有一統天下之誌。隻是,曆史的劇本常常出人意料,出場即巔峰的人不一定能笑到最後。公元200年,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兵更少、勢更弱的曹操。兩年後,袁紹憂憤病逝,河北四州之地盡歸於曹。孔融說袁紹乃“塚中枯骨”。陳壽在《三國誌》裏評價他:“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終究,袁紹給曹操做了嫁衣裳。

來吧,我們還是隆重請出三國真正的主角——曹操登場。許劭一句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成了曹操整個人生的底色;他又以一句“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豪言壯語自黑了兩千多年。至今,我們戲劇舞台上的曹操,依然頂著一張代表著奸詐的大白臉。其實,曹操是個真性情的人,主打一個坦蕩蕩,他奸詐狡猾是真,豁達大度也是真;疑神疑鬼是真,坦率真誠也是真;心胸狹窄是真,寬宏大量也是真。易中天曾說他“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在漢末逐鹿的戰場上,曹操一路開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擒呂布、滅二袁、收張繡、敗劉備、征烏桓,一統中國北方,成為三國最大的boss。

三國的另一個主角孫權,在哥哥孫策“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中,於公元200年站上了曆史舞台。這個十九歲的青年,麵對東吳動蕩不安的局勢,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統禦諸將,安定地方大族,阻止宗室動亂,廣招賢才,聘求名士,以超越他年齡的心機、深諳人心的權謀和製衡各方的手段,穩定了江南局勢。

我們的另一個主角劉備呢?至此時,他都隻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慘”。我們的劉皇叔,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乃漢室宗親,卻自小家貧,靠織席賣履為生。他既沒有袁紹四世三公的門庭,也沒有曹操有父親在朝的背景,更沒有孫權承繼父兄之業的根基,他的前半生隻在重複一個詞“顛沛流離”。他先依附公孫瓚、陶謙,後跟過呂布、投過袁紹、奔過曹操,在諸侯混戰的創業中屢戰屢敗。公元201年,劉備又一次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無奈之下,他帶著關、張、趙雲往投劉表。畢竟同為漢室宗親,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之後,劉備屯於新野,守護荊州的“大門”,成為劉表的“安保隊長”。

中國的曆史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成體係,因果循環地極具對稱之美。三國前期的風雲變幻,因緣際會,是非成敗,似乎都是在為孔明出山指點江山做鋪墊。

 

                     

 

時間,終於來到了公元207年。這一年,曹操東臨碣石有遺篇,寫下《觀滄海》。這一年,孫權坐擁六郡八十一州,雄霸江東。這一年,劉備得了兒子劉禪,也得到了荊州士族和民眾的愛戴。這是劉備一生中難得的安穩時光,可對於一個有心於天下的梟雄來說,無異於虛度人生。就在這一年,一次酒後,劉備因見己身髀,也就是大腿肉複生,不覺潸然流涕,發出了“日月蹉跎,老將至矣”的髀肉之歎。彼時的他們都不知道,就在這一年,有一個人即將出得草廬,攪動天下風雲。曹操有生之年將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孫權將永遠失去荊州之地,劉備將結束他顛沛流離的遊擊生涯,走上天下三分的事業規劃,並最終升級為蜀漢之主。

諸葛丞相,登場吧!劉皇叔已經等你太久了。

話說公元207年,劉備酒後失言,妄論荊州繼承人,得罪了屏風後偷聽的蔡夫人。蔡夫人與弟弟蔡瑁一番謀劃,要借慶豐年之祭殺死劉備。天降大任的劉備自不會死在這種無名小卒之手,於是,就有了他騎著的盧馬跨檀溪的故事。迷路的劉備同武陵人一樣,無意間來到了一處世外桃源——水鏡莊,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深夜暢談,從司馬徽先生口中,劉備第一次聽說了伏龍、鳳雛。此時,他並不知道,伏龍先生是何許人,姓甚名誰;他也不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將和他的名字並列於史書,演繹一段生前相知、臨終相托、死後相守的千古君臣佳話和曆史傳奇;他更不知道,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三顧茅廬”,即將由他傾情上演。

《三國誌》裏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不過寥寥數語,倒是《三國演義》寫得一波三折,曲折迂回,意趣盎然。仔細讀來,不難發現,這一場“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最成功的營銷案例。

“營銷”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它也絕不是近代專利,西周的薑子牙可謂是營銷的鼻祖。

三千多年前,年逾八十而一事無成的薑子牙由河南來到陝西的渭水河邊,他自導自演了一場直鉤釣魚的行為藝術,很快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在四處尋訪賢人的周文王斷定這非尋常人所為。他一路尋覓到渭水河邊,果見一個白發老翁背水而坐,直鉤離水麵三尺在釣魚。周文王怪而問之,薑子牙一句“願者上鉤”瞬間擊中了文王韜光養晦,力圖興周的心。一番促膝長談,文王如獲至寶,與薑子牙同乘一車而歸,拜其為太師,尊稱太公望。

總結歸納起來,薑子牙的營銷大抵分為四點,一是認準伯樂。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寵幸奸佞,民不聊生,而周文王的賢明天下聞名,所以薑子牙棄河南,來到陝西渭水河邊。這可是周國之地,文王之土。二是製造話題,一個老頭天天傻乎乎地坐在河邊釣魚,魚鉤又是直的,好事之人自然一傳十,十傳百,人盡皆知。三是推銷才華,文王如期而至,薑子牙自然會在暢談中將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軍事會管理的才華盡數展示。四是高壘門檻,才華我有,但絕不召之即來。傳說中,薑子牙讓周文王親自拉車載他而歸,據說周文王拉了808步,於是薑子牙說保他周朝808年。這番營銷可謂皆大歡喜,周文王尋得賢臣,薑子牙得以施展畢生所學,後來的封神一戰(牧野之戰),定鼎周朝八百年江山。

再回到三國看看諸葛亮,與薑子牙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策劃精妙,布局嫻熟,其營銷更是步步為營。他不投袁紹,不保曹操,躬耕於南陽,隻為等他心中的明主劉備。對於製造話題,他更是高手。他自號臥龍,自比管仲、樂毅。臥龍者,一飛衝天;管仲者,春秋名相,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一霸;樂毅者,燕國名將,率領五國聯軍直下齊國七十餘城,差點讓齊國就此滅亡。這品牌定位,可謂起點高,眼光遠,誌向大。其後,徐庶別劉備去往曹營,推薦諸葛亮給劉備絕不是臨時起意。作為諸葛亮的好友,他也是營銷中的一環。徐庶前腳剛走,司馬徽又親自前來,名為看望徐庶,實則為諸葛亮背書,讚他獨觀大略,可比興周八百年的薑子牙,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後來,之所以三顧茅廬才見到孔明本尊,也是因為孔明層層鋪墊,營銷一環扣一環。

第一次前往隆中,荷鋤耕於田間的農夫都在高唱孔明所做之歌:“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草廬前尋而不遇,返程路上劉備遇到了孔明的另一個好友崔州平,當然又是一番不遺餘力的力捧。第二次前往,雖寒氣襲人,大雪紛紛,捧場的卻更多,路旁酒店遇到的是諸葛亮的好友石廣元和孟公威,草廬內則是他的弟弟諸葛均和嶽父黃承彥,親朋好友們看似無意的吟誦,實則是不斷向劉備輸送信息,“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這話除了說諸葛亮有非凡之誌,更間接稱讚劉備是可依附的明主。這高帽,戴的舒服!當然,事不過三,既然配角們都出場了,第三次就該主角唱戲了。果然,第三次,劉備終於見到了頭頂光環的諸葛孔明。一番隆中對,天下已三分,劉備眼前忽然就出現了一幅宏偉的事業藍圖,他滿足地歎息:“我有孔明,如魚得水。”

至此,孔明的品牌推廣,宣告成功。至此,“三顧茅廬”的故事口耳相傳,成為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標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