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錢今日花(三)

來源: caizane 2023-11-26 20:05: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0661 bytes)

明朝有錢今日花 (三)

蔡錚

選自《即將分崩離析的美國美國社會專題二十四講》

這個發薪日貸款從1993年開始突然在美國火起來,遍地開花,專門“服務”窮人。各地政府發現它有問題, 12 個州禁止這種貸款,18 個州將 貸款利息限製在 36%,45 個州和華盛頓特區有利率上限,但上限很高,中位數為 38.5%,但有些州沒上限,比如德克薩斯州。2018年,全美有23000家發薪日貸方,2300多萬人用過這個貸款,這個行業大約進賬300億美元。常有人想立法禁止包括發薪日貸款之類的高利貸,把年利率上限設為36%1 ,但至今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利率上限。“發薪日貸款”的店子都開在窮人區,它搜刮的絕大部分是社會最底層2。估計高利息都是從最底層40%的人頭上攫取。設想如2020年它共搜刮300億美金,若最底層20%出200億,則最底層20%那撥人約3%的收入又被攫走了;加上信用卡利息費用500億,則最底層20%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就被人輕巧地攫走了。

自己的收入被作為高利貸的利息拿走了,則等於被剝奪了這收入的支配權。為避免被利息盤剝,我們每個人都得懂如何消費。

我們的收入一部分存起來,有人拿些去投資;存錢和投資之外用於購買實物和服務、花費於吃、穿、住、行、醫、教、娛等等的錢就是消費。把錢捐出去、繳稅、被盜、被騙、被搶、被懲罰性罰款或收繳額外費用、付高利貸等都不算消費,因為這些錢都沒被用來購買我們需要的商品或服務。捐獻是善舉,繳稅是履行義務,闖紅燈被罰款、沒按時還錢被收繳高利息都是被人懲罰性剝奪了收入的使用權。要懂消費,我們先得區分消費類型。

消費按其功能可分成四大類(見表27.2):

第一,必要性消費,
第二,投資性消費,
第三,享受性消費,
第四,浪費性消費。

必要性消費又分絕對必要和次必要,次次必要等。必要性消費就是生活必須的消費, 買米買麵,買鞋子、買房或租房,買車上下班等等。

投資性消費可分大投資和小投資、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比如買本書看看、報個班學點東西、上大學繳學費等都是投資性消費,這類消費會有間接回報。

享受性消費可分為身體享受和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可分為炫耀性消費和自娛性(自我滿足性)消費,身體享受消費又可分為有害消費和有益消費。

浪費性消費可分為上當受騙性、自損性、自虐性或自殘性消費等等。

個人的所有消費都可歸入以上四大類,細分還可歸入不同小類。消費常有多重屬性,可歸好幾類,我們來具體看看。

去按摩是什麽消費?如果你好好的就去按摩,那是享受性消費。如果你傷筋動骨了,按摩後就不痛了,那就是必要性消費;好得快,可以馬上去工作,那就可算是投資性消費;按摩了,半點用都沒有,那就是上當受騙性消費。

一個女孩大學畢業到上海工作,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因為同事們都在談論那個名牌包,她就也舍血本買一個。買這包是炫耀性消費。十一回老家,高中同學集會,她就背那個兩萬塊的包。但一到老家,那個包的消費性質都變了,因為那個包的推銷商的欺騙宣傳工作不到家,小縣城裏沒人知道這包。女孩跟同學說我這包兩萬,她高中同桌就想:讓我試試!放了幾個鋼幣在她包裏頭。等她們吃完飯,她同桌把鋼幣從她那兩萬塊錢的包裏拿出來,發現沒變成金,也沒變成銀,便心想:你傻啊,鋼幣擱裏頭又不能變成金的,你花這麽多錢買它幹啥?但她不說。她同學背的包比她這個包好看,裝的東西還多,都隻要兩百來塊。吃完飯出門,太陽老大,同學們把包舉起來擋太陽,這貴包女卻把白嫩嫩的手捂包上,怕曬壞包。手曬壞了隻皮痛,抹點油膏就好了,兩萬塊錢的包曬壞了心痛,沒藥治。她們剛在街上走幾步,突然下起雨,同學們又都把包舉起來遮雨,她呢,趕快把包掖到襯衣裏護住,把自己淋得落湯雞似的。你看,人家那個包還能當陽傘雨傘,比她的實用多了。她想炫耀,沒想到同學們心坎裏都瞧不起她,隻覺她傻。所以她花兩萬塊錢買個包就成為上當受騙性消費。

這裏要說說炫耀性消費。“炫耀性消費”是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範伯倫(Thorstein Veblen)1899年提出的。中國目前還不算富,但越來越多的人購買奢侈品,搞炫耀性消費。中國的奢侈品消費過去幾年急劇增加,預計2025年會成為世界第一。花幾萬塊買個包就是典型的炫耀性消費。汽車或手機類的科技產品會有功能上的差異,而大多奢侈品如昂貴的衣服、背包、酒水的使用價值有限,與一般衣服、背包、酒水並無多大實用功能差異。買奢侈品的人更多花費於商品的心理價值。商品的心理價值是有資本的勞心者通過宣傳炒作創造的附著於商品之外的虛榮價值,所以很多炫耀性消費其實都是上當受騙性消費。

一小夥子在網上認識個美女,一下就找到了心靈伴侶,一刻不微聊兩句就渾身發燒。幾天下來,跟美女如膠似漆。對方一個字拋過來,小夥子就知道她喜還是愁;美女的一舉一動都牽著小夥子的心。他早上三點鍾都躲被窩裏跟美人網聊。世界上隻有那個美人,地球都不存在了。美女一天忽然發來個愁眉照,小夥子馬上天黑了,忙送一問號加三個感歎號再加個問號過去。美女說她媽突發心梗,急需手術,可是手術費要三十萬,然後美人流淚照就發過來了。小夥子揪心啦,要救心上人的母親,要千金博一笑,便把手頭存了十幾年的壓歲錢三萬塊給打過去了。隔天那心上人就拉黑他。這個花費叫什麽?

上當受騙性消費?不是,因為他根本沒花這筆錢。他被騙了。因為那個美女其實是躲在寶島台灣的一五十歲的寡婦。

中國有個賣藥發了財的人,不知是賣真藥還是賣假藥。他給一自稱能幫他女兒進斯坦福的人六百萬美金(四千萬人民幣)。那人就把他女兒包裝成劃船運動員,然後買通斯坦福大學劃船隊的教練,把他女兒弄進了斯坦福。美國名校對有體育特長的網開一麵。其實他女兒各方麵都不錯,不找人也有可能進斯坦福,但他為了保險就花了這個錢。 他這個四千萬是什麽消費? 投資性消費。不幸得很,他找的那個中介叫辛格,被抓了。這個賣藥發財的人的女兒就被斯坦福開除了。這孩子很無辜,因為這是她父母背著她搞的鬼;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來這賣藥的花的四千萬算什麽消費? 上當受騙性消費。其實他再加個幾百萬美金,走正門給斯坦福捐個一千來萬就名利雙收:自己得了捐款的名,女兒又穩穩上著斯坦福。無知使他名財兩空,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

中國有個靠倒賣房子發了財的潘某就很有知識,曉得美國精英大學的不成文規矩,就是根據你孩子的學習情況,你捐一定數目的款,他們就可把你孩子收了。孩子越笨,捐額越高。川普女婿庫什納比較笨,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400-1600)隻考了一千兩百多分,一般中國孩子閉著眼睛也考個一千四五百分;庫什納父親就給哈佛捐了兩千五百萬,把他買進了哈佛。這個潘某,生在個驢子不拉屎的窮地方,特節儉,據說是隻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但他對富得流油的哈佛大學出手大方,一下捐了一千五百萬美金,合一億人民幣,又給耶魯捐了一千萬美金。捐獻本不算消費。但隨即潘某一個兒子就進了哈佛,一個進了耶魯。顯然潘某的兒子比川普女婿聰明得多,所以他隻捐那麽點就行了。那麽潘某這個“捐款”其實就是投資性消費,為他兒子的前途做的投資。潘某精明到家,名利雙收,比那個賣藥的土鱉高明多了。

四類消費分類也有限適用於國家的消費。國家的錢用出去其實都是消費。明代鄭和下西洋就是浪費性消費,它沒有給國家帶來任何經濟回報。細究中國曆朝曆代,失敗的都是因為皇帝搞太多享受性和浪費性消費,好的朝代都是必要性消費和投資性消費居多。

美國打阿富汗是什麽消費?美國人說那是必要性消費,因為他們要懲治恐怖分子,要在阿富汗建立民主政權。我看那是自損性消費。美國打伊拉克呢?他們也說是必要消費,當時美國政府說伊拉克的化學武器太厲害了,一根指頭大的玻璃管裏的白粉用個小飛機搞到美國來美國就完了。為了美國安全,必須把伊拉克滅了;還有就是薩達姆威脅不使用美元,滅了他美元就沒事。還有人認為打伊拉克是投資性消費,因為美國花五百億美金就把伊拉克占了,伊拉克的油就能給美國帶來一萬億美金的間接收益。現在看來打伊拉克也是自損性消費。美國現在一年花八千多億美金於軍事,那個航母軍艦成天在中國門口晃蕩,那花油錢啦,但他們也以為那是必要性消費,但那多半也是自損性消費。

這裏要特別談談享受性消費。沒半點享受人活著有什麽意思?所以每個人都得有點享受。但享受其實與消費無關。古人都是設法享受那些免費的東西,“清風明月不要錢”,“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但對於許多現代經濟學家,這些消費都毫無意義,因為它沒花錢,不能創造需求,不能帶動經濟。為了經濟,最好是人人為清風掏錢,為明月付費。確實,在城區難有清風明月,空氣不大好,月光被路燈消滅了,要領略清風明月還得去旅遊。商家和經濟學家要你隻享受那些花錢的,不花錢的享受不叫享受。你關掉燈,月光就進你家裏來了,你就能享受月光,他非要哄你交筆錢,上哪個高樓去看那裏的月亮。你家裏開了空調,最熱的天也跟春天一樣,他非要你花錢到那個避暑勝地去享受那裏的春天。如果你有錢,到那避暑勝地去,那是適度的必要性消費,對窮人來說那就是過度的享受性消費,而那結果往往就是上當受騙性或自虐性消費,你消費後難受啊。所以一定要量入為出,搞清楚什麽是必要性消費和享受性消費;要限製享受性消費,而隻搞必要性消費和投資性消費。商家往往把過度的享受性消費和浪費性消費說成是必要性消費甚至是投資性消費,忽悠人、消費人以自肥。美國2008年的金融風暴就是有些人這麽搞,想忽悠窮人消費窮人,不料倒把自己消費了。

是雷曼兄弟誘發了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雷曼兄弟是個金融服務機構。從1997年開始,它就迅猛擴張搞“Subprime Mortgage”。中國人把Subprime Mortgage譯成次貸,非常準確。“次貸”的實質搞法就是“濫貸”,英文該叫“Unworthy Mortgage”。但他們用了個極具天才創造性的詞 “Subprime Mortgage”,次貸。“Prime”意思是“最好的,最優秀的,第一流的”,Subprime就是比最好的次一等的,給人感覺還有次二等、次三等的。顯然,給這種房屋貸款起名“Subprime Mortgage (次貸)”的人 要麽是斯坦福、哈佛商學院畢業的,要麽是沃頓商學院訓出來的。中國現在也搞了很多商學院。名商學院的人一出手,世界就變美好了。因為他們精通心理學,不服不行。有個大學招不到門衛和開電梯的,如果叫他們來招,他們就把門衛稱“中國哈福(福氣的福)大學南門入口處處長”。那農村小夥子一聽,哇,我們祖宗八代連個村長都沒當過,這個處長是公雞頭上一塊肉,大小是個官,錢不錢的算什麽,馬上上崗。招開電梯的,他們說是聘請“福居大樓一單元居民升降部部長”。官更大,馬上有女孩來應聘。這是忽悠,但這種忽悠對社會不會造成大損失,隻是讓那個門衛和開電梯的樂一樂,唯一造成的不良社會後果是,那個門衛以為他跟開電梯的女孩門當戶對,便舉朵紅玫瑰到那個“居民升降部”去求愛。那女孩見了門衛小夥子,嘴一撇:你一個處長想找部長,也太敢想了吧!你提四兩棉花去紡一紡,天下有女部長嫁男處長的嗎?把男孩踢出電梯。那女孩就成了剩女,男孩也隻能打光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