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因果(4)

來源: 春回人間 2020-09-30 14:42:4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43 bytes)
從古老智慧中獲啟示 :
毋大而肆,毋富而驕,毋眾而囂
中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形成讓世界矚目的巨大國力,古老的民族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但必須坦率承認,現實的中國如同一個剛剛發育,長了肌肉,充滿活力但卻在國際交往經驗與知識方麵仍然不足的少年,在如何融入世界這個問題上,中國還處於不斷學習的階段。
說實在話,在中國兩千年的郡縣製文明中,在近代中國應對西方挑戰的方略中,以及在中國的革命文化中,都缺少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文化經驗。
無論是傳統中國人心目中的“朝貢體製”與“天下秩序”,還是革命時代以來浪漫的“世界革命論”,或從西方國家舶來的、對外擴張主義的“海權論”,都缺少與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文化經驗。
無論是傳統中國人心目中的“朝貢體製”與“天下秩序”,還是革命時代以來浪漫的“世界革命論”,或從西方國家舶來的、對外擴張主義的“海權論”,都不能作為中國人現成的認知與處理與世界關係的文化框架。
自秦漢以來,在大一統中央帝國中生活了幾十代的中國人,沒有與世界打交道的經驗?這一論斷許多人聽上去很不能接受。但這決不是沒有根據的。
這是因為,自秦漢大一統以後,中國就是自認為是天下中心,中國的天下觀念中,沒有競爭的國際意識。在中國人的理解中,隻有處於天下中心的華夏與天下邊緣的夷狄的區分,在這樣一種文化習慣思維中,中國人是無法培養起在國際社會中處理複雜利益關係的集體經驗與能力的。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在麵對新的外部挑戰,隻能用“陰謀論思維”與“洋人唯利益論”思維來判斷對方,這隻能體現出一個缺乏對外經驗的民族的精英們的思維力的貧乏。一旦發生矛盾,用中華的優越文化資源來戰而勝之,或者用吾人的更優質“陰謀論”即“三十六計”來與之周旋,自近代以來,受挫折後的中國人從來就是這樣思考國際問題的。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建立起來的清代總理衙門的官員的思維方式就是如此,當代某些國人的思維方式與一百多年以前並無太大區別。
一年多以前,作者參觀了河北平山縣中山王陵遺址,展廳中陳列的考古出土的一座銅鼎中,銘刻著的幾句話。讓作者印象深刻,這是中山國王臨終前留給太子的遺言:
“毋大而肆,毋富而驕,毋眾而囂。”
在一個多國家同時並存的、競爭性的環境,國際社會,外部諸國並存的多元壓力,不斷地讓競爭危機中的人們激發出警醒意識,這12個字就是理性的警懼意識的表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