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奇   來源:林中奇潭


某些人有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那就是凡事統一就是好的。

從統一服裝,統一步伐,統一國土;到統一意見,統一認識,統一思想。且不說“強迫的意見統一隻會統一到墳墓裏去”,就說這思想,人和人不同是常態,同一個人,今天和明天,早晨和晚上的想法都不見得一樣。但他們不管。

不但如此,統一還是當今頗為普遍的一種管理方法。比如在我熟悉的領域,大學。行政部門眼裏的加強教學管理,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都做統一要求。教師上課要帶多少件東西,考試出題要多少種題型,用什麽字體字號,分數應該怎樣給,怎樣寫,平時成績要分多少項,每項什麽比例,無微不至。即便將來要求教師進教室統一先邁哪隻腳,我也一點不會感到奇怪。

中國曆史上有個大一統思想,但那是政統和法統上的。某些人熱衷的統一,涵蓋麵要比它大得多,這裏我姑且把它稱之為“大統一”。所謂“大統一”思維,就是凡統即好,統一天經地義,統一至高無上。

尤其是國土統一。你要問為什麽一定要統一,會讓他感覺大逆不道,說這就像人為什麽一定要吃飯一樣還用問麽?

不吃飯人能餓死,這個當然不用問。問題是不統一會怎樣?會把有些人急死。一個國家可以有多種存在形態。有聯邦製,各邦相對獨立,自己過自己日子;有邦聯製,鬆散得隻有個同一帝國的名義;還有“一國兩製”,各有所好,各選所需。就如很多人,雖然屬於同一個家族,但兄弟姊妹獨立成家,各自有各自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事相互照應,沒什麽不好。但“大統一”思維隻認一條,那就是統一,絕對的統一。

中國曆史上的每次統一,無論社會付出多大代價,教科書中都要極力歌頌一番,說結束了戰亂,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至於被迫統一者的願望和權利,鬼才去想。就好像個個都是當時勝利一方的帝王將相,都是統一別的人。

統一給底層民眾帶來了什麽好處呢?是自由了,權利得到保障了,還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恐怕都不是。不但不是,由於行政區域擴大,統治往往比以前更嚴酷了;由於管理層級增多,負擔往往比以前更沉重了。

國土的統一,說到底是國土上行政權力的統一,所以統一更多的是權力者的夢想。雖然看起來這沒什麽不好,但最能說明本質的是,都想由自己統一別人,由別人統一自己是絕對不幹的。不可思議的是,我們那麽多個體國民,卻有著和權力者相同的夢想。

以煽動民族主義著稱的某報紙的主編說,“至少不要輕易否定把台灣搞窮了更有利於統一的思維方式”。雖然用了“至少”,“不要輕易否定”這樣的詞語,想看起來委婉些,但還是明白無誤地表達了為統一可以不擇手段的想法。

統一與不統一,要看兩岸民眾的意願,要看能否給兩岸民眾帶來福祉,而不應該從所謂政治理想或政治功績的角度出發。統一符合雙方的意願和利益,自然而然就統一了。如果為了達到統一目的,不惜把對方搞窮,讓同胞遭受苦難,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政品和人品呢?至於那些動不動揚言武力解決,甚至要“核平統一”的人,就更不必說了。

德克薩斯的獨立呼聲不斷,美國聯邦政府聽而不聞,漫不經心;蘇格蘭公投獨立,英國政府隻誠懇挽留而不斥責它分裂祖國;英國公投脫歐,歐盟成員國隻說遺憾而不斥責它背叛聯盟。當離開是一種權利,離開時會謹慎,留下時也真心。

“大統一”思維,經常搞不清自己是誰,搞不清統一的目的,搞不清統一的後果,不懂得事物除了統一還有多種合理的存在狀態,一門心思認為統一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這不是種腦病還能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