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版: 聖桑的 a小調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OP. 33

來源: istory 2020-04-04 10:26:4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308 bytes)

協奏曲這種形式之所以在法國仍然能得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聖一桑,因為協奏曲在19世紀的法國已經失去了它的崇高地位,成了純音樂的窮表弟,淪落到了純粹成為炫技工具的地步,它的目標完全變成了為獨奏家令人眼花繚亂的演奏技巧提供樂隊伴奏。任何偏離了三樂章標準結構、偏離了讓樂隊處於從屬地位、讓聽眾將注意力偏離獨奏家琴技的作品,都會讓聽眾和評論家感到困惑,甚至感到不安。結果,聖一桑的協奏曲必然會遭遇抵製,因為這些協奏曲不僅戲弄了所有曲式規定,而且在獨奏樂器和樂隊之間創造出了一種更加平衡的新關係,因而向獨奏家從前的主宰地位提出了挑戰。不過這些協奏曲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因而它們的演出遭到了當時許多評論家的猛烈抨擊和嘲弄。
1872年,由於普法戰爭帶來的政治災難以及他本人因歌劇《黃衣公主》失敗而感到灰心,聖一桑將注意力轉到了大提琴上,完成了《c小調第一大提琴奏鳴曲,0p.3 2》和《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0p.3 3》。他很可能是在同時創作這兩首作品(這一點非常有意思,三十年後他也幾乎是在同時創作《F大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Op.1 23》和《d小調第二大提琴協奏曲,Op.1 19》)。我們不知道聖一桑為什麽會突然對大提琴產生興趣,但可以想象到的是他得到了大提琴家奧古斯特·托爾貝克的鼓勵。聖一桑將這兩首作品題獻給了托爾貝克,而且托爾貝克還擔任了首演時的大提琴手。這很像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給他靈感、驅使他創作了幾首小提琴與樂隊作品一樣。
聖一桑的《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於1873年1月19日由巴黎音樂學院音樂會協會舉行了首演。據該協會的常務秘書以及後來成為聖一桑傳記作家的讓·博內羅描述,這是很少給予尚健在的作曲家的殊榮,因為這些作曲家常常被視為“闖入者”。

所有跟帖: 

10 首最著名的 CELLO CONCERTO -istory- 給 istory 發送悄悄話 (608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10:40: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