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我們聆聽中國】中國優秀的經典民歌名曲《高山也流雲》等20首聯播

來源: 肖蕭 2012-08-16 07:17:1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955 bytes)





奧運的八月, 難忘的八月, 歡聚的八月, 令人感懷和留戀的八月, 讓我們繼續貼播: 聆聽我們中國。

中國民歌根植於我們中華民族肥沃,寬廣而深厚的土壤。猶如絢麗多姿多彩的百花遍野盛開。這裏貼播的中國優秀的經典民歌名曲係列隻是浩瀚的民歌名曲滄海中的一粟。願它使大家對祖國的文化瑰寶優秀民歌藝術有一個概貌而有形的藝術感受。






在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的影響下,民歌形成了體裁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藝術經驗,音調素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這個係列的貼播裏, 我們著重來聆聽祖國西部的優秀經典民歌名曲。並重刊特邀的冰玫為這個係列寫的聆聽賞析好文: 淺談民歌的分布及特色。









祝福即將踏上回家途中和歸來的摯友們, 願你們永遠的快樂安好!



在這裏和好朋友們一起感受那份歸家團聚的喜悅和欣慰, 感受那份盡孝心切的美好的情懷,這是中國優秀的經典民歌名曲精選係列之五, 這也是一組非常地適合回家聆聽的歌, 讓我們在這心潮澎湃, 心緒激蕩的歌聲中, 深深地祝福著你和你們的家人平安健康, 一切安好, 一切更好! (肖蕭, 2012年8月16日)









中國優秀的經典民歌名曲《黃土高坡》等20首聯播






01 - 高山也流雲 – 張也




02 - 天邊 – (內蒙名曲) 馬頭琴獨奏 (為冰玫賞評而播)



03 - 隻有你看到天上的彩雲 - 鄭緒嵐 (深情的歌)



04 - 重陽九月九 – 沈小岑



05 - 想家的時候 - 閻維文



06 - 黃土高坡 - 胡月 (應微子和土妞特邀而播)



07 - 在那東山頂上 - 譚晶



08 - 中國人中國魂 – 一支難忘的歌



09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 吳雁澤 (內蒙民歌)



10 - 大地飛歌 - 宋祖英 (廣西民歌)



11 - 趕牲靈 - 馮健雪



12 - 金瓶似的小山 – 夢之旅



13 - 克拉瑪依之歌 - 呂文科



14 - 瑪依拉 - 殷秀梅



15 - 半個月亮爬上來 - 夢之旅



16 - 五哥放羊 - 鞠秀芳



17 - 最美還是我們新疆 – (新疆民歌)



18 - 新疆好 - 夢之旅



19 -沂蒙山小調 - 韋有琴



20 - 我們是黃河泰山 – 彭麗媛










淺談民歌的分布及特色 ---冰玫(特邀)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風格色彩,中國民歌大體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受薩滿教影晌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每個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自有其傳統的分法,不可能劃一,隻能存異。 這裏簡單地介紹一下本輯中的一些民歌在不同民歌區的不同風格。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處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曆來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內蒙民歌可分“長調”、“短調”兩大類。這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和《草原夜色美》屬於“長調”民歌,它的特點是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

“草原夜色美. 琴曲悠揚笛聲脆

晚風吹送天河的星啊. 匯入氈房閃銀輝. 琴曲悠揚笛聲脆。”

美麗的描述和動人的曲調,聽著不由得對美麗遼闊的草原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心馳神往。

“短調”民歌的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不少敘事歌、情歌、婚禮歌都屬於“短調”。在這輯裏我們欣賞到的短調民歌是《牧羊姑娘》。歌曲表達了一位牧羊姑娘對苦難生活的的傾訴,悲涼的曲調催人淚下。

2.西部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新疆民歌區

這輯收藏的新疆民歌曲目有: 《我的母親叫中國》,《半個月亮爬上來》,《 最美還是我們新疆 》,《阿拉木汗》和《 新疆好》。

新疆民歌在音調方麵包括了中國音樂、阿拉伯、歐洲三種音樂體係,它是中國民歌音調多元化來源最突出的一種。有不少民歌是與舞蹈相結合的,具有活潑、風趣的格調。例如《阿拉木汗》是首維吾爾族民歌舞曲,以雙人歌舞的形式,讚美象鮮花般美麗的姑娘阿拉木汗。“阿拉木汗什麽樣?身段不肥也不瘦。”一問一答的反複演唱,活躍而生動。手鼓的啪打,使節奏感更顯輕快活潑,表演者邊歌邊舞,趣味盎然。

特別鍾情於這首最經典的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這是一首詞與曲融合完美,意境和旋律相互輝映的絕美小夜曲。透過隻有半個月亮的朦朧夜色,小夥子一開始的吟唱清亮流彩,帶著生動的想象。“半個月亮爬上來,照著我的姑娘梳妝台。” 轉而旋律激情洋溢起來,那是小夥子深切的渴望:“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輕輕的扔下來。”繼而又轉為相思的迷離, “半個月亮爬上來,為什麽我的姑娘不出來。” 月亮有圓有缺,有陰有晴,人們常以月亮的形態表達著不同的心境。這首歌也是借著殘缺的月亮,抒發著愛情中常有的一種心境,甜蜜的渴望和帶著酸楚的思念。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藏族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區。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鳳俗歌、頌經調五大類。民歌演唱活動大都與佛教節日有關,民歌中不少是與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如“囊瑪”、“堆謝”、“果謝”、“鍋莊”等歌舞品種。音樂屬於中國音樂體係,民歌一般特點為熱情、開朗、誠摯、動人,極富高原特色,節奏律動性強。聞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和《金瓶似的小山》等。《北京的金山上》原來是一首箭歌(即狩獵歌),最初流傳在西藏的東南部林區。如今成了流傳全國的新民歌。

《在那東山頂上》來自六世達賴喇嘛的一首情詩,由譚晶極具穿透力的美妙歌喉來演繹,無論是意境的展示還是感性的演繹,都給人一種空靈,飄逸之感,仿佛遊離在幻景中。

“在那東山頂上升起白白的月亮. 年輕姑娘的麵容出現在我的心上

如果不曾相見人們就不會相戀. 如果不曾相知怎會受著相思的熬煎”

(不由得感歎喇嘛竟然也有凡俗世人的情懷呢。)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一帶。該區民歌有著不同層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為“詩、歌、舞”相結合的演唱形式,內容複雜多樣,同時存在著不同曆史階段的民歌。內容通常以愛情為主,曲調富於吟誦性。歌劇《劉三姐》插曲《世上那有樹纏藤》已成為廣西的著名經典歌曲。

山中隻見藤纏樹 . 世上那有樹纏藤

青藤若是不纏樹 . 枉過一春又一春

竹子當收你不收 . 筍子當撿你不撿

繡球當撿你不撿 . 定留兩手撿憂愁

我倆結交定百年. 哪個九十七歲死. 奈何橋上等三年 淳樸的,形象化的的歌詞,悠揚纏綿的曲調,透射著一種蕩氣回腸的震撼力,借物抒情,別具一格的愛情表白讓人深深感動。藤纏樹, 樹擁藤,長相知,永不離! 《大地飛歌》是一首氣勢輝宏的廣西南寧民歌。音域寬廣,嗓音甜美的民歌歌唱家宋祖英曾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晚會上,隨著輝煌的舞台和炫爛的焰火,唱起這首被擇為會歌的《大地飛歌,熱情洋溢的演唱風格將這首動人的民歌引入一個和平盛典,踏歌飛舞的鮮明境地。





5.東北部受薩滿教影響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小興安嶺一帶,以鄂倫春族民歌為代表(包括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滿族籌),鄂倫春族在1949年前還保留著不少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一個喜愛歌舞的民族,過去以狩獵為生,每當狩獵滿載歸來,或者民族節日,都要進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分為三大類:(l)山歌,(2)歌舞曲,(3)薩滿調。山歌又分“長調、“短調”,“長調”高亢剛健,節拍自由;“短調”曲調平穩,節奏規整。歌舞曲大多為一領眾和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葬禮時唱的歌,曲調吟誦式,多為領和。鄂倫春民歌為五聲音階。以宮調式、羽調式居多。他們最喜愛的民歌有《額呼蘭•德呼蘭》,是一首歌頌大自然的歌。此外《鄂倫春族小唱》在全國也很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一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遊地區,有漢、回、土、撒拉、保安、東鄉、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區域。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文化範疇。曆史上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東西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產生了八個民族並有的歌種——“花兒”。該區民歌可分“家曲”,“野曲”兩大類,“家曲”包括各種酒曲、宴席曲、小詞、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兒”在內的各種山歌、牧歌等。野曲隻能在室外唱。“花兒”為代表性歌種,曲調高亢悠長,格調深沉婉轉,氣質粗擴、淳樸。不論哪個民族都使用漢語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襯詞,中外聞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東部沿海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在六個區中屬於最大的一個,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種多樣。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特點也呈現出多種特征。另一方麵漢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區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基於以上情況,漢族民歌區又可以分為十個支區和一個特區。

(l)東北都平原民歌支區;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3)江淮民歌支區;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5)閩、台民歌支區;

(6)粵民歌支區;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8)湘民歌支區;

(9)贛民歌支區;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11)客家民歌特區。

漢族民歌品種繁多,僅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以分為十大類:即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包括燈歌)、風俗歌、兒歌、搖兒歌。

(1) 東北部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遊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自古以來黃河下遊屬於文化比校發達地區。根據風格上的微小差異,該區又可分為兩個小區,山東、河北及河北、蘇北的一部分為第一小區;遼、吉、黑為第二小區。第二小區實際是第一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歌同屬近似風格。全區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裏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麵》、《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麵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於黃河中上遊地區。過去交通不便,民間音樂較少與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遊”、“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人說山西好風光》、《五哥放羊》、《歌唱二小放牛郎》、《南泥灣》和《繡金匾》等。 《五哥放羊》是小曲中頗為流行的一個敘事故事段,講述的是一個姑娘愛上了一個靠給別人做工的小夥子——五哥,姑娘百般照顧他,不見麵時想念他,心裏充滿了幸福的希望。

這首歌經曆了不斷的改變和精煉,在全國範圍流傳著,是民族民間音樂的經典。變奏曲式的旋律,忽而委婉平滑,忽而棱角突出,圓潤中有起落,柔情中有剛性,體現了江南、陝北一體化的風格。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由當年陝甘寧地區流傳開來著歌謠,至今已經傳唱了60多年。歌曲讚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而是)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麵。幹部和老鄉得到了安全,他卻睡在冰冷的山嶺,他的臉上含著微笑,他的血染紅藍的天。”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催人淚下,感染了無數的中國人。





(3)江淮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淮河流域的蘇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東南部地區、西麵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該區處於黃河、長江流域之間,音樂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帶有過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秧歌、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打麥歌》、《彼根蘆柴花》和《傻大姐》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處長江下遊,是古代的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較富裕,曆來有江南漁米鄉之稱。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等。

(5)閩、台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台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係,台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采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6)粵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麵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這裏地處亞熱帶,珠江橫貫東西,文化與海外交流較早,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成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為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7)江漢平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在許多方麵仍保留著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本專輯選編的是湯燦演唱的新編民歌《家鄉美》,歌手靈性地遊離在民族、美聲、通俗唱法之間,以動聽的歌聲和深情地演繹,展現張家界迷人的風光。優美的旋律,讓人們難以忘懷。

(8)湘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遊南岸,這裏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係,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馬桑村兒打燈台》、《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和《黃楊扁擔》等。

(9)贛民歌支區

該區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範圍,使用贛語方言。地處古代吳、楚之間,吳楚文化對其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區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 《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和《一朵鮮花鮮又鮮》是雲南彝族的民歌,是歌劇電影《阿詩瑪》中最為知名的插曲。其輕快的曲調及朗朗上口的歌詞和旋律在觀眾中廣為流傳。歌曲那富於鮮麗的民歌色彩的旋律,在起伏流暢的進行中,盡意地突出了大劫獲釋,親人團聚的喜悅之情和幸福之感。特別是通過齊唱、對唱和重唱多種演唱形式,強化了一對撒尼族青年親密無間的關係和熱烈真摯的感情。

(11)客家民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民歐特區主要指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裏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係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該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 (冰玫)



聆聽的家鄉民歌名曲,感受我們赤誠的情懷,永遠吟唱著我們的歌





感謝來自您的點擊欣賞。。。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