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為政治服務" is not CCP's invention. Read 謝子元's..

論孔子的音樂觀及其現實意義(謝子元)
(2008-9-13 8:10:49)
作者:謝子元   

For complete article:
http://www.ica.org.cn/content/view_content.asp?id=20330


孔子的音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把音樂作為重要的政治工具和道德教化工具的音樂功能觀。孔子主要是從音樂的社會政治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的角度來強調音樂的重要性的。

我們的古人雖然很早就認識到音樂是“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禮記·樂記》),即認識到音樂是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表達形式,是一種精神享受、撫慰和宣泄方式,但卻幾乎從來沒有把音樂當作一種單純的藝術,放任人們“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把音樂當成一種統一老百姓思想感情的重要的統治工具。《論語》和《樂記》大多是“禮”“樂”雙提並論,如:“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禮節人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所有這些論述都強調音樂和禮的規範一樣,是至關重要的統治工具。禮作為外在的強製性的規範,能使上下有別,貴賤有等,人們各安其份,樂則能統一人們的思想感情,使人們互相親近,一團和氣,沒有牢騷。

我們知道,儒家學派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講“修”、“齊”、“治”、“平”,“博施濟眾”,以“內聖外王”為目標。因而儒家的音樂理論凸顯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也就不奇怪了。孔子曾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實際就是認為音樂的藝術形式隻是細枝末節,政治教化功能才是它的大端。孔子的學生子遊對老師的教導領會甚深,並身體力行。他治理小地方武城,就搞得到處鶯歌燕舞,一派弦歌之聲,孔子帶著一批學生到這裏,開了一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但立即被子遊頂了回去,他說:“我曾經聽老師教導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聽了,連忙認錯說:“二三子,偃(子遊)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事見《論語·陽貨》)而康有為注《論語》,在這一章下麵有個評論:“孔子禮樂並製,而歸本於樂。蓋人道以為主,無論如何立法,皆使人樂而已。故小康之製尚禮,大同之世尚樂,令普天下人人皆教和無怨,合愛尚同,百物皆化,禮運以為大道之行也。子遊嚐聞大同,其治武城先以為治。”(著重號為引者加)他認為孔子的根本目標還是在音樂上,因音樂就是使人們快樂和諧的,大同社會就是要使人們快樂和諧。這種理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與重視音樂的政治功能相適應,孔子還具有根深蒂固的音樂等級觀。他認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各有相應等級的音樂和舞蹈待遇,不得逾越。當魯國貴族季氏使用天子的“八佾”舞時(六十四人的舞蹈),孔子就認為大逆不道,恨恨不已,“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他還曾對三大氏族在祭禮完畢撤席時用《雍》的音樂來讚唱提出了批評。

今天看來,孔子和儒家過於重視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有“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傾向,帶有一定的偏頗,其音樂等級觀更是保守落後的。但是我們同時要看到,孔子並沒有左到“隻要政治性,不要藝術性”,他強調音樂要“盡善盡美”,也不忽視音樂的審美功能。《樂記》提出:“樂者,樂也。”音樂就是使人快樂的。孔子曾經陶醉於優美的音樂藝術忘乎所以,他在齊國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並感慨地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所有跟帖: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is CCP's invention, maybe.... -小笑麵虎- 給 小笑麵虎 發送悄悄話 小笑麵虎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3/2010 postreply 13:13:5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