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己用英語和漢語同時學習時的一點兒小心得。寫在這裏,提供給大家一些思考。
兩種語言在構造一個新詞時,所用的方法基本相同:英文是改一個詞裏麵的幾個字母,或加上前綴或後綴;漢語也是可以改一個詞裏的一個字,或者加字或詞。
首先,我說漢語有‘改字構詞法’,大家可能不熟悉,其實我們高中時都學過:
Ethane 對應 乙烷
Ethene 對應 乙烯
Ethyne 對應 乙炔
‘eth-’在有機化學裏是‘兩個碳原子的意思’,中文用‘乙’表示 (天幹裏‘二’的意思)。而‘-ane’, ‘-ene’和‘-yne’分別對應‘烷’,‘烯’,‘炔’。
這種方法在英語裏很常見,但在漢語裏非常罕見,我也隻是在有機化學和生物分子學裏找到了一些例子。這是因為漢語的一個特點就是“字字如金”,用這種構詞法不能找常用的字,隻能找一些生僻字,但也不能太生僻、太難寫的字,而是大家即認識又不認識的字。
我之所以先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漢字的“字字如金”這一特點。還有一個更好的例子:老朱非得規定自己的後代的名字一定要帶金木水火土五行,以至於後代到無字可用的地步。於是後來,字都用完了,後人沒有辦法,就造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新字出來。
這裏有個題外話:我一直認為《紅樓夢》是明代王族後裔寫的,從賈家人給自己起的名字就可看出,與我所理解的族譜大不相同。我認為偏旁部首在族譜中是不能代替字本身的,而賈家很多人就是用的偏旁部首。而用偏旁部首最著名的就老朱一家了。而清代的曹雪芹完全是個曆史虛構人物,還不如賈寶玉真實,是學者們臆想出來騙取科研經費的。
我們再說‘加字法’,這種最常見。英文裏就是加前綴(prefix)或後綴(suffix),而漢語就是加字或者詞。如果加新詞進去,一般用‘與’,‘和’或‘的’等詞連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漢語可以處理的比較好,但是如果要精確的表示一個意思時,尤其是科學和技術上的名詞時,漢語的新詞可能會變得很長。但是,很長的詞不符合漢語的習慣,就要去簡化。
如果大家不明白我在說什麽,可以想一想讀大學時理工科專業和學院的名字,尤其是那些交叉學科,就明白了。高中一個同學去了一所大學的“社會科學與經濟管理學院”,一邊抱怨自己的專業名字怎麽那麽長,一邊又對其他人稱他是從“社經院”來的而耿耿於懷。當然,一般時候,大家會避免使用這種能引起歧義的諧音,但也有人特意用這種諧音,以引起注意。我相信各位一定能找到更長的專業名字和更滑稽的簡稱。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漢語是一種有靈性的語言,喜歡動,不喜歡在這種正式的場合準確地去表達一個意思。你把漢語的“位置”固定,去表達一個清晰的概念,他就會失去了“動量”,也就不美了。如果要讓漢語美起來,你必須要他表達的意思含蓄而多重,也就是那傳說中的“意境”。
原因也是“字字如金”,漢語經常會“一詞多義(意)”。這個‘義’,既有定義,也有意境的意思,還包括了詞性和詞的位置。詞性就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古漢語是不怎麽區分的,一個詞可以是任何詞性。而詞在一個句子裏的位置也不固定,時前時後,飄忽不定。初中時,語文老師經常讓我們分析一些句子的‘主謂賓,定狀補’,也隻是找一些簡單的句子,而那些古文和寫的優美的句子就很難這樣分析。
所以,中文適合兩個在背景,文化,和知識接近的熟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兩個人對所談的話題都很熟悉,這時用中文說話,可以上下翻飛,中間還會省略大量詞匯。交流的雙方不但不因這些省略和變動而聽不懂對方說話,反而因為這些省略而感到暢快淋漓。如果與陌生人交流,如果文化背景相同,也會含蓄委婉,語帶雙關,回味無窮。
但是,術業有專攻,有得必有失,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這樣美和有靈性的語言不適合科學概念的準確傳遞,也不適合哲學思維的極細微分析。中文不是一對一地精準地從作者到讀者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因為“一詞多義(意)”,當我們對不熟悉的話題時,就要從上下文和文章描寫的語境中去猜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不但增加了閱讀和理解的難度,還會造成作者和讀者的思維不直接對接,大大提高了學習科學和哲學的難度。
其實我們閱讀中文時,也不是按單個句子去理解的,而是上下呼應,首尾相連的。比如,當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時,對大部人潛意識裏的感覺是:不以物去喜和悲,也不以自己去喜和悲,而不是單一的“物喜”與“己悲”。
我認為中文是一種不適合進行科學技術交流和哲學研究的語言,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中文是一個感情豐富的語言。漢語“字字如金”,一字多用,使很多詞帶有了不該有的感情。尤其是麵對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裏麵的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不知道是什麽的詞匯時,人們往往會從認識的幾個字中去猜那個詞的意思,使那個詞帶上了神秘且高大上的感覺。比如我編了一段賣保健藥的廣告詞,那些中醫藝術家們用感情飽滿的語氣說:
“本品係純天然製成,含有抗氧化陰離子,天冬氨酸,黃嘌呤,腦磷脂,卵磷脂,極光激化酶等,可以達到平衡酸堿,調和陰陽之功效!”
如果不懂生物化學的人會認為他賣的是神丹妙藥,從“氧,腦,卵,天,陰,極”等字中會去猜這個藥品的原料一定很高級,然後又是酸堿,又是陰陽,這種現代和古代,西方和東方相結合的東西,吃後一定百病具除。其實是你天天吃的饅頭裏也含有這些東西,我隻不過說了幾個生物分子的名字而已。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人退休後最需要學的是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這樣就不會被那些賣藥的騙了。
這就是我想說的漢語的第三個特點:“望字生情”。其原因也是漢語“字字如金”,一個字用在了不同的名詞裏,尤其是在古詩詞中,人們熟悉後,每次看到那個字就會生出相同的感情來。
所以,我認為漢語的特點是:“字字如金,望字生情,一詞多意,回味無窮”。 每個字和詞都蘊含著漫長的曆史,聯結到優美的詩詞,揭示出複雜的社會,也隱藏了曲折的人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