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效法中國產業政策,是學錯了重點 - 《明鏡》評論認為,華盛頓和布魯塞爾計劃以“中國方式”扶持本國關鍵產業,阻止中國鞏固其主導地位,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中國的成功模式。《明鏡在線》發表評論指出,美國和歐盟想效仿中國的產業政策,通過貿易壁壘、補貼和入股等政府幹預調控措施,力圖在關鍵領域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但作者認為,這種學法是不得要領。文章寫道:“顯然,大西洋兩岸的戰略不約而同:想要打敗中國的產業政策,就必須搞自己的產業政策。然而,有跡象表明,這種‘跟中國學樣’的原則,把中國經濟的成功之道看得太簡單了。普遍的邏輯認為,在一黨體製下,國家具有巨大影響力,因此歐洲和美國也應該加大幹預經濟,所謂以火攻火。然而,如果仔細推敲一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就會得出一個不同的結論:正是北京政府通過幹預,造成了近期的房地產崩盤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中國的工業活力主要歸功於企業及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中國的工業崛起並非由國家主導,相反,它是國家退出的結果。過去15年來,私營部門在中國經濟產出中的占比穩步增長。2010年,國有企業貢獻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一半,但這一比例最近已降至僅三分之一。華為和騰訊等民營企業已成長為全球運作的跨國公司。與此同時,軟件、醫療技術、機械工程和機器人等領域湧現出數以萬計高度專業化的中型企業。根據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項研究,這些企業的範本並非新加坡或法國式的幹預主義,而是德國‘隱形冠軍’的私營模式。” 作者指出,推動中國民營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因素是國內同行的激烈競爭。而政府的產業政策往往伴隨巨大的副作用:“政府幹預製造的新問題往往比要解決的問題還多。例如,北京人為壓低利率的政策不僅加劇了近期的債務和房地產危機,還加劇了工業產能過剩,導致出口畸形增長,全國物價下跌。甚至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最近都在抱怨‘無序低價競爭’,其實沒有人比他更助長了這種競爭。正是他做出決定,新工廠、道路和機場的建設要優先於拉動民眾的消費。也正是他,確保了出口行業的主導地位,從而導致了近年來中國經濟模式的根本失衡。私營企業帶來了經濟活力,但黨和國家領導層卻指出了錯誤的方向。現在歐洲人和美國人顯然決心效仿北京誤導性的經濟政策,就更加值得懷疑了,畢竟之前的嚐試就成效有限。”
見鏈接 https://www.dw.com/zh/%E5%BE%B7%E8%AF%AD%E5%AA%92%E4%BD%93%E6%95%88%E6%B3%95%E4%B8%AD%E5%9B%BD%E4%BA%A7%E4%B8%9A%E6%94%BF%E7%AD%96%E6%98%AF%E5%AD%A6%E9%94%99%E4%BA%86%E9%87%8D%E7%82%B9/a-7402812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