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五種安慰主義( comfortism) 司徒

世界上的五種安慰主義 司徒

我查過牛津字典,“安慰主義”這個詞根本不存在。
那麽,我就幹脆自己創造一個新詞:Comfortism(安慰主義)。

什麽是安慰主義呢?
我給它一個簡單的定義:當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有沒有意義的時候,我們找出一種方法,能夠給自己安慰,讓我們能夠活下去。

在人類的曆史裏,這樣的安慰至少有五種。

宗教的安慰最直接,它來自一個最高無上的神。神告訴我們:生命不是隨機的,痛苦有理由,死亡不是終點。天堂、來世、因果,這些都保證了生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宗教維護了自由意誌。如果沒有自由意誌,人就無法做決定,也就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宗教通過神支撐了這一點。同時,人類去做偉大的事情——行善、犧牲、創造——需要一個永恒的生命來支持,因為背後有神的力量,讓有限的生命也能承載無限的價值。

科學不是宗教,但它同樣給人安慰。它告訴我們:自然界有規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今天解不了的問題,明天也許能解決。科學的信念在於:規律是存在的,早晚會被發現。通過證偽、重複、理性的方法,人類能一點一點逼近真理。這種信念讓人相信:雖然宇宙可能沒有最終的目的,但至少它是有秩序的,而秩序本身就是安慰。

叔本華說過:“人生是痛苦。”在他看來,欲望永無止境,滿足後是無聊,不滿足是痛苦,最後隻有黑暗。可是,他仍然留給我們一點安慰:同情心,因為“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礎”;音樂與藝術,因為它們能讓人暫時超脫意誌的折磨,獲得片刻的慰藉。他的安慰方式是悲觀的,但至少讓人在痛苦中找到一點溫柔。

尼采說:“Amor Fati —— 愛命運。”他提出“永恒回歸”的思想實驗:有一天,一個惡魔對你說,你這一生,包括所有的痛苦和喜悅,都要一遍又一遍、無限次地重演。大部分人聽到這樣的消息,會覺得是詛咒。但尼采挑戰我們:能不能對這樣的人生,仍然大聲說“是”?如果能,那就代表你真正擁抱了命運。尼采的安慰,是一種英雄式的樂觀:即使世界荒涼,也要像野馬一樣奔馳,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意義。

加繆說:“我們必須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在希臘神話裏,西西弗斯被罰每天把一塊巨石推上山,石頭又滾下來,永無止境。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荒謬懲罰。但加繆說:西西弗斯仍然可以選擇以清醒的心態去推石頭,他仍然可以在荒謬裏找到尊嚴。他的安慰是:不必美化,也不必醜化,既來之,則安之,把每天過得更好。

這五種,就是我所說的“世界上的五種安慰主義”。宗教給我們神的安慰,科學給我們規律的安慰,叔本華給我們同情與藝術的安慰,尼采給我們勇敢與永恒回歸的安慰,加繆給我們清醒與反抗的安慰。方式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當生命沒有明確的意義時,人總要找到某種安慰,才能繼續走下去。也許,這是人類最真實的需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