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總批:曹操於關公之行,不使人導之出疆者,陽美其大義而陰忌其歸劉(難道還讓曹操陽美其歸劉不成?那不是腦子有病麽?曹、劉是競爭關係。),故聽彼自往。若其於路阻截而複回,則是不留之留也;若其中途為人所害而死,則是不殺之殺也。迨至斬關而出,渡過黃河,當此之時,留之不可,殺之不得也;於是又恐不見了自己人情,然後令人齎送文憑以示恩厚。斯其設心,不大可見乎?文憑之送,不送於而用文憑之時,而送於不必用文憑之後。讀者讀至此,慎勿被曹操瞞過也。(送文憑與奪關斬將的發生時間有沒有個先後?如果文憑送出在關羽斬將之前,那麽所謂的“人情”之說就不成立;如果曹操得到了關羽過關斬將的消息後,再行發放文憑,那麽就是虛偽了。要判斷這時間的先後,需要有許都到黃河渡口的距離,關羽一行車仗的行進速度,與傳事官快馬的速度,有了這些必要因素,推導起來應該不是難事。但是按照常理,曹操應該在東嶺關孔秀被殺後,很快就能收到軍情報告的,而關羽在東嶺關後又行了幾天,曹操是有充分的時間發文憑並送達於關羽的。小說於文憑一事,有春秋筆法之意,三個使官,相隔如此之近,本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關公既遇廖化,又遇周倉。廖化是黃巾,周倉亦是黃巾。化之從公後於倉,而倉之慕公切於化。夫使倉而不與公遇,不過綠林一豪客耳。今日立廂繪像,倉得捧大刀立於公之側,竟附公以並垂不朽(當山大王快活還是做馬仔快活?)。可見人貴改圖,士貴擇主(人貴自主,賤貨就偏想給自己找個主子。)。雖失足雈苻,未嚐不可以更新;而單身作仆,勝似擁嘍囉稱大王也。(黃巾未成,就是賊,黃巾若成了,那廖化、周倉就是正麵形象了,關羽就成了失足者。自春秋後,沒出過高層級的社會、政治理論指導,成王敗寇思維導致了二極管認知大行其道。)
人但知“降漢不降曹”為雲長大節(所謂的“降漢不降曹”,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未投降作的詭辯。關羽是漢臣,哪有什麽降漢不降漢的,隻有叛了漢的、或是原本是漢的敵人,才能有“降漢”的資格;如果關羽降了漢,那是不是說明之前關羽已經叛了漢?這不自己給自己打臉麽?),而不知大節如翼德殆視雲長而更烈也(張飛腦子更簡單,所以被忽悠得也更深。)。雲長辨漢與曹甚明,翼德辨漢與曹又甚明(如果曹與漢兩下分明,那麽袁紹與漢兩下是不是分明?劉備投袁紹是不是也得說明“投漢不投袁”?)。操為漢賊,則從漢賊者亦漢賊(皇帝從不從曹操?);彼誤以關公為降曹,故罵曹操並罵關公,而桃園舊好所以不暇顧矣。蓋有君臣,然後有兄弟(“有國才有家”的變相版,老毛是有潛力成為共黨外交部一員的。所以今日之顛倒,都是昨日之傳承,如此之文化,必會結出如此之惡果。)。君臣之義乖,即兄弟之義亦絕(張飛作為劉備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硬生生把自己混成了個打工仔。)。衣帶詔之公憤為重(所謂的“衣帶詔”,就是獻帝一人的私利,與整個社會和民眾,幾乎沒有什麽關係,因而這“公憤”,就是腐儒們在自淫。),而桃園之私盟為輕。推斯誌也,使翼德而處土山之圍,寧蹈白刃而死,豈肯權宜變通,姑與曹操周旋乎哉(曹操是有分辨力的,張飛不具有關羽的價值,所以曹操也不會費心思在他身上的,他死不死的不重要。而張飛如果處土山之圍,大概率是會獨自逃生的。)!翼德生平最怒呂布,以其滅倫絕理,故一見便呼為“三姓家奴”,而嗣後屢欲殺之(老毛前麵不是剛說過,人是可以改圖、更新的麽?呂布在誅滅董卓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麽大的功勞還不足以抵消認義父的賬麽?),其怒曹操,亦猶是耳。惡呂布以正父子之倫,惡曹操以正君臣之禮,如翼德者,斯可謂之真孝子,斯可謂之真忠臣。(張飛怒呂布,很可能就是兒時缺父愛;如果呂布沒有從認義父這件事中獲取到利益,那麽張飛還會不會怒?又或者,呂布認了王允這樣的人作義父,張飛會不會怒?所以張飛惡呂布,就是因為呂布以“認義父”謀利了,而絕非是什麽“父子之倫”;而他怒曹操,就是因為自己或劉備沒能占據曹操的位子和資源。若是劉備掌握了曹操的資源,或許張飛是第一個跳出來廢獻帝的。)
翼德失徐州,而雲長責之;雲長寄許都,而翼德責之。能如此以義相責,方是好兄弟(出來創業,卻滿腦子教條思維,所以三人至今幾無所成。)。每怪今人好立朋黨;一締私盟,便互相遮護,雖有大過,不嫌其非。此以水濟水耳,豈所稱“和而不同”之君子乎?
玄德之於關公也,隔河望見旗幟而以手加額;翼德之於關公也,古城覿麵相逢而綽槍欲戰,一兄一弟,何其不同如此哉(老大和打手的想法本就是不一樣的,老大見到仍可為己所用的打手,心裏想的更多的是怎麽樣為己所用;打手見到另一個疑似背叛的打手,當然是想先除掉以確保安全了。)?曰:既不降曹,而何以在曹?此翼德所以責關公者也(當初滅掉呂布後兄弟三人都在曹操處,張飛有沒有責過劉備、關羽降曹?彼時不算降曹,為何此時就算了?因為那時劉備跟曹操沒翻臉,算是同盟,所以不算;但那時曹操是不是已經是漢賊了?求曹操幫忙對付呂布時,曹操是不是漢賊了?反正跟自己一夥的時候,怎麽樣都可以,不跟自己在一條線上時,就是賊了,自己永遠正確正義---中式傳統思維的典型。)。知其身雖在曹,而必不降曹,此玄德所以信關公者也。觀弟之責其兄,則能為翼德之兄者,固自不易;觀兄之信其弟,則能為雲長之主者,大非偶然矣。(一說到劉、關、張這樣義氣,便人人景仰;但若是追問是什麽樣的原因成就了如此的義氣,就空泛無物。回避人性而空談義氣,就是耍流氓。除非是對宇宙的真理有極高的認知和參悟,否則對於普通人而言,虛幻的道德約束基本就是扯淡。)
隻因關公以弟尋兄、以叔保嫂,遂引出一派親戚來:胡華與胡班為父子;韓福與王植為姻家;蔡陽與秦琪為甥舅。不唯各主其主,又複各親其親矣。至於不殺郭常之子,以存人祀;收養關定之子,以立己嗣:關公父子是初相見,桃園兄弟是重會合,玄德夫婦是再團圓。合前回與此回,殆共成一篇親親文字雲。(為你這一團夥之親親,拆毀多少本無相幹人家之親親?)
玄德在許都聽滿寵報信,但知公孫瓚下落,不知趙子龍下落,令人鬱鬱不快。關公在汝南見孫乾報信,但知玄德下落,並不提起張翼德下落,又令人鬱鬱不快。今至此回,不約而同,不期而會,不特當日見者快然,即今日讀者亦為之快然矣(為了主角光環,配角都是代價。在現實中,誰又是誰的配角?)。由前而觀,則桃園為初聚義,古城為再聚義;由後而觀,則南陽會諸葛方為大聚義,古城合子龍為小聚義也。(趙雲和諸葛亮,都隻是找到了個展現自身價值的平台而矣。)
劉、關、張三人兩番聚散:一散於呂布之攻小沛,再散於曹操之攻徐州(為何會有兩番失散?兩次的原因是不是都差不多?在黑幫互鬥中,能力不如對手。)。而玄德則前投曹操(那時張飛倒沒有責劉備降曹。),後投袁紹;關公則前在東海,後在許都;翼德則兩次俱在芒碭山中(平素行事有強盜風氣,故而走投無路時便自然成強盜了。)。乃敘事者於前之散也,略關、張而獨詳玄德;於後之散也,則略翼德,稍詳玄德,而獨甚詳關公。所以然者,三麵之事,不能並時同敘,故取其事之長者而備載焉,取其事之短者而簡括焉。史遷筆法,往往如此。(前詳劉備,後詳關羽,是不是都跟曹操有關?要是嗆起老毛來,是不是老羅的史遷筆法,都重在寫曹操啊?)
前回埋伏後文,此回收拾前文。如胡班、廖化、普淨輩,俱於前回埋伏。糜竺、糜芳、簡雍、趙雲等,俱於此回收拾。】
卻說關公同孫乾保二嫂向汝南進發(從黃河渡返折汝南,要不要再經過曹操的地盤?),不想夏侯惇領三百餘騎,從後追來。孫乾保車仗前行。關公回身勒馬按刀問曰:“汝來趕我,有失丞相大度。”夏侯惇曰:“丞相無明文傳報,汝於路殺人,又斬吾部將,無禮太甚(實是無禮。)!我特來擒你,獻與丞相發落!”言訖,便拍馬挺槍欲鬥。隻見後麵一騎飛來,大叫:“不可與雲長交戰!”關公按轡不動。來使於懷中取出公文,謂夏侯惇曰:“丞相敬愛關將軍忠義,恐於路關隘攔截,故遣某特齎公文,遍行諸處。”【夾批:直在渡河之後公文方到,此曹操奸猾處。】惇曰:“關某於路殺把關將士,丞相知否?”來使曰:“此卻未知。”【夾批:第一次斬關之時,關吏必己飛報許都矣。豈有五關俱斬,而操猶未知者乎?其“未知”者,曹操教之也(那會不會夏侯惇問的話也是曹操教的?),恐知之而後發使,不見了自己人情耳。】惇曰:“我隻活捉他去見丞相(牛是人人會吹,若真有活捉關羽的能力,當初在土山時為何不捉。),待丞相自放他。”關公怒曰:“吾豈懼汝耶!”拍馬持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槍來迎。兩馬相交,戰不十合,忽又一騎飛至,大叫:“二將軍少歇!”惇停槍問來使曰:“丞相叫擒關某乎?”【夾批:此句問得更妙。惇意亦以斬關之事操必知之矣。】使者曰:“非也。丞相恐守關諸將阻擋關將軍,故又差某馳公文來放行。”【夾批:未渡河前一紙公文不見,既渡河後公文連片而至,曹操大是奸猾。(曹操這是授意了使者,等到關羽渡河去後再出現麽?要麽使者在後麵跟了一路了,看關羽通關了才能出現。)】惇曰:“丞相知其於路殺人否?”使者曰:“未知。”【夾批:第二番使命猶雲“未知”,一發是詐。】惇曰:“既未知其殺人,不可放去。”指揮手下軍士,將關公圍住。關公大怒,舞刀來迎。兩個正欲交鋒,陣後一人飛馬而來,大叫:“雲長、元讓,休得爭戰!”眾視之,乃張遼也。二人各勒住馬。張遼近前言曰:“奉丞相鈞旨:因聞知雲長斬關殺將,恐於路有阻,特差我傳諭各處關隘,任便放行。”【夾批:前兩次言不知者,恐知其斬關而後發使,不見了人情。此直言已知者,見得知其斬關而並不怒,索性再賣個人情也。皆是曹操奸猾處。(三個使者的出現,相隔不過片刻,從大的範圍來說,幾乎在同一時,那曹操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麽呢?就是為了顯示個人情?要顯人情,一個張遼就夠了,那前兩個派什麽用場呢?還隔得這麽近?難道是怕蠢人看不破,特意做得造作點?所以可能的結論是:老羅為了拉滿戲劇效果,編排了這些無腦文字。)】惇曰:“秦琪是蔡陽之甥。他將秦琪托付我處,今被關某所殺,怎肯幹休?”【夾批:伏後蔡陽廝殺事。】遼曰:“我見蔡將軍,自有分解。既丞相大度,教放雲長去,公等不可廢丞相之意。”夏侯惇隻得將軍馬約退。【夾批:五關俱已斬過,一夏侯惇何足阻之,此時亦落得做個人情矣。(張遼來,就已是個大人情了。)】遼曰:“雲長今欲何往?”關公曰:“聞兄長又不在袁紹處,吾今將遍天下尋之。(偏不說汝南,是怕曹操截殺劉備麽?)”遼曰:“既未知玄德下落,且再回見丞相,若何?”【夾批:本為放行而來,卻轉出挽留一語,趣甚。(為什麽不是曹操思賢若渴,或者張遼義氣深重?)】關公笑曰:“安有是理!文遠回見丞相,幸為我謝罪。”說畢,與張遼拱手而別(忽悠人也是先下手者為強。)。【夾批:公之來以遼終,公之去亦以遼終。】於是張遼與夏侯惇領軍自回。
關公趕上車仗,與孫乾說知此事。二人並馬而行。行了數日(這數日都行走在曹操地盤上,還是無主之地?),忽值大雨滂沱,行裝盡濕。【夾批:出路人每有如此苦事。(行遠路的,難道不應該有遮雨裝備的麽?)】遙望山岡邊有一所莊院,關公引著車仗,到彼借宿。莊內一老人出迎(老人不怕是強盜麽,關羽可是拿著刀的。)。【夾批:又遇一老人。】關公具言來意。老人曰:“某姓郭,名常,世居於此(如此兵荒馬亂的世道,居然還能久居於此,看來此處是兵家不屑之地。)。久聞大名,幸得瞻拜。”遂宰羊置酒相待,請二夫人於後堂暫歇。郭常陪關公、孫乾於草堂飲酒,【夾批:此老之待客與胡華相似。】一邊烘焙行李,【夾批:照上“行裝盡濕”句,細甚。】一邊喂養馬匹。【夾批:閑中帶出馬匹二字,為後偷馬一逗,細甚。(好批。)】至黃昏時候,忽見一少年【夾批:又遇一少年。】引數人入莊,徑上草堂。郭常喚曰:“吾兒來拜將軍。”因謂關公曰:“此愚男也。”關公問何來。常曰:“射獵方回。”【夾批:代答。】少年見過關公,即下堂去了。【夾批:寫得閃閃忽忽。】常流淚言曰:“老夫耕讀傳家,止生此子,不務本業,惟以遊獵為事。是家門不幸也!”【夾批:胡華之子賢(胡班投在曹操部將麾下,做一個小職員,這也算“賢”?是不是救了關羽一次,所以就升華了?),郭常之子不肖,閑閑相對。】關公曰:“方今亂世,若武藝精熟,亦可以取功名,何雲不幸?”常曰:“他若肯習武藝,便是有誌之人。今專務遊蕩,無所不為,【夾批:伏偷馬事。】老夫所以憂耳!”關公亦為歎息。至更深,郭常辭出。關公與孫乾方欲就寢,忽聞後院馬嘶人叫。【夾批:讀者至此,疑又有卞喜伏兵,王值縱火之事。】關公急喚從人,卻都不應,乃與孫幹提劍往視之。隻見郭常之子倒在地上叫喚,從人正與莊客廝打。【夾批:好看。】公問其故。從人曰:“此人來盜赤兔馬,【夾批:前有劫車仗之盜,此又有偷馬匹之賊,亦閑閑相對。】被馬踢倒。【夾批:公不可犯,公之馬亦不可犯。(此馬屬呂布和曹操時,可犯否?)】我等聞叫喚之聲,起來巡看,莊客們反來廝鬧。”公怒曰:“鼠賊焉敢盜吾馬!(如我前麵所說,良馬和利刃,是關羽的興趣點。偷他金銀未必會發怒。)”恰待發作,郭常奔至,告曰:“不肖子為此歹事,罪合萬死!奈老妻最憐愛此子,【夾批:人情多愛獨子,而婦人之情,又每憐不肖之子。則此子之不肖,未必非憐愛釀成之也。(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的根源,都可追溯至家庭原因。)】乞將軍仁慈寬恕!”關公曰:“此子果然不肖,適才老翁所言,真知子莫若父也。【夾批:不知子者又莫若母。(朽儒又來貶低女性。老毛你的娘很不知你麽?)】我看翁麵,且姑恕之。”遂分付從人看好了馬,喝散莊客,與孫幹回草堂歇息。次日,郭常夫婦出拜於堂前,謝曰:“犬子冒瀆虎威,深感將軍恩恕。”關公令喚出:“我以正言教之。(“正言”他會聽麽?往往這種“正言”極令人厭煩。就像《新聞聯播》。)”常曰:“他於四更時分,又 引數個無賴之徒,不知何處去了。”【夾批:為後劫馬伏筆。】關公謝別郭常,奉二嫂上車,出了莊院,與孫乾並馬,護著車仗,取山路而行。不及三十裏,隻見山背後擁出百餘人,為首兩騎馬,【夾批:本為盜一匹馬,卻引出兩騎馬來。】前麵那人頭裹黃巾,身穿戰袍,後麵乃郭常之子也。【夾批:奇絕。此子兩番忽伏忽見。】黃巾者曰:“我乃天公將軍張角部將也!來者快留下赤兔馬,放你過去!”關公大笑曰:“無知狂賊!汝既從張角為盜,亦知劉、關、張兄弟三人名字否?(當初剿滅黃巾,難道劉備三人名氣很大麽?)”【夾批:第一回中事忽於此一提。○於關公口中補照劉、張,妙甚。】黃巾者曰:“我隻聞赤麵長髯者名關雲長(張飛聽了會不會鬱悶?),【夾批:此人口中卻放下劉、張,獨問關公,又妙。(這就是老羅為了本回情節需要,特意帶了一筆而矣。)】卻未識其麵。【夾批:現對赤麵,何雲未識?】汝何人也?”公乃停刀立馬,解開須囊,出長髯令視之。(雄性荷爾蒙不夠就不要隨便留胡子,整天胸前掛著個黑袋子,傻不傻;本來留長胡子為了好看,現在是為了護理那些原本給自己增色的胡子,反而把自己弄得很傻b,這是不是有點諷刺啊?)【夾批:此人所以舍劉、張而獨問關公者,蓋已疑公之赤麵,未見有長髯耳。故公即開出示之。】其人滾鞍下馬,腦揪郭常之子,拜獻於馬前。【夾批:前有殺杜遠之廖化,今有擒常子之裴元紹,又遙遙相對。】關公問其姓名。告曰:“某姓裴,名元紹。自張角死後,一向無主(總是不能自主。),嘯聚山林,權於此處藏伏。今早這廝來報:‘有一客人,【夾批:更不問此客姓名,這廝可謂鹵莽。(郭常之子去報告裴袁紹有好馬時,沒有把關羽順帶提一下?他爹不是為他引見過關羽麽?這合常理麽?似乎又是老羅為了情節需要,特地編排的文字,顯一顯關羽的高大。)】騎一匹千裏馬,在我家投宿。’特邀某來劫奪此馬。不想卻遇將軍。”【夾批:前杜遠事隻在廖化口中虛述,今郭子事亦隻在元紹口中虛述,皆省筆之法。】郭常之子拜伏乞命。關公曰:“吾看汝父之麵,饒你性命!(此時為何不以“正言”訓之了?)”【夾批: 篤於兄弟者,不絕人之父子。(關羽殺過的人,哪個不是他爹的兒子?斬秦琪時,就已絕了人之外甥了。)】郭子抱頭鼠竄而去。
公謂元紹曰:“汝不識吾麵,何以知吾名?(這話問得挺弱智的,前麵那麽些人不是都沒見過你卻久聞你的大名麽。這文字寫得前後矛盾。就算為了引出周倉,也得顧及前文啊。)”元紹曰:“離此三十裏,有一臥牛山。山上有一關西人,姓周,名倉,兩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虯髯,形容甚偉。原在黃巾張寶部下為將,張寶死,嘯聚山林。他多曾與某說將軍盛名(關羽的“盛名”,是什麽時候開始被傳揚的?剿黃巾時、斬華雄後、還是斬顏良文醜後?),恨無門路相見。”【夾批:因郭常引出郭常之子,因郭常之子引出裴元紹,又因裴元紹引出周倉,方知郭常相見一段文字並非閑筆。郭常為周倉引頭,亦如胡華為胡班伏線耳。】關公曰:“綠林中非豪傑托足之處(豪傑如果沒有上升的通道,不托足綠林還能去哪裏?)。公等今後可各去邪歸正(那曹操手下的謀臣武將,是正的還是邪的?朝堂上的那些與綠林相比,邪不邪?),勿自陷其身。”元紹拜謝。正說話間,遙望一彪人馬來到。元紹曰:“此必周倉也。”關公乃立馬待之。果見一人,黑麵長身,持槍乘馬,引眾而至。【夾批:周倉形狀,前在元紹田中敘出,今又在關公眼中看出。】見了關公,驚喜曰:“此關將軍也!”疾忙下馬,俯伏道傍,曰:“周倉參拜。”【夾批:畫出驚喜之狀。(一伏拜,就畫出卑賤狀。)】關公曰:“壯士何處曾識關某來?”倉曰:“舊隨黃巾張寶時,曾識尊顏。【夾批:元紹但聞公名,周倉已識公麵。】恨失身賊黨(當初投奔張寶時,是不是帶著悔恨去的?還是因為張寶失敗了,所以才恨?),不得相隨。今日幸得拜見。願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死亦甘心!”【夾批:勇於從義,誠於慕賢(這兩句是每個人努力靠攏的方向,但是首先,要對這“義”和“賢”要有深度的認識,而不是膚淺的忠君愛國之類的東西。),倉亦人傑矣哉!(周倉若能稱人傑,許褚能否?典韋能否?)】公見其意甚誠,乃謂曰:“汝若隨我,汝手下人伴若何?”倉曰:“願從則俱從,不願從者聽之可也。”於是眾人皆曰:“願從。”關公乃下馬,至車前稟問二嫂。【夾批:稟命而行,儼然有父兄在。(自己作不了自己的主,還有比這更卑猥的麽?)】甘夫人曰:“叔叔自離許都,於路獨行,至此曆過多少艱難,未嚐要軍馬相隨。前廖化欲相投,叔既卻之,【夾批:夫人口中,又將廖化事一提,照應前文。】今何獨容周倉之眾耶?我輩女流淺見,叔自斟酌。(你輩女流,真不知道你們丈夫特別想要更多的人馬。)”公曰:“嫂嫂之言是也。(嫂嫂之言有過“不是”的麽?)”遂謂周倉曰:“非關某寡情,奈二夫人不從(前麵剛說“嫂嫂之言是也”,回頭卻說是“二夫人不從”,明顯就是自己不同意嫂嫂們的看法唄,這種尊嫂有什麽狗屁意義?碰到正確該做的事卻不做,是不是蠢啊?)。汝等且回山中,待我尋見兄長,必來相招(看,關羽知道劉備是肯定會要這些人的,再次創業需要人手。)。”周倉頓首告曰:“倉乃一粗莽之夫,失身為盜,今遇將軍,如重見天日,豈忍複錯過!若以眾人相隨為不便,可令其盡跟裴元紹去。倉隻身步行跟隨將軍(如果有馬,為啥要步行,剛才不是騎馬來的麽?是為了顯示自己奴仆身份,不敢跟關羽一樣騎馬?),雖萬裏不辭也!”【夾批:有匹馬尋兄之主人,自有隻身隨主之從者。○倉之誠於從公如此,宜其與公同享血食於千秋也。(想起《莊子》裏那隻“曳尾塗中”之龜了。或者在山寨中幹出點名堂來,多攢些人馬,那時再投劉備,說不定地位會高很多。)】關公再以此言告二嫂。甘夫人曰:“一二人相從,無妨於事。(女流們就是害怕強盜,強盜是壞人的觀念深入骨髓。)”公乃令周倉撥人伴隨裴元紹去。元紹曰:“我亦願隨關將軍。”周倉曰:“汝若去時,人伴皆散。且當權時統領,我隨關將軍去,但有住紮處,便來取你。”【夾批:伏一筆。】元紹怏怏而別。【夾批:元紹之不得從公,亦有幸有不幸也。(不能抱大腿了,還有啥幸?)】周倉跟著關公,往汝南進發。行了數日,遙見一座山城。公問土人:“此何處也?”土人曰:“此名古城(因其無名也難名,所以隻能以“古”名之,此城古已有之,於此間上演之事,古已有之。)。數月前有一將軍,姓張,名飛, 引數十騎到此,將縣官逐去,【夾批:逐縣官,正與鞭督郵遙望。(這縣官是好官還是贓官?要是好官,那張飛這行徑跟黃巾強盜何異?)】占住古城,招軍買馬,積草屯糧。今聚有三五千人馬,四遠無人敢敵。(張飛占古城,就是東漢末年態勢的縮影,也是千百年朝代輪替的縮影。)”【夾批:芒碭一去,令人想殺。至此忽然出現,為之色喜。】關公喜曰:“吾弟自徐州失散,一向不知下落,誰想卻在此!”【夾批:本為尋兄,卻先遇弟,奇文幻事。(一心隻想著尋兄,卻不執著於尋弟,是因為主子比同僚重要。遇弟而喜,或許並非是自己喜歡此弟,而是因為主子兄長搶地盤需要此弟。)】乃令孫乾先入城通報,教來迎接二嫂。【夾批:本為尋常家數耳,不料下文幻出絕奇之事。】
卻說張飛在芒碭山中,住了月餘。因出外探聽玄德消息,【夾批:又是一位尋兄的。(同關羽一樣,隻尋劉備。)】偶過古城。入縣借糧;縣官不肯,【夾批:此土人所未述。○這縣官大不曉事。(這糧是不是屬於漢朝的?借去了什麽時候還?若是其他強盜來借糧,這縣官不肯時,也是“不曉事”麽?)】飛怒,因就逐去縣官,奪了縣印,(幹這事時,張飛有義麽?)【夾批:將軍權署知縣印。】占住城池,權且安身。【夾批:補述張飛事,斷不可少。】當日孫乾領關公命,入城見飛。施禮畢,具言:“玄德離了袁紹處,投汝南去了。今雲長直從許都送二位夫人至此,請將軍出迎。”張飛聽罷,更不回言,隨即披掛持矛上馬,引一千餘人(好闊綽。),徑出北門。【夾批:奇絕怪絕,不解其故。】孫乾驚訝,又不敢問,隻得隨出城來。關公望見張飛到來,喜不自勝,付刀與周倉接了,拍馬來迎。隻見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須,吼聲如雷,揮矛向關公便搠。【夾批:奇絕怪絕。一路胡華、郭常、廖化、周倉等輩,無不出莊拜迎、下馬拜伏,至此愛弟相見,忽然挺矛便搠,真驚殺人。(前麵那些人,更像是追星族,目的簡單明確;而張飛則是關羽同一球會的簽約球員,疑心昔日同僚轉投競爭對手,當然心情不一樣。)】關公大驚,連忙閃過,便叫:“賢弟何故如此?豈忘了桃園結義耶?”【夾批:首卷中事,公忽一提。】飛喝曰:“你既無義,有何麵目來與我相見!(這個“義”怎麽定義,若按張飛的理解,就是不跟我站一起的就是“無義”。”【夾批:前此稱兄道弟,今忽作你我之呼。蓋你我之為兄弟,本以義合也(這個“義”,是有高階的認知為前提、超越簡單好、壞的深刻道理,還是就看站隊?是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還是盡可能往外延擴展、顧及盡可能多生命體的大利?);你既無義,則你是你、我是我,你是做你的人,我是做我的人,你無麵目見我,我亦無麵目見你矣。說得字字憤,聲聲激。○前回極力寫雲長,此回極力寫翼德。(前回極力寫一個被忽悠殘的人,此回極力寫一個被忽悠得更殘的人。)】關公曰:“我如何無義?”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這“義”突然就好簡單了,背兄就是無義,兄長即是義的化身;如果曹操做了很多利民之事,關羽降了曹操,在張飛看來,是不是也是無義?)【夾批:竟說來賺我,冤屈得好。】我今與你拚個死活!”【夾批:桃園之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今你既背義,則你死我活,方為快也。字字憤,聲聲激。】關公曰:“你原來不知!我也難說。現放著二位嫂嫂在此,賢弟請自問。”【夾批:公不自說,推二嫂說,情景逼真。(因為像“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事,很難以自身來證明的,自心想的和自己嘴說的是否一致,也隻有自己知道;所以一定需要有旁人為佐。延申下去:如果有足夠多的人相信你嘴裏說的,那麽你心裏怎麽想的就可以等同於你嘴裏說的,哪怕你心裏其實並不是如你嘴上說的那樣想的。)】二夫人聽得,揭簾而呼曰:“三叔何故如此?”飛曰:“嫂嫂住著。且看我殺了負義的人,然後請嫂嫂入城。(腦子簡單的人有個暢快處,就是不會時時不自主。關羽是把自己生生陷於《春秋》的牢籠中不能自拔了,哪怕是自己有理或正確時,也總不經意地要用“禮義”這個套子來框一下自己。)”【夾批:嫂猶兄也(既然“嫂猶兄”,那麽嫂嫂不同意殺關羽,張飛不聽是不是也“負兄”了?),殺負兄之人於嫂之前,猶殺之於兄前也。字字憤,聲聲激。○降曹即是負劉,負劉即是負義;義則兄之,負義則人之:翼德真聖人也。(把劉備當成“義”的化身,這不是聖人,這是邪教走火入魔了。)】甘夫人曰:“二叔因不知你等下落,故暫時棲身曹氏。今知你哥哥在汝南,特不避險阻,送我們到此。三叔休錯見了。”糜夫人曰:“二叔向在許都,原出於無奈。(有兩位嫂嫂這樣重量級的佐證人物,降曹之事,就可以逆轉為義舉。)”【夾批:前翼德失陷二嫂於呂布,則雲長責之,而玄德解之;今雲長失陷二嫂於曹操,則翼德責之,而二嫂解之。前後亦遙遙相對。】飛曰:“嫂嫂休要被他瞞過了。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劉備當初投曹操,如今又投袁紹,算不算事了二主?)”【夾批:可知雲長之事,翼德所不能為,亦不肯為。(我的下屬的下屬,不是我的下屬。小混混隻認堂主是自己老板,至於總舵主和其他堂主,與我無關。)】關公曰:“賢弟休屈了我。”孫乾曰:“雲長特來尋將軍。”【夾批:夾孫乾語,更妙。】飛喝曰:“如何你也胡說?他那裏有好心,必是來捉我!(蠢人的自信也是自信。自行腦補。)”【夾批:真認雲長為曹操心腹,故作此等語。】關公曰:“我若捉你,須帶軍馬來。”【夾批:借此一語,帶起下文,如針引線,極敘法之妙(是妙敘法。)。○幸是不曾帶得廖化、裴元紹等一班人伴來,不然真是沒得辨。(那班人一看就是強盜打扮,怎麽會沒得辯?)】飛把手指曰:“兀的不是軍馬來也!”【夾批:來得突兀。敘事妙品。】關公回顧,果見塵埃起處,一彪人馬來到。風吹旗號,正是曹軍。(是真巧。)【夾批:關公此時,真渾身是口難分說矣。】張飛大怒曰:“今還敢支吾麽?(這是在城上就看到的,還是剛看到的?)”【夾批:不特翼德心疑,即關公亦心疑,讀者至此亦心疑。】挺丈八蛇矛便搠將來。
關公急止之曰:“賢弟且住。你看我斬此來將,以表我真心。(若是關羽真降了曹操,用一將之首級作苦肉計,是不是就真可以賺了張飛了?)”【夾批:絕妙辨冤法。】飛曰:“你果有真心,我這裏三通鼓罷。便要你斬來將!(這句是給茶館客增談資而寫的。0”【夾批:禰衡之鼓三通,其節悲;張飛之鼓三通,其聲壯。】關公應諾。須臾,曹軍至。為首一將,乃是蔡陽,挺刀縱馬大喝曰:“你殺吾外甥秦琪,卻原來逃在此!吾奉丞相命,特來拿你!”關公更不打話,舉刀便砍。張飛親自擂鼓。隻見一通鼓未盡,關公刀起處,蔡陽頭已落地(蔡陽是為此場關羽戲所設之擺設物。經過濃縮的情節,有時候會反而誇大效果,也能夠流傳得更廣。)。【夾批:關公事借蔡陽頭為辨揭,蔡陽頭以張飛鼓為邀帖。】眾軍士俱走(如果眾軍這麽不堪,為什麽張飛劉備都還要招兵買馬?)。關公活捉執認旗的小卒過來,問取來由。小卒告說:“蔡陽聞將軍殺了他外甥,十分忿怒,要來河北與將軍交戰。丞相不肯,因差他往汝南攻劉辟。不想在這裏遇著將軍。”【夾批:曹操一邊事在軍人口中補出,省筆。】關公聞言,教去張飛前告說其事。飛將關公在許都時事細問小卒,小卒從頭至尾說了一遍(這小卒至少是個老兵油子了。),飛方纔信。【夾批:既借曹將頭辨心跡於目前,又借曹軍口證往事於前日,張飛又不得不信服矣。(像張飛這樣的,如果碰到個大點的局,必然著道。)】正說間,忽城中軍士來報:“城南門外,有十數騎來的甚緊,不知是甚人。”【夾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者至此,又疑是曹兵至矣。(又侮辱讀者的智商。信你的讀者,看到關羽、張飛都在這裏,還擔心什麽曹兵啊,誰來都白給啊,何況隻有十幾個。)】張飛心中疑慮,便轉出南門看時,果見十數騎輕弓短箭而來。見了張飛,滾鞍下馬。視之,乃糜竺、糜芳也。【夾批:張飛在古城遇二糜,與關公在汝南遇孫幹,一樣出人意外。】飛亦下馬相見。竺曰:“自徐州失散,我兄弟二人逃難回鄉。使人遠近打聽,知雲長降了曹操,主公在於河北;又聞簡雍亦投河北去了。【夾批:又在二糜口中帶表簡雍下落,妙。(難道不是在二糜口中道出了主帥無能,隊伍紛崩的景象麽?)】隻不知將軍在此。昨於路上遇見一夥客人,說有一姓張的將軍如此模樣,今據古城。我兄弟度量必是將軍(主要故事都講好了,邊邊角角的就一筆帶過了。),故來尋訪。幸得相見!”【夾批:二糜蹤跡,亦隻借他口中敘出,省筆。】飛曰:“雲長兄與孫乾送二嫂方到,已知哥哥下落。”二糜大喜,同來見關公,並參見二夫人。飛遂迎請二嫂入城。至衙中坐定,二夫人訴說關公曆過之事,張飛方才大哭(膚淺的文字就是:不哭不足以見真情。),參拜雲長。【夾批:不知則大怒欲殺,知之則大哭下拜,英雄血性,固應爾爾。(若不知而殺了呢?是英雄,還是短智?似乎小混混都這樣。)】二糜亦俱傷感。張飛亦自訴別後之事,【夾批:敘事簡到。】一麵設宴賀喜。
次日,張飛欲與關公同赴汝南見玄德。【夾批:寫張飛。】關公曰:“賢弟可保護二嫂暫住此城,待我與孫乾先去探聽兄長消息。”【夾批:保嫂尋兄之事,前此關公獨任之,今則與翼德分任之矣。(保嫂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嫂的價值在於給兄傳子嗣,在沒有子嗣前,嫂隻具有潛在價值,其他女性隨時有取代她們的可能性,就看兄的耐性了。)】飛允諾。關公與孫乾引數騎奔汝南來。劉辟、龔都接著,關公便問:“皇叔何在?”劉辟曰:“皇叔到此住了數日,為見軍少,複往河北袁本初處商議去了。(前前不是說劉備想盡辦法要從袁紹處脫身麽,怎麽為了點軍馬又要回去?看來劉備心裏是很清楚什麽對他是更重要的,有人有馬,才有重新創業的基礎。所以冒點險,再去袁紹那裏撈點東西,是值得的。)”【夾批:前赴河北,卻在汝南;今至汝南,又在河北。古詩雲:“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散而求複聚,如此之難,可發一歎。(老毛是真膚淺。)】關公怏怏不樂。孫乾曰:“不必憂慮。再苦一番驅馳,仍往河北去報知皇叔,同至古城便了。”關公依言,辭了劉辟、龔都,回至古城(保嫂尋兄時,關隘重重,如今沒了累贅,就隨意驅馳,汝南到河北間,有這麽大塊無主之地麽?),與張飛說知此事。張飛便欲同至河北。【夾批:寫張飛。】關公曰:“有此一城,便是我等安身之處,未可輕棄(曾經也是手握徐州的,老毛不評論評論麽?)。我還與孫乾同往袁紹處,尋見兄長,來此相會。賢弟可堅守此城。”飛曰:“兄斬他顏良、文醜,如何去得?”【夾批:斬顏良、文醜事,又在張飛口中一提。(這事可以吹一生。)】關公曰:“不妨。我到彼,當見機而變。”【夾批:為後不入境伏筆。】遂喚周倉問曰:“臥牛山裴元紹處共有多少人馬?”倉曰:“約有四五百。”關公曰:“我今抄近路去尋兄長。汝可往臥牛山招此一枝人馬,從大路上接來。(這時不用問兩位嫂嫂了麽?兄依舊不在,不應該聽聽嫂子的意見麽?可見前麵都是在矯情,明明一回可做的事,偏要分兩回,腦子裏有這樣的框框,難怪折騰那麽多年也沒成。)”【夾批:欲使彼接應,以防不虞,不意後文又殊不然。】倉領命而去。關公與孫乾隻帶二十餘騎投河北來。將至界首,乾曰:“將軍未可輕入,隻在此間暫歇。【夾批:孫乾甚精細。(這是個有點腦子的人不都能想到的麽。)○千裏尋兄,及至兄所,卻不即入見,變幻之極。】待某先入見皇叔,別作商議。”關公依言,先打發孫乾去了。遙望前村有一所莊院,便與從人到彼投宿(軍伍之人行遠路,居然避雨、過夜一直都要尋莊院,連個基本的行軍裝備也沒有的麽,太不專業了吧。)。莊內一老翁攜杖而出(老翁,卻有年少子,隨手之文字,總造出許多晚婚標兵來。要麽都是天眷顧,老來得子。),【夾批:又遇一老人。】與關公施禮。公具以實告。老翁曰:“某亦姓關,名定。久聞大名,幸得瞻謁。”遂命二子出見,【夾批:又遇兩少年。○此處且不敘明二子,妙。】款留關公,並從人俱留於莊內。【夾批:胡華之後有郭常,郭常之後有關定。一樣蹊徑,各自出奇。(這莊院就是為關平而設。)】
且說孫乾匹馬入冀州(在與曹操對抗之時,冀州城也可以隨意出入麽?),見玄德,具言前事。玄德曰:“簡雍亦在此間,【夾批:先有二糜報信,此處便不突然。】可暗請來同議。”少頃,簡雍至,與孫乾相見畢,共議脫身之計(這是在侮辱讀者的智商麽?前麵已經脫身到了汝南,又因為軍馬少回來,現在軍馬要到了麽,又要脫身?)。雍曰:“主公明日見袁紹,隻說要往荊州說劉表共破曹操,便可乘機而去。”【夾批:前在許都脫身,托言攻袁術;今在河北脫身,托言說劉表:一樣騙法。(前在曹操處騙了五萬兵馬,今於袁紹處能騙多少?)】玄德曰:“此計大妙!但公能隨我去否?”雍曰:“某亦自有脫身之計。”【夾批:此計且不說出。】商議已定。次日,玄德入見袁紹,告曰:“劉景升鎮守荊襄九郡,兵精糧足,宜與相約,共攻曹操。”紹曰:“吾嚐遣使約之,奈彼未肯相從。”玄德曰:“此人是備同宗,備往說之,必無推阻。(坑完曹操坑袁紹,而今又惦記上同宗劉表了。)”紹曰:“若得劉表,勝劉辟多矣。(心頭太活,又好高,這就是袁紹成不了的因素之一,不管是劉辟還是劉表,能全心跟自己合作才是根本,勢大勢小在於其次。)”遂命玄德行。紹又曰:“近聞關雲長已離了曹操(這消息是誰傳遞給袁紹的,探馬麽?關羽、孫乾往返於汝南和河北的新聞是不是傳播得很快?),欲來河北。吾當殺之,以雪顏良、文醜之恨!”【夾批:孫乾不與關公同入,確有主見。】玄德曰:“明公前欲用之,吾故召之。【夾批:又將前事一提。】今何又欲殺之耶?且顏良、文醜比之,二鹿耳;雲長乃一虎也。失二鹿而得一虎,何恨之有?”(以鹿比顏良、文醜,這是不是有點嘲諷袁紹了?袁本初可是很以二人為傲的。劉備投袁紹,則關羽亦屬袁紹;劉備投過曹操,是不是關羽亦算曾經歸屬過曹操?)【夾批:若紹之優柔無斷,直一羊耳。羊安能用虎乎?】紹笑曰:“吾實愛之,故戲言耳。公可再使人召之,令其速來。”玄德曰:“即遣孫乾往召之可也。”【夾批:玄德脫身之計,簡雍預先畫定;孫乾脫身之計,玄德隨機化出。(孫乾、簡雍都是劉備的舊部,劉備走,帶著他們一起走不也很合理麽,為什麽到了袁紹處,這兩個人都像是成了袁紹的直接部署了,還要分別脫身?這文字編排得不清不楚、不尷不尬。)】紹大喜,從之。玄德出,簡雍進曰:“玄德此去,必不回矣。某願與偕往:一則同說劉表,二則監住玄德。”【夾批:妙人妙計。(蠢貨,這監視有什麽效力麽,如果劉備不回,難道簡雍有手段可以逼他回來麽?)】紹然其言,便命簡雍與玄德同行。【夾批:玄德請攻袁術,曹操使朱靈、路昭監之;玄德請約劉表,袁紹即使簡雍監之:袁、曹愚智又別於此。(小說的基調就是要埋汰袁紹,愚智之別早定於老羅腦中了。)】郭圖諫紹曰:“劉備前去說劉辟,未見成事;【夾批:此事不實敘,隻用虛筆點綴。(點綴得好。)】今又使與簡雍同往荊州,必不返矣。”紹曰:“汝勿多疑,簡雍自有見識。”【夾批:可發一笑。(本初於此書中,就是變相插科打諢的角色。)】郭圖嗟呀而出。
卻說玄德先命孫乾出城回報關公,一麵與簡雍辭了袁紹,上馬出城。行至界首,孫乾接著,同往關定莊上。關公迎門接拜,執手啼哭不止。【夾批:劉、關至此方才相見。○“啼哭”二字,宛然孺慕之誠。(像極了朝鮮軍民見到金三將軍時的場景。)】關定領二子拜於草堂之前。玄德問其姓名。關公曰:“此人與弟同姓,有二子:長子關寧,學文;次子關平,學武。”【夾批:二子姓名學業,至此方補敘,卻用關公代說,妙。○郭常之子不肖,關定之子又賢,又複閑閑相對。】關定曰:“今愚意欲遣次子跟隨關將軍,未識肯容納否?”【夾批:郭子不肖,而郭常欲留之;關子賢,而關定欲遣之。畢竟郭常不脫常情,關定自有定見。(關平之母沒有意見麽?】玄德曰:“年幾何矣?”定曰:“十八歲矣。”玄德曰:“既蒙長者厚意,吾弟尚未有子,今即以賢郎為子,若何?”【夾批:此從同姓上想出。異姓者既為兄弟,同姓者豈不當為父子耶?(這算不算亂了父子之倫?確定張飛沒意見麽?)】關定大喜,便命關平拜關公為父,呼玄德為伯父。【夾批:關公本為尋兄,忽然得子;玄德方見一弟,又認一侄,奇文奇事。○前玄德於途中,遇殺妻為食之劉安;今關公於途中,遇遺子為嗣之關定:亦遙相映照。(殺妻之劉安與認送子之關定,在他們眼中,妻與子都是他們的私物,可以隨意支配。)】玄德恐袁紹追之,急收拾起行(現在有一虎保駕,還怕什麽,再多的兵來,不也都是擺設麽?)。關平隨著關公,一齊起身。關定送了一程自回。
關公教取路往臥牛山來(萬人敵者偏重那四五百遊勇。)。正行間,忽見周倉引數十人帶傷而來。【夾批:奇文奇事,雜遝而來。】關公引他見了玄德,【夾批:細。】問其何故受傷,倉曰:“某未至臥牛山之前,先有一將單騎而來,與裴元紹交鋒,隻一合,刺死裴元紹,【夾批:關平為養子,有不必隨行之關寧以陪之;周倉為前將,有不得隨行之裴元紹以陪之。一虛一實,天然奇妙。(關寧的存在,是為了關定兩口子不至於膝下無人,不然會顯得劉備不仁;裴袁紹是為周倉作引,又為趙雲作襯,是個起承接作用的角色。】盡數招降人伴,占住山寨。周倉到彼招誘人伴時,止有這幾個過來,餘者俱懼怕不敢擅離(誰贏幫誰。而幫誰是因為懼怕誰。此一句,道出千年興廢之根本。)。倉不忿,與那將交戰,被他連勝數次,身中三槍。因此來報主公。”玄德曰:“此人怎生模樣?姓甚名誰?”倉曰:“極其雄壯,不知姓名。”【夾批:關公遇張飛,妙在先知姓名;周倉見趙雲,妙在不知姓名。】於是關公縱馬當先,玄德在後,徑投臥牛山來(這架勢,就是搶地盤抓壯丁的黑幫。)。周倉在山下叫罵,隻見那將全副披掛,持槍驟馬,引眾下山。玄德早揮鞭出馬,大叫曰:“來者莫非子龍否?”【夾批:意外出奇。】那將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原來果然是趙子龍。【夾批:徐州一別,令人想殺。今此處忽然出現,又為之色喜。】玄德、關公俱下馬相見,問其何由至此。雲曰:“雲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夾批:遙應第二十一回中語。】袁紹屢次招雲(怎麽招的?),雲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夾批:有見識。】後欲至徐州投使君,【夾批:是其生平一片之心。】又聞徐州失守,雲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雲幾番欲來相投,隻恐袁紹見怪。【夾批:又精細。】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有槍有馬有本事,自己幹不行麽?)。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夾批:莫非又被郭常之子所誤?(奪人馬是裴袁紹之本性,郭常之子隻是投其所好而矣。前番碰到關羽,因為知道打不過,不能奪;現在碰見趙雲,以為可以打得過,所以就動手了。)】雲因殺之(裴袁紹被殺,是因為身上強盜氣依然,算是自作。),借此安身。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今幸得遇使君!”【夾批:子龍一向蹤跡,即借他口中曆曆敘出,又周至,又省筆,又妙在夾帶劉、關、張三人事。】玄德大喜,訴說從前之事。關公亦訴前事。【夾批:“柬書欲寄何由達,舊事淒涼不可聽。(再問一句,當初徐州都在手了,為何就變得淒涼不可聽了?)”】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夾批:遙應第七回中事。】今幸得相遇!”雲曰:“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再把劉備的虛名烘托一下,同時也淡化了他做實事的無能。)”【夾批:剖心瀝膽之言。】當日就燒毀山寨,率領人眾,盡隨玄德前赴古城。張飛、糜竺、糜芳迎接入城,各相拜訴。二夫人具言雲長之事,玄德感歎不已。【夾批:前劉、關相見時,雲長但執手啼哭,並無一語自明。今二夫人代為言之(如我前麵所說,唯心之事,必得旁人代言為證,自證不得的。)。○雲長心事,光明磊落,玄德已深信之;雖微二夫人言,固將感歎不已也。】於是殺牛宰馬,先拜謝天地,(徐州落敗,是否也是天地所賜?)【夾批:宛如桃園結義之時。】然後遍勞諸軍。玄德見兄弟重聚,將佐無缺(混了這麽多年,止得這麽幾個將佐,是不識人還是人不願跟?),又新得了趙雲;關公又得了關平、周倉二人,歡喜無限(比當初得徐州還開心麽?),連飲數日。【夾批:其實可喜。】後人有詩讚之曰:
當時手足似瓜分,信斷音稀杳不聞。今日君臣重聚義,正如龍虎會風雲。(對於草芥小民而言,這些“龍虎”和“奸雄”,有什麽差別麽?)
時玄德、關、張、趙雲、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關平、周倉部領馬步軍校,共四五千人。(這麽多人馬,搶地盤沒什麽問題了吧,再提一嘴孫策,人家可是三千人馬打下得江東。)【夾批:上已將前事一總,此時又總敘一筆,老甚。○上文單敘將,此兼敘兵。】玄德欲棄了古城,去守汝南,(沒有格局也沒有規劃。)【夾批:究竟古城隻作得書過文。】恰好劉辟、龔都差人來請。【夾批:省卻多少筆墨,敘事妙品。】於是遂起軍往汝南駐劄(古城就成了無主之城了麽?原來得縣官還會回來麽?還是會被黃巾餘部趁虛而入?),招軍買馬,徐圖征進(還是小混混得思維。),不在話下。【夾批:放下玄德一邊。】
且說袁紹見玄德不回,大怒,欲起兵伐之(當初劉備說定歸期了麽?)。郭圖曰:“劉備不足慮。曹操乃勁敵也,不可不除。劉表雖據荊州,不足為強。江東孫伯符威鎮三江,地連六郡,謀臣武士極多,可使人結之,共攻曹操。(由郭圖之口,承啟下文。)”【夾批:放下劉備,專重曹操,又放下劉表,轉出孫策:此文字過枝接葉處。】紹從其言,即修書,遣陳震為使,來會孫策。正是:
隻因河北英雄去,引出江東豪傑來。
未知其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周倉聚黃巾餘黨於臥牛山,張飛收本部殘兵於芒碭山,他們都是如何維持這些人馬的日常補給的?大概率都是靠搶。所以黃巾餘黨和正規軍殘兵,本就是一路貨。黃巾攻城掠地是為寇,張飛占奪古城卻被歸為義,本質都是強盜行徑,評判為何如此雙標?或許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一個最終沒成,一個最終成了。因此,在中式文化中,隻要最後成了,那麽前麵不管怎麽肮髒無恥,都可以被淡化甚至美化。
周倉跟了關羽,算是棄暗,但是跟了關羽之後,所幹的不仍舊是殺人放火的勾當麽?隻不過跟關羽之後,殺人放火都可以披上“義”的名義;黑幫之間互相爭地盤,難道能說哪方是好人、哪方是壞人麽?
古城聚義,聽起來是件大喜事,但對於古城民眾,他們的感受是什麽?劉備來了就免稅了?日子就瞬間變好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