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No daylight”斷送了賀錦麗的總統夢?

那天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分析賀錦麗競選失敗的原因。標題直指拜登反複在她耳邊念叨的那句話:“There could be no daylight between us,”成為賀錦麗競選的最大掣肘。

剛看到這句話,我有點摸不著頭腦。Daylight 不是指白天的光明嗎?難道他們需要 night light,關係必須籠罩在黑暗之中?

百思不得其解,我隻好向 ChatGPT 求助,才知道 “no daylight” 是個慣用語,意思是“不能有嫌隙”。在這裏,拜登的潛台詞很清楚:賀錦麗不能與他的政策相左。

然而,賀錦麗的競選形勢本就不利。特朗普早在一年多前就啟動競選,一直火力全開,圍繞拜登政府的阿富汗撤軍失敗、通貨膨脹、物價飆升、非法移民潮等問題展開猛烈攻擊。換句話說,特朗普的競選策略早已把賀錦麗定格為“年輕一點的女性版拜登”,一個毫無新意的競選人。

對於期待變革的美國選民來說,這一策略極具殺傷力。民主製度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可以通過選票更換領導人。如果賀錦麗隻是拜登的延續,她的選戰注定艱難。唯一的破局之道,是向選民展示她與拜登的不同之處。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副總統如果徹底否定現任總統的政策,無異於自毀前程。倘若她想通過年齡優勢吸引選民,就必須拿出真正具有區別性的政策方案。

可惜的是,賀錦麗的競選團隊幾乎都是拜登的支持者,這使得她很難脫穎而出。更雪上加霜的是,拜登還不斷在她耳邊吹風,提醒她“No daylight, kid!”。她因此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與拜登保持一致。當 ABC 電視台主持人問她:“你和拜登有哪些不同?”她的回答直接宣判了競選的死刑——她尷尬地笑了笑,隨後支支吾吾地說:“我確實想不出來有什麽不同。”接著,她開始為拜登四年的政策辯護。這段采訪片段迅速登上各大新聞頭條,也徹底鎖定了她失敗的命運。

歸根結底,民主黨的最大問題還是出在拜登身上。這位極具權力欲的老政客,當年在 78 歲高齡競選總統時,為了平息外界對他年齡的質疑,曾公開承諾自己隻會競選一屆,目的是阻止特朗普掌權白宮。然而,到了關鍵時刻,他卻遲遲不願放棄權力,不僅推翻了自己的承諾,還堅稱自己是唯一能擊敗特朗普的人。

然而,在第一次總統辯論中,拜登向全國觀眾展示了一個現實:他已不複當年。麵對特朗普連珠炮式的攻擊,他語無倫次,顫顫巍巍,幾乎無法脫離手中的小抄獨立思考。這場辯論讓民主黨陷入恐慌,許多黨內大佬紛紛公開或私下敦促他退選。最初,拜登仍在苦撐,努力為自己辯護,但最終抵擋不住黨內壓力,不得不宣布退選。

然而,他的退出時間太晚了,民主黨已徹底失去了推出更具競爭力的年輕候選人的機會。拜登的戀權決定極端自私且軟弱,他原本以為賀錦麗是唯一可以被他掌控、繼續執行拜登政策的人。然而,賀錦麗最終證明,她缺乏能力、沒有創新精神,隻會亦步亦趨地跟隨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拜登。

那句“No daylight”成了她的緊箍咒,將她牢牢鎖在拜登的政治框架內,也成為民主黨慘敗的重要原因。“No daylight”一語,也成為拜登政治遺產上難以抹去汙點的象征。

對我來說,也算學到了一個有趣的英語慣用語: No daylight。

2025.3.21 於美國佛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