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像一個嬰幼兒的家庭環境對其性格的養成有重大影響一樣,任何一個早期人類文明的特殊性格,都和它所處的地理生存環境有著極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關係。因此,要想徹底搞懂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徹底講清楚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我們也必須先從它們各自的早期的生存地理環境來著手。
但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地理生存環境問題,要想徹底搞清楚,也並不容易。我們先來看一下當今最流行的一種說法: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生存的地理環境是最隔絕、最封閉——中國的西麵和西南麵,是一係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麵,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麵和西北麵是沙漠和大草原。現在的一般主流觀點都認為,正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中國缺少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更沒有競爭的壓力,由此就造成了中華文明長期的停滯不前,並養成了固步自封的性格和老子天下第一的觀念。
這種流行的說法,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似乎正確無比。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恐怕就有一些問題了。下麵我就分別從幾個角度來詳細分析探討一下。
我們知道,考察一個巨大的地理障礙是否能隔絕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必須以考察當時的交通技術的水平為前提。因此,讓我們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曆史時間段來詳細討論分析一下。
首先,讓我們從遠古人的角度來看一下。現在,大多數的中外學者都承認,或者說中外學界的主流觀點都認為,中國的青銅器、牛、羊、小麥等,都是從中東地區傳過來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那麽問題就來了,在當時的交通技術異常落後的原始社會時期、和人類文明社會的早期(夏商時代),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並沒能阻擋住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那麽根據簡單的邏輯推理,在東西方交通手段越來越發達之後,這個同樣的“封閉”的地理環境,也不應該成為東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障礙才對。
我們再設身處地,用進入了文明社會相當一段時期的古人(西方的希臘、羅馬,中國的東周、秦漢)的眼光來看一下,也同樣有問題。上網簡單搜一下即可以知道,現在整個歐洲的麵積,大概是1000萬平方公裏;而古羅馬帝國的麵積,大概是500萬平方公裏。而中國現在的麵積,我們都知道是960萬平方公裏;秦漢帝國時的麵積,則在460萬到1000萬平方公裏之間波動。
這些簡單的數據說明了什麽呢?這說明,在古代,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製,西亞、北非和歐洲的人類文明的總體活動範圍在1000萬平方公裏左右;在這個先以幼發拉底、底格裏斯兩河流域為中心,後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範圍之內,人們彼此之間是頻繁交往的。而在這個1000萬平方公裏的範圍之外,人們之間是基本上互不往來的。同樣,在東亞的同一時期,在以黃河中下遊為中心的1000萬平方公裏的範圍內,人們彼此之間也是頻繁交往的,而在這個範圍之外,人們之間也是基本上互不往來的。換句話說就是:西方文明的地理環境,對那些生活在其1000萬平方公裏之內的人們來說,是開放的;同樣,中華文明的地理環境對生活在其1000萬平方公裏之內的人們來說也是開放的。若從全球的角度來考察,那麽,如果說東方的早期人類文明是封閉在1000萬平方公裏左右的地理範圍之內,那麽西方的早期人類文明同樣也是封閉在1000萬平方公裏左右的地理範圍之內。至於在這各自的1000萬平方公裏地理範圍的邊界上,是不是存在一道圍牆或一道鐵絲網是無關緊要的——沒有圍牆和鐵絲網,人們也不會、當然也沒有能力去越界找人交往。
我們再從近代的古人角度來看一下。上麵我們所說的中國和西方的古代文明同處於封閉的(或開放的)地理環境之內,當然是有條件的,是針對遠古落後的技術手段來說的。隨著人類所掌握的技術手段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已經可以跨越當年的地理障礙、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了。粗線條來說,當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崛起之後,尤其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達伽馬遠航印度成功之後,西方文明所處的就是一個遠遠大於1000萬平方公裏的、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完全開放的地理環境了;而中華文明則依然處在一個1000萬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地理環境之中,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或從和西方對比的角度來看,確實給人以“封閉的文明”的感覺。但請注意,此時中華文明的封閉,並不是由於地理障礙造成的。首先,就技術手段(造船及航海技能)來說,中國並不比西方差,如我們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的例子。如果說西方在技術上具備了打破1000萬平方公裏封閉的地理環境的能力,那麽,就技術手段來說,中華文明也已經具備了突破100萬平方公裏封閉的地理環境的能力了。其次,就某些具體例子來說,西方走向世界所要克服的地理障礙,甚至比中國走向世界所需克服的地理障礙更大。例如,從葡萄牙沿西非海岸南下,再橫渡印度洋到印度,比中國從廣州出發,穿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要困難的多。按照一般的邏輯推理,此時,應該是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有更多的交往才對,而不應是西方的葡萄牙和英國。
最後,我們再從近人的眼光來分析一下。近來被人們多次提起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在乾隆時期的訪華,其曆盡千辛萬苦遠航近一年到達中國,但其所提出的擴大通商貿易的請求(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遭到中國的斷然拒絕。這顯然就更不是因為地理障礙的原因了(此時,西方的商人已經送貨上門)。關於這件事,討論的文章已經汗牛充棟,我們這裏就不贅述了。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缺乏與外文明之間的相互交往,閉關鎖國,主要並不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而是另有其自身特殊的文明性格的原因(我們以後會討論到)。實際上,西方文明的樂於並善於與外文明進行交往的特殊性格,在其處於1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生存環境之中時,就已經形成了。同樣,中華文明的特殊的、不樂於也不善於與外文明交往的性格,也在其處於1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生存環境之中時,就已經形成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同處於麵積大小相似的、同樣封閉的(或說同樣開放的)10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環境的孕育之中,為何西方文明的性格和東方文明的性格會有如此的不同呢?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來討論這個問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