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修正液 “信口雌黃”就是這麽來的

來源: redbulls 2018-12-05 16:25:2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19 bytes)

古時候寫錯字怎麽辦?不要小看古人,他們早就發明了修正液,也就是台灣說的“立可白”。隻不過因為古代的紙是黃色的,所以這種東西準確的說,應該是“立可黃”,正式的名稱叫做“雌黃”,就是“信口雌黃”裏的“雌黃”。

 

 

雌黃,是一種橙黃色微透明的礦物質,化學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以用作繪畫顏料或者褪色劑。因為雌黃有褪色作用,所以古人把它用到了修改錯別字上。寫錯字時,用雌黃塗在字上,然後重新書寫。

 

宋人範正敏的《遁齋閑覽》上就說:“有字誤,以雌黃滅之,為其與紙色相類,故可否人文章,謂之‘雌黃’。”

“雌黃”比現代修正液更厲害的地方是,把它塗在字上後,“一漫即滅,仍久而不脫”。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雌黃治書法”一說;著名的《顏氏家訓》中也有“以雌黃改‘宵’為‘苜’”的記載;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對雌黃的糾錯功能也有記錄。

正因為雌黃有更改錯別字的作用,古人引申開來,把妄加評論、隨口亂說的行為就叫做“信口雌黃”,意思是有的人言論不妥,隨便改口,就像用雌黃改錯別字一樣容易。

令人驚豔的中國古代科技

說到中國的古代科技,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最有名的幾大發明:指南車、造紙、印刷術和火藥等。其實中國古人是非常聰明的,除了上述幾項最具代表性的,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發明與技術。可以說,增進生活上的便利以及實際的用途是中國古代科技的特色。

最令人不解的是,中國科技的發明往往超過當時的水準,有些甚至與當代技術都不相上下。

超精密的加工技術

考古專家在安徽淩家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一整批的玉器。其中一枚玉喇叭直徑隻有1.7厘米,高度為1.2厘米,喇叭壁薄如紙,沒人敢去稱它的重量,怕弄碎了這無價之寶。

還有一些玉器的硬度達到7度(最高8度),孔壁上摩擦痕跡規整、平行,而非無章法的亂痕。這必須得由鑽頭高速旋轉,而且有琢玉砂均勻附著才可能形成。所以專家推測,古代淩家灘人已懂得使用金屬鑽頭,以便進行玉器的精密加工。

西元二世紀的熨鬥

印象中,熨鬥是西方人發明的,這隻說對了一半,現代電熨鬥的確是美國人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不過,中國人早在西元二世紀的漢代就已開始使用這種方便的工具了。據《青銅器小詞典》介紹,漢魏時期的熨鬥是用青銅鑄成,有的熨鬥上還刻有“熨鬥直衣”的銘文。另外,晉代的《杜預集》上還寫道:“藥杵臼、澡盤、熨鬥…皆民間之急用也。”由此可見,熨鬥已是那時民間家庭普遍的用具。

鋒利的古劍

幾年前,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刻著一行鳥篆“越王句踐自用劍”。研究人員好奇的是:古劍埋了兩千多年為什麽沒有生銹呢?為什麽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

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句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煉十分不易。而且鉻還相當耐高溫,熔點大約在攝氏1907度。

另外一隊考古人員清理秦皇一號坑時,發現一把青銅劍被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複。目前廣泛應用的“形狀記憶合金”,竟然提前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墓葬。

豐富的中國古代科技

從秦始皇陵挖掘出的寶劍至今還可殺魚,那時對材料的知識與金屬冶煉技術之高可見一斑;巨大兵馬俑的製造過程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在秦始皇正陵寢周圍的土地上發現高度的水銀反應,而《史記》中記載,始皇陵浮於水銀河之上,這一技術甚至是現代的科技也無法達到的。

有科學家研究“量子電腦”,發現這種大量平行運算的觀念早已出現於中國的“圍棋”之中,而西方的西洋棋是沒有這種觀念的。這使得許多科學家思考:“為何古代中國人有這種現代人欠缺的智慧?”科學家也漸漸了解到中國古時候的科學,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於現在科學的路,而開始著手研究中國的科學。未來的科學,有可能會充滿中國風味喔!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