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學術大師,中華傳統之罪人

來源: stonebench 2018-09-13 09:09:5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710 bytes)
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遭受衝擊,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然而,有一些丟失與扭曲卻不是因“現代化”,而是因學術大師被西學洗腦,對中國經典不求甚解而起的。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茲舉一例。
先引原文,論語,述而: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背景:據考,孔子與弟子經過宋國,  遭桓魋追殺恐嚇。弟子勸孔子快逃命,孔子就說了這句話。
對“天生德於予”,一般解釋為“天賦德於我”。當然沒有什麽大錯,但是一般的解釋都沒有細究“生”與“德”的關係。
其實“天生”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天生的本能”的“天生”。
依古文語法,“天賦德於我”不需要“生”字,可以而直接說 “天德予”或者“天德於予”。但孔子沒有這麽說,而是加了個“生”字。這說明,天生德於予並不完全是“天賦德於我”。
從文意上看,依照儒家的思想,每個人都承載天性。如果每個人都承載天性,每個人都有自己天定的命運,孔子承載天性與萬民無異(各有其命,生死不由己),又怎麽能成為普通理解的“我不會為桓魋所害”的理由呢?
這就涉及對“生”和“德”的理解。實際上,生即是“性”,“天生”即“天性”。“天生德於予”就是“天性德於予”。天性德於予,就是“天賦之性,已經成為我的德”。這種理解與傳統的“天賦德於我”的不同在於:
“天賦德於我”並不是特例,因為每個人都由天賦性。
但天賦之性能不能轉化為個人的德,卻是人人不同----不是每個人都能把天賦之性活出來,因此才有君子聖賢與不肖的差別。
孔子把“天性德於予”作為不畏桓魋的理由,實際的意思是“天賦之性已經成為我的品德,我又怎麽會怕桓魋呢?”
“桓魋其如予何”表麵的意思是“桓魋能把我怎麽樣”。但這個能把我怎樣並不是“不能把我怎麽樣”,而是“  最壞的情況發生又有什麽大不了的”。以現代漢語,理解成“我怎麽會怕桓魋呢”更自然易懂。   依據也很簡單,因為自己的命運如何完全依天而定,說死就死了(比如顏回子路)。深諳天命的孔子不可能說出“天賦德於我,所以天不滅我,桓魋不能把我怎麽樣”這樣的話來。結合上下文(“桓魋其如予何”的背景是弟子勸孔子快跑時孔子說的)可知,更合理的解釋不是“天命祐我,桓魋不能把我怎麽樣”而是“我已經明白天命,怎麽會怕桓魋呢”。
簡單地說,就是聖人之為聖人,並不是因為他有神力避禍,而是麵對禍福不驚不亂。
有人把這樣一句鎮定自若的話說成是表達孔子“自信”或者孔子為自己“壯膽”(比如李澤厚)。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為“自信”或者“壯膽”的潛台詞相似,一個是“相信自己不會有危險”,一個是“希望自己不會有危險”,而孔子的本義是“如果該死那麽就死,不該死那麽就不死,不用擔心”。壯膽說、自信說與淡定說字麵上差別不大,但實際上就是君子與小人的距離。君子安於天命,應之若素。小人則唯生是大,存心於苟且。由此也可知,沒有心地訓練的學者解經,不論是哲學家還是思想家,都是以一己私心揣測居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好解!耳目一新。 -化外人- 給 化外人 發送悄悄話 化外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3/2018 postreply 13:41: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