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曆 ——一個悲壯的故事

來源: YMCK1025 2017-04-02 08:15: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318 bytes)

文/陳珞珈

 

清明節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一是指節日。

 

它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陽曆四月五日(或前後一天),現在已經列入國家法定的假日了。由於我國陰曆的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的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麵的變化,所以古代我國勞動人民都用它來安排農業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時節,麥長三節”等農業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一個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時令順序、物候變化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曆史淵源、某種紀念意義和風俗活動。

清明節原來是古代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又變成了一個祭拜先人的節日,這與“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而寒食節的由來又有一段淒婉悲壯的真實故事。

 

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君主晉獻公非常寵愛他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得自殺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逃走,在外麵落難飄零了十九年,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各種屈辱。原來跟著重耳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的各奔出路去了。隻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追隨他不離左右。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清明節的來曆 <wbr>——一個悲壯的故事
 

晉文公稱帝後,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麵前為介子推抱不平。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慚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下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就是不來。介子推是有名的義士和孝子,他攜母隱居在山西綿山不肯出仕,晉文公便禦駕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裏的時候,隻見大門緊閉。介子推知他要來,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的大山裏(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的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背母而出。晉文公於是下令點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終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母子倆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萬分懊悔和痛苦,跪伏對著屍體哭拜一場,然後安葬了遺體。為了紀念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將定陽縣改名介休縣,將放火焚山的4月4日這一天定為每年的“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

 

傳說晉文公見到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麽東西。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麵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臨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懷念介子推,從此,古人將尊貴的朋友稱為“足下”。(注:我認為這首詩並非介子推之作,是後人托附所寫。)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樹複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複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折了一些枝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祭掃後,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因清明與寒食節連在一起,以後清明掃墓成為民間的風俗,清明也就成了節日了。

從此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非常強大。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們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他們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介子推的靈魂,把這東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隻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以上這段史實,見於《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史記·晉世家》、西漢劉向《新序·節士篇》、《後漢書·周舉傳》等。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他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形成清明掃墓了。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繁榮熱鬧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片斷

 

清明的古碑,寫著民族的文化;清明的青塚,記著華裔的傳統;清明的細雨,淌著親人的思念;清明的春風,送來新的四季。

 

(本文參考文獻:《辭海》、《萬事萬物溯源辭典》、陳珞珈網《山西綿山與“寒食節”、“清明節”的起源》、百度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