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春節不是陋習,你們的春晚才是陋習.(ZT)

來源: YMCK1025 2016-02-18 19:31:4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973 bytes)

這個春節對 我而言很是特別,三十幾年來第一次帶老婆回家過年,感謝我媽把菜做得還好,不至於讓媳婦第一眼看見就要跟我離婚;第一次在家待到正月初三就返程了,沒按照 之前的習俗去舅舅家拜年去姥姥家拜年去姑姑家拜年;我爸第一次過年沒放鞭炮,往年我爹都會買上一大堆鞭炮,十二點的鍾聲敲響時一通放,今年他看了一個小時 的春晚就睡覺去了;還有我第一次調侃春晚被封號,春晚已經不再是那台嘻嘻蛤蛤任人批判的媚俗文藝晚會了,而是一場嚴肅認真政治合格的思想匯報演出。

作為一個經常被上麵封號的人,我已經很慘了,更慘的是還有下麵的人漂洋過海來抄你。前幾天微博上有個叫“*****”的號老是抄我以前的文章騙打賞,我本 來沒意見的,讓他掙點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好,但他不僅抄了文章,還要冒充我,冒充我也沒事,頂多騙幾個女粉絲,可後來他居然發展到自己動手寫了幾篇爛 文,我實在是丟不起那個人,公開譴責了一番,後來他道歉了也被封號了。

 

但現在這孩子又卷土重來了,新開了兩個微博號,一個叫神機妙算,一個叫神機妙算的老 二,還是抄我的文,還是冒充,還是誤導人相信這是我,他還把我以前好多文章的片段和句子拿出來再加上一點新聞融成一篇文章。這種事我無所謂,隻是大家各自 小心不要被騙財騙色,以後別拿著欠條抱著孩子說要我負責就好。我新浪沒有號,如果有,我會在微信公號裏說明。此外,這位同學,你自己要注意安全,我因那些 文章喝了幾次茶,萬一警察找上門,你別哭鼻子抹眼淚。

昨天返程的高鐵上,正好是飯點,一個胖子坐在我旁邊吃泡麵,更可恨的是還加了根火腿腸,勾人心魄。吃完泡麵胖子找我借手機充電器,嗬嗬,不借,早知 今日有求於我,當初為什麽不給我喝口麵湯。當時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寫一篇文章批判一番,名字就叫《在火車上吃泡麵是一種陋習》。

後來我看到了騰訊大家發的 一篇文章,《對不起,你們的春節是種陋習》,作者的很多遭遇我也感同身受,作者的很多觀點我也十分理解,可就是不能同意我們的春節是陋習。後來我借這篇文章反思了一下,我覺得咱不能因為自己沒帶泡麵上火車,不能因為有泡麵吃的沒分給咱們,就說人家是陋習,在火車上吃泡麵不是陋習,火車上不賣泡麵隻賣四十五元的快餐才是陋習,我們的春節也不是陋習,你們的春晚才是陋習。

《春節是陋習》的作者在文中描述了春運期間很多人都有過的痛苦經曆,“坐二三十個小時火車硬座”,早些年我也是這樣回家的,車廂裏汙濁的空氣,擁擠 的人群,硬邦邦而狹窄的座位……,這些痛苦的前提還是你能買到火車票,我清楚滴記得早些年排隊買回家火車票的情景,早上七點排到下午四點,排到你時一問, 沒票。那種絕望和憤怒……,可這也不能說春節是陋習吧,為什麽會有“春運”,為什麽會有進城的“農民工”,為什會有那麽難買的火車票以及為什麽會有那麽容 易搞到票的“黃牛”,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才是陋習。

《春節是陋習》一文中對於春晚的判斷也過於急躁了些,對於春晚的屬性並沒有認識清楚,“春晚再試圖用鑼鼓喧天、眾星齊唱的音效,熱鬧得亮瞎眼的色彩 和光線來取悅觀眾,那就太低估現代人了。”,春晚從來就不是用來取悅觀眾的,它身上的政治屬性越來越明顯,就不具體說了,說了你們也看不見。

作者認為, “春節就是一種基於貧困和匱乏對感官的集中代償,讓一年有個奔頭……,即便是在富裕的鄉紳階層,也同樣歡迎這樣的儀式來提升生活品質。”,我同意這個說 法,春節的確有這些方麵的代償功能,隻是這些功能好像也跟陋習搭不上邊,吃不起肥肉不是陋習,不吃肥肉更像陋習。

作者認為,發展至今春節關於物質和感官方麵的代償功能都已經失去意義,隻有情感代償這塊仍然有重要作用,我同意這種說法,過年回家看看爹娘順道要點 買房錢,吸吸故土上空的霧霾懷念一下舊日時光,一家人團聚團聚比比誰掙的錢多誰的孩子學習成績好,老友見見麵吹牛的吹牛約炮的約炮,情感在這一重要時刻得 到前所未有的舒展。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懼怕的七大姑八大姨會來串門,跟你交流下妻子、孩子、房子、車子、工資等國計民生問題,我不反感這樣的親戚,也覺 得沒必要傲嬌地說人家有多可怕,諷刺人家有多勢利,人家問的哪一個問題不是現實問題,不是你在其他地方被拷打過無數遍的?你相親時會被問,拜見丈母娘時也 會被問,那個時候你怎麽就乖的跟孫子一樣老老實實回答呢?一回家就純潔的跟聖人一樣不要不要的,禮貌性叫床你都會了,禮貌性回答幾個極其簡單的社交問題都 不行了嗎?

 

再說,七大姑八大姨也不是真心想問,她們隻是在社交,她們跟你的共同語言很少,也知道你不愛主動搭理她們,為了不讓場麵尷尬才主動問這麽幾個全 國通用的話題,這感覺就像你在路上偶遇領導帶著孩子,你也不知道跟領導說什麽隻好拿他孩子當道具:小朋友幾歲了,上幾年級了,真可愛,真聰明……,估計小 朋友當時的內心獨白也是:我TM認識你是誰啊,問這麽多煩不煩。你覺得七大姑八大姨煩,七大姑八大姨還覺得你煩呢,誰不想多搓會麻將多跳幾段廣場舞。

不要再把你的不滿怪在七姑八姨身上,不要再把你的不如意賴在春節頭上,他們都是無辜的,那位去江西農村一看那黑乎乎的飯菜轉身就走的上海姑娘也是無 辜的,如果這事是真的話。有人說這姑娘沒教養,我不這樣認為,一個男人,在上海工作,還找到了上海姑娘當女友,就讓你爹媽在大過年的時候吃這些?平時他們 吃什麽?沒教養的首先是這個男人,當然,最有可能的是這又是一個故事,大過年的,電視裏講故事,飯桌上講故事,人與人之間都在講故事,這也基本是個故事。 可即便是故事,但反映出來的底層人的生活境況卻是真實的,不是所有的貧困戶都被領導掀過鍋蓋,你們再等等,總有一年春節會輪到你們家的,你們要努力活到那 一天。

對於很多個體來講,過年回家是一件情趣用品,榮耀鄉裏,高潮迭起,對於很多官員來講,過年下鄉是一件魚肉百姓的事,給百姓送魚送肉,體現皇恩。鄉村 和鄉民,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功效和利用價值,同樣,那些很多人筆下“淳樸的鄉民”、“美麗的鄉村”也不是被你們任意擺布任意抒情的充氣娃娃,你們把鄉民 道德化,把鄉村浪漫化,卻把他們的落後、貧窮、掙紮以及悲劇虛無化,就跟你們不肯麵對城裏的困境一樣,可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他們跟你們一樣,在生 存的現實中粗鄙狡黠,你們“示威”,他們“示弱”,不同的人生,一樣的戲碼。

我感覺印象中的鄉村正在慢慢消失,也或許我的印象根本就是錯覺,但傳統鄉村社會秩序的崩潰,自然環境的慘遭破壞,以及這麽多年來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毫 無進展,都是事實,以前的年輕人尚能逃離,但越來越多的人又逃回來了,他們的生活並沒有變好,現在的年輕人則逃無可逃,困守鄉村。

 

離開村子近二十多年,我 雖然一次次地回到故鄉,探望故人,但卻好像從未回去過一樣,可依然一次次地回去尋找,直到它被拆光遷走,真正變成回不去的故鄉。如果把故鄉作為人的生命起 源與精神歸宿,那麽那些離開了故鄉的人,就再也回不去了,隻能永遠“在路上”,而那些從未離開過村莊的人,又哪裏來的“故鄉”呢?離開了就再也回不去,可 不走出去又哪來的“故鄉”?,沒有比這個更糾結的了吧。或許我們追尋的更多的是存在感,那種依附在故鄉上的存在感,它可以讓我們流淌的生活裏停止隨波逐 流,靈魂安頓下來。

農村,是經濟學上的概念,鄉村,則是很多人審美意義上的提法,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政治意義上的,現實意義上的叫法呢?別人的我不知道,我的那個叫前大雪村,現在叫和諧家園小區。“前大雪村”有很多陋習,但所有的陋習都遠不及其他幾個概念上的“前大雪村”的多。

我時常想念家人,也想回歸故鄉生活,那裏的風景並不美,那裏的鄉民也沒多淳樸,但是心裏就是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感受。下麵一段是我以前寫的,現在讀來感受還是一樣: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鄉一愁,就構成了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嘔心刻畫、誰也逃不掉的鄉愁,身無長物的遊子,心中最記掛的就是那一抹斜陽 下升起的嫋嫋炊煙和母親叫你回家吃飯的呼喚。

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孤獨的死去,就像人仿佛從未存在過一樣,而故鄉是我們存在的救贖,“沒有故鄉的 人身後一無所有”,很慶幸我的故鄉依然存在,雖然實際上它已經被拆遷改造,但卻永遠寄存在我的內心,誰也奪不走抹不掉,故鄉是山間的野棗,是溪澗的野魚, 是弟妹們雀躍的身影,是兒時夥伴依然爽朗的笑聲,是奶奶鍋灶底掏出的烤玉米,是他們讓我身處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的繁華,卻又能心存恬靜安寧自然純樸的踏實。 我們從故鄉出發,踏上征途,又返回故鄉,補充給養,可直至榨幹故鄉,我們其實依然空虛,不如當初固守。

過年還是得吃餃子,餃子還是韭菜餡的好吃,吃餃子得就蒜。

來源: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43812526379293

所有跟帖: 

鄉村不行了咱傻上東京奪了鳥位:) -阿方- 給 阿方 發送悄悄話 阿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1/2016 postreply 10:19: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