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學校的規模,這在物理層麵就限製了CIT的全麵發展,既然要做為一所技校,必須跟蹤各行各業發展的尖端領域,CIT明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次,研究規模又會影響學生層次,這類私立大學本科生的專業方向許多是在入校一到二年後才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確定,而規模限製,本身就會對本科生的發展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然而小規模學校的師生比例優勢卻無法抵消之前的劣勢。再說,當學生程度高到一定的門檻之上,所謂的耳提麵命根本就是多餘,這些學生需要的更在於眼界和方向性的指導,因此所謂的小私立的優勢在這裏就進一步被壓縮了。甚至優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變成了劣勢。但是,CIT的官員卻很願意跟你強調師生比例。歸根到底,學校的根本優勢不在教授而在生源,雖然教授和生源是互相影響的,但生源卻是根本。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精神層麵的自卑。如果你參加過兩校的正式校訪,你會發現在CIT,每當路過宿舍門口的那門大炮時,領隊都會自豪地向你講述圍繞這門大炮和MIT交戰中取得的光輝曆史,那時,講述者眼睛都會發光。在那裏花了最多的講解時間和停留時間。對於學校的招生辦公室來說,他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很小心地用詞以此避免讓人聯係學校的某些policy 是在跟風MIT或是其它頂級常春藤名校。而事實上,從他們最後policy 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它們完全沒有MIT那樣的特立獨行,自說自話的性格。當然,即使它們在申學報名的申請中已盡量複製了MIT的格式。當你訪問MIT時是不會有任何人來提及CIT的。這就是兩校最大最難以跨越的鴻溝,也是兩校幾十年來漸行漸遠的根本原因。
CIT 曾經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學校,但近幾十年來,它正被無能的管理層從一所全國性的頂級名校拖入地區性的名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