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依靠美國的軍事援助,於1946年組建了以坦克、裝甲車為主要裝備的快速縱隊。那麽,解放軍戰士們是怎樣對付這些鐵家夥的呢?
壕溝阻截
1948年12月3日,解放戰爭進入了第三個年頭,時任國軍裝甲兵司令的蔣緯國率領約四十輛M3A3、T-26輕型坦克,開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團沿鐵路向西北進攻,企圖打開拯救黃維兵團的通道。解放軍擔負阻擊任務的是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第52團,由縱隊副司令員皮定均直接指揮。麵對國民黨軍隊坦克的衝擊,我解放軍采用了設置陷坑的辦法。這種被稱為“雙堆集陷坑”的挖掘很有學問。
為了讓敵坦克準確入坑,解放軍在陷坑兩側挖開明顯的壕溝,為了防止墜溝,坦克隻好沿預留的道路前進,但這條路中間就是設好的陷坑。陷坑一般用中等粗細的木棍做架子,再用葦席、玉米秸壓好,最後覆土,並在土上進行自然處理,這與一些戰士家中狩獵用的坑相似,隻不過用途改作了抓坦克。
當然,陷坑的尺寸需設計得當,落入陷坑的坦克要被牢牢地陷住。根據國民黨軍隊裝備的M3A3、M24、T-26輕型坦克的外部尺寸,我軍把陷坑設計成前淺後深的長方體,長度設計為坦克車體長的兩倍,最大深度為坦克高度的一點五倍至兩倍。坦克一衝進陷坑,就會一頭衝向對麵的坑牆,坦克炮管會深深地插入土中。對這種境遇的坦克,我軍戰士一般先用輕武器射擊進行警告,爾後用手榴彈砸開艙蓋,迫使敵投降。對於拒不投降的敵人,有的戰士想出了在家種地時的辦法,引來河水一通狂灌。由於那時的坦克密封性能很差,坦克快被淹沒時,乘員隻好開艙逃跑,但打開艙蓋時,外麵陷坑的四周,早已經有了一圈黑洞洞的槍口。
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的最初基礎就是這些繳獲自敵人的坦克
1946年9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在魯西南定陶縣,同國民黨軍一場異常慘烈戰鬥,以優勢兵力三天內全殲蔣介石嫡係整編第三師1.7萬餘人,生俘敵中將師長趙錫田。第二天又全殲整編第47師的2個旅。圖為定陶戰役中的3名解放軍戰士站在一輛繳獲的蘇製T-26坦克上警戒瞭望。
縱火焚燒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使用的M3A3輕型坦克雖然火力弱(主炮口徑為三十七毫米)、裝甲防護差(裝甲厚十至四十四毫米),但用來對付缺少重武器的解放軍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子彈打在這種坦克的鋼板上啪啪作響,手榴彈隻能炸出一團團煙霧,坦克照樣隆隆而去。但這種美國坦克采用的是汽油發動機,由於汽油燃點太低,整車防火性能極差。
針對國民黨軍隊坦克性能,我軍創造了縱火焚燒的戰術,這種戰術主要采用了兩種燒法。
一是柴秸火障燒烤。淮海戰役中,麵對敵軍坦克的猛攻,華東野戰軍除集中炮火攔阻要道、設置陷坑區外,還特別利用當地易燃的柴秸布置火陣,阻止敵坦克攻擊。麵對熊熊烈火,裝備汽油發動機的M3A3坦克不敢貿然前衝,隻好主動轉向撤回。 (注釋:這一幕在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中有所表現)
二是燃燒瓶摧毀。燃燒瓶用兩種或多種不同比重的燃料混合而成,最常見的成分是汽油和焦油,其中汽油是主要燃燒劑,焦油的主要作用是使汽油粘在裝甲板上燃燒,防止它快速向下流淌而影響燃燒效果。解放軍由於極度缺乏好用而管用的輕型反坦克武器,士兵們很快就製成了各式各樣的燃燒瓶。最常見的一種是在瓶子裏灌滿汽油,瓶口用布條塞住並引出一截,使用時將浸有汽油的布條點燃後投出。當燃燒瓶在坦克裝甲上被撞碎,流淌出的汽油被點燃後,能夠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油箱過熱而爆裂。
爆破摧毀
1948年11月11日,黃伯韜第7兵團十萬餘人在徐州以東的碾莊被包圍後,徐州“剿總”的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由徐州沿隴海鐵路兩側並肩東援,企圖解救黃伯韜兵團。
參加救援的敵軍擁有一百多輛M3A3輕型坦克和裝甲車,向我軍阻擊陣地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攻擊,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反坦克戰就此展開。
麵對氣勢洶洶的坦克,我軍戰士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用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炸坦克,用新繳獲來的M9式60毫米火箭筒打坦克,頂住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國民黨軍第74軍步兵在八輛坦克引導下,向解放軍3連陣地發起衝擊。眼看坦克距離陣地隻有三十米,6班班長高喊:“大家不要動,沉住氣,等它再近些,衝上去用炸藥包炸毀它!”4班班長舉起炸藥包向敵坦克喊道:“來吧!炸藥包在這裏!”八輛坦克不戰而退,竟然轉向逃走。
戰鬥中,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剛剛援助國民黨軍隊的M24“霞飛”坦克,這種坦克比M3坦克火力和防護力更強,是國軍坦克部隊的王牌裝備。在姚莊的阻擊陣地上,這種新型坦克首次遭遇了“坦克滑鐵盧”,領教了我軍血肉之軀的厲害。坦克的履帶裏被插進了爆破筒、木棍和步槍,履帶不是被炸斷就是被卡死,頂部的天線被拔掉,望遠鏡被砸爛,坦克又聾又瞎,戰前威風凜凜的M24“霞飛”坦克被搞得灰頭土臉。
騎兵、卡車追擊
1948年11月30日,國民黨軍放棄徐州,數十萬人在混亂中向永成方向退逃,我軍追擊部隊連日疾進,於12月4日將杜聿明集團的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全部合圍在西南的陳官莊、青龍集地區。經過近兩個月苦戰,我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全線總攻,杜聿明集團徹底崩潰,國民黨軍能夠開動的坦克開始各自逃竄,我軍上演了追打坦克的絕技。
戰士們徒步躍上一輛企圖突圍的坦克,用手榴彈猛砸其潛望鏡和瞄準鏡,迫使其停車,七名乘員繳械投降。當戰士們得知有十餘輛敵坦克突出重圍向西逃竄後,立即登上繳獲的坦克和大卡車,順著敵坦克的履帶痕跡疾速追擊,一鼓作氣追出數十裏,共繳獲五輛坦克。其中,最為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解放軍華東特種兵縱隊騎兵部隊“紅馬”支隊。當得知有幾輛敵坦克突圍向西逃竄後,騎兵們翻身上馬,飛馳地追了上去,很快就追上了一輛坦克。敵坦克兵被英勇神速的騎兵嚇呆了,立即伸出白布投降,至下午五時共追上並俘獲敵坦克六輛。被俘的國民黨軍戰車第1團副營長說:“騎兵追坦克,這在世界戰爭史裏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