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蘇聯給中共800架飛機。怎麽1949年前從來沒有共軍飛機與國軍飛機空戰的新聞?也沒有共軍飛機轟炸國軍的新聞? - f2022f發表於 網上談兵 - 論壇 | 文學城
你說蘇聯給中共800架飛機。怎麽1949年前從來沒有共軍飛機與國軍飛機空戰的新聞?也沒有共軍飛機轟炸國軍的新聞?
第一,蘇聯向中共提供了日本關東軍的可武裝至少100萬軍人的武器裝備:步槍70萬枝、機關槍14000挺、炮4000門、坦克600輛、飛機860架、汽車2500輛、彈藥庫679座; 在1947年以前又提供步槍30萬枝。
這個在“知乎”裏麵有很好的回答:
彭真9月21日電已說明接收到27架雙引擎日本飛機和單引擎完整的戰鬥機70架。但曾克林回憶稱另接收了一日本航空訓練飛行大隊,裝備有重型轟炸機、九九高級教練機共40多架;僅彭,曾兩部在9月21日前就接受了日軍飛機近140架左右。此後彭真並有專電報告中央稱,他們已經接收了一個航空大隊。《曾克林將軍自述》,第126—132頁。
1945年10月25日,東北局還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說明蘇軍要求中共速派人接收東北工業中心城市及其各工廠,除已搬走者外,蘇軍都願交給中共。除已交中共的飛機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炮彈可交我使用。史料來源:《東北局關於蘇軍交涉情況致中央電》,1945年10月25日。
1945年12月17日,東北局再告中央:又從旅順和朝鮮得“近萬步槍,百挺機槍”,蘇方還提供了40餘架飛機,東北局已決定成立航空學校。史料來源《東北局關於建立空軍問題致中央電》,1945年12月17日,《彭真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310、312—313頁。
綜上自1945年9月下旬中共東北局赴東北後,所得武器數量就非常可觀。至少取得步槍十四五萬,機槍5000挺左右,炮數百門,飛機兩百架。試問如果沒有蘇軍援助大量裝備和大量彈藥,這些在剛剛馬不停蹄趕到關外來,其中不少部隊徒手,而東北的軍工生產還沒有組建起來的情況下;中共如何能夠一下子組成30萬“民主聯軍”,而且馬上和全副美式裝備並有空中支援和大量火炮的國民黨新一軍、新六軍,第七十一軍等精銳部隊血拚,還予敵重創。
我們現在最為缺乏的,就是大批營、連、排幹部以擴充部隊,尤其是急需大批人“來學飛機坦克大炮”。他們因此強烈要求中共中央分令各區再抽調人員盡快經大連轉送到北滿來,以“建設數十萬現代化的人民軍隊”。史料來源《東北局關於華北戰場與東北戰場等問題的報告》,1946年9月9日;《林彭高陳對目前形勢與今後任務的意見》,1946年10月19日。
有史友提出,林彪四野有幾百架飛機,為什麽沒有發生大規模空戰?為什麽開國大典,僅幾架飛機飛兩遍?上麵的史料已經說的很清楚,中共當時沒有足夠的飛機員來開飛機,並不是缺飛機。另外,飛機要升空作戰,還需要航電,雷達,地勤,機修維護等方麵。而且蘇聯繳獲的多是日本老舊飛機,破損不小;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戰力鬥。至於開國大典,很可能是上述原因造成,也不排除政治因素。
而國軍其實在內戰中出動空軍也不多。
致命的自負 —國民黨大陸潰敗的原因再探 — 中國:曆史與未來
就空軍而言,由於抗戰時,國軍空軍中有經驗的飛行員幾乎全部陣亡,新訓練的飛行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參加了內戰,多數人不僅缺乏飛行經驗,更缺乏熟悉美式飛機的投彈、轟炸之複雜技術的時間。另外,在國民黨空軍得到的美製飛機中,有一些根本派不上用場。重型轟炸機B-24/25主要適合對敵大城市、大工業設施進行戰略轟炸的,等於基本無用。輕型戰鬥機P-40,P-47,F-51等是用來與敵方戰鬥機空戰,或攻擊敵轟炸機奪取製空權的。而中共此時雖然有飛機,但從未投入戰鬥,因此,國民黨軍戰鬥機的作用較為有限。而對中共戰爭中最需要的對地攻擊機(俯衝轟炸機),國軍卻一架也沒有。在實戰中,國民黨空軍勉強用戰鬥機代替,但因飛行員從未學過俯衝轟炸,更沒有對地集束火箭、凝固汽油彈,哪裏談得上命中精度和攻擊效果。戰鬥效率如此之低的空軍,卻依舊消耗著大量的軍費。
這篇文章還談到美械的缺點:
然而,武器是要人來掌握的。國民黨軍隊的現狀,卻跟如此現代化的裝備嚴重不匹配。抗戰中,海軍全部損失,機械化部隊消耗殆盡,在軍隊中,有作戰經驗的老兵為數不多,戰後最後兩年新加入國軍之新兵在國軍中所占比重較大。此外,有作戰經驗的空軍飛行員幾乎全部犧牲。[28]
就其美械兵團而言,開戰之初,雖有美軍事顧問團的指導,然士兵大多未經長期訓練和缺乏實戰經驗,在武器使用上不習慣,以及不知武器發揮威力需要哪些條件。據有學者研究,內戰前,除新1、新6兩軍和中國遠征軍的16個師參加過緬北戰役之外,多數部隊沒有進行係統的訓練及實踐就被投入了戰場,部隊對美械裝備的熟悉程度遠未達到標準,甚至五大主力的5軍、18軍、74軍也僅對部分軍官與軍士做了2-4周的武器訓練,在絕大部分官兵基本上沒有了解新式裝備的情況下就投入實戰。[29]此時,配合美械裝備運輸的交通設施很不完備。津浦、平漢、膠濟、北寧線等鐵路運輸之重要的交通樞紐還未暢通,再加上共軍廣泛地采用毀壞鐵路、公路、橋梁的戰法,[30]破壞國軍運輸補給線的,美械裝備的運輸與補給很困難。國軍坦克和裝甲車的運輸需倚靠大量的火車車皮,增加了運輸的難度和政府的財政負擔。如果靠空運的話,其承載量有限,但耗費巨大,且不能運輸坦克等重型武器。美械裝備由於火力的迅猛,彈藥消耗很快,對野外後勤補給的要求很高,這恰恰是國軍後勤的主要缺點。結果在實戰中,美械部隊經常發生彈藥不足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有,美械裝備使用的彈藥,必須由專門的兵工廠製造,如型號、製式與美式坦克、機槍和大炮不匹配,後者根本無法射擊。而國共開戰時,國民黨還沒來得及建立生產與美式裝備配套之各種物資和彈藥的兵工廠,其原有的兵工廠無法生產美製槍彈。這樣,彈藥一旦打光,就須依靠美國援助。如果沒有援助或援助不及,這些坦克和槍炮就成了廢銅爛鐵。蔣介石曾告杜聿明:“東北部隊美械彈藥應設法節省,不得浪費,希特別注意,通飭所屬遵照辦理為要。”蔣還電告在美國采購軍火的毛邦初,令其告訴美國人,“美械子彈之奇缺實為嚴重情形之主因也。”[31]在戰爭後期甚至出現了部隊被迫將部分美械武器又換成國械以提高戰鬥力的情況。例如魯南鏖戰時,有些國軍部隊即是如此。淮海戰役前,甚至嫡係主力第5軍也重新裝備國產步槍、迫擊炮等以解決彈藥補充問題。此外,坦克和裝甲車隻有在交通通暢的平原地區才能發揮出威力,在山區、河流眾多的地帶,以及城市巷戰中均無法施展自身的效果。陳毅根據共軍與國民黨機械化部隊作戰的經驗得出:“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蔣軍士兵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32]
但它沒有談到美英對華武器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