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像不像今天的烏克蘭?西方出錢出武器,芬蘭人出命。

本帖於 2025-03-22 11:21:1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美國老師 編輯

關於這場戰爭,網上認知已經固化--“弱小的芬蘭英勇地抵抗了蘇聯入侵,讓蘇聯付出了慘重代價……”可是這些文章過濾了太多的東西。

 

芬蘭人民是值得同情的,但是,當年那些將芬蘭推向戰爭的人就是今天將烏克蘭推向死路的人,甚至連細節都很相似。

 

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

 

1918年,芬蘭脫離俄國宣布獨立(左派與右派內戰爆發)

 

1920年,蘇維埃俄國正式承認芬蘭獨立。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對芬蘭寄予很大希望,想把它打造成一個進攻蘇聯的通道。

 

雖然當年沒有“北約”,但美英總方針跟北約包圍俄羅斯的東擴政策沒有什麽本質區別。

 

芬蘭配合了這種軍事冒險政策,到了1938年,納粹德國的兵鋒已經威脅著整個歐洲,但英國一再奉行“綏靖政策”,目的是鼓勵德國去進攻蘇聯。

 

於是,跟美英打得火熱的芬蘭也不再是一個對蘇聯無害的國家。

 

芬蘭國境線離列寧格勒(聖彼得堡)隻有32公裏,邊境擺上重炮就能打到列寧格勒。

 

為此,蘇聯建議芬蘭在1932年《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之外再簽訂一份互助公約,條件是芬蘭國境線後撤20-30公裏,:租借漢科港及其周圍地區給蘇聯30年,由蘇軍設防,蘇聯以東卡累利阿境內約兩倍於此的領土作為補償。

 

在歐洲,大國對小國都是一份通牒解決問題,包括英法割讓捷克蘇台德地區給德國時,也就是一份文件的事情。

 

因此,在蘇芬談判第一階段,芬蘭傾向於接受蘇聯的“交換條件”。

 

但美英對談判實施了破壞,納粹德國更是要求芬蘭拒絕蘇聯條件,美英法德都在向芬蘭提供武器和物資。

 

《紐約時報》還公開寫道,美國的支持將使芬蘭停止與莫斯科談判。

 

到了談判第二階段,芬蘭采取了敵視態度,拒絕簽署協議並結束談判。

 

蘇聯開始來硬的,雙方互相指責遭到對方炮擊。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進攻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但這是場奇怪的戰爭,直到12月9日,法軍隻傷亡1433人,英軍在歐洲軍隊隻死了一名軍官和兩名士兵。西方大國仍然希望德國掉頭進攻蘇聯,而芬蘭就是那個工具。

斯大林全力以赴建立一條防止戰火東延的“東方戰線”,因為他提出的“集體防禦”之前已遭到西方抵製,連波蘭都反對這項建議。

 

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西方呼籲國際全力援助“自由芬蘭”。

 

美國政府立刻宣布對蘇聯實施經濟製裁並切斷與蘇聯的貿易關係。接著,美國凍結了蘇聯在美國的投資和財產。

 

美英兩國輿論機器對蘇聯進行了瘋狂的誹謗運動,德國滅亡波蘭它們都沒有如此“憤怒”。

 

美國的行為極為反常,副國務卿威爾斯表示美國準備與蘇聯斷絕外交關係,而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皮特曼稱,建議英國、法國與德國簽訂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以便“冷靜地討論芬蘭新局勢”。

 

英國與美國的配合簡直天衣無縫,美國在二戰爆發時宣布“中立”,英國在與德國宣戰後,卻又想跟德國停火一個月,企圖擴大蘇芬戰爭,但又不能自己出來求和,因此,熱愛和平的美國便出來呼籲停火30天。

 

問題是希特勒要保持中立(履行8月剛剛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義務,絕不能在這時候引起斯大林不滿)。

 

美英法隻能不斷地向芬蘭提供武器裝備支持,根據1939年底英國首相張伯倫發布的聲明,英國給了芬蘭144架飛機、114門重炮、炮彈、地雷、反坦克裝備、手榴彈,近百萬顆。

 

法國的援助:179架飛機、472門重炮、5000挺機槍、數百萬顆炮彈、地雷、反坦克裝備、手榴彈。

 

美國除了提供軍事援助外,1939年12月10日還向芬蘭撥款1000萬美元。

 

但芬蘭嚴重缺乏飛行員。於是,由瑞典的貝爾納多特伯爵出麵,以民間招募形式雇傭各國飛行員參加蘇芬戰爭。

 

這一切像不像今天的烏克蘭?西方出錢出武器,芬蘭人出命。

 

芬蘭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她忘記“蘇芬戰爭”了嗎?

 

 

後沙月光

 

後沙月光官方賬號

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托和總理桑娜·馬林在昨天上午發表聯合聲明:應當刻不容緩地遞交加入北約的申請。我們希望,采取這一決定所必需的國家步驟,將在未來幾天內迅速做出。”

 

這意味著芬蘭將放棄堅持了70多年的中立原則,加入了一個極具侵略性的軍事集團,另一個中立國瑞典也將跟進。

 

500

 

在國際政治關係中有一種中立模式叫“芬蘭化”,意指一個國家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做到不挑戰更強大鄰國的決定,通常指代芬蘭在冷戰期間對北約與華約的政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