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駁虎:外媒熱炒中國“火箭失控”,恰好給中國打了廣告 -- ZT

來源: Lao_shan 2021-05-09 15:04: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837 bytes)

唐駁虎:外媒熱炒中國“火箭失控”,恰好給中國打了廣告

2021年05月09日 23:11:39
來源:唐駁虎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

核心提示:

1、火箭發射後再入大氣層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能控製墜落速度的的受控再入,一種是無控再入。除了SpaceX獵鷹火箭之外,絕大多數火箭都屬於後者,包括長征5號B。此前多級火箭一般一級殘骸墜海,二三級火箭處於高軌道成為太空垃圾。長5B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一級半入軌的重型火箭,擁有較為特殊的工作路徑。而且一般而言,無控再入的落點無法精確預測。時間預測差一分鍾,落點就能差幾百公裏。

2、長征5號B芯級較此前的二、三級火箭大,幹重約20噸,但相對發射裝滿幾百噸燃料的重量並不大,而且它遠非墜入地球的最大航天器。此前的案例包括105噸的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空中解體、重76噸的美國天空實驗室Skylab墜入大氣層部分落入澳大利亞,澳政府顧及盟國顏麵沒有聲張,而是以亂丟垃圾罪名給美國政府開了400美元罰單。此外還有蘇聯核動力衛星墜落加拿大的案例,蘇聯賠了300萬美元。

3、由於再入大氣層的火箭大多會被大氣摩擦銷毀,所以地球人被太空垃圾砸中的概率很低。但近年來火箭材料升級,新型無控再入事件開始增多,比如獵鷹火箭二級火箭的複合材料氦氣罐就多次砸到農牧場。此後SpaceX才為二級火箭設計了受控再入係統並成功運用了近80次。去年中國成功首飛的“遙一箭”也有12米複合材料管道落到科特迪瓦。

4、仔細看歐美等媒體報道,就會發現這次長五火箭再入,實際上是各國媒體對中國航天能力的一次大展示。未來三年長五B再工作三次即可退休。中國也將迅速發展可回收、運力更強大的70噸級超重型火箭,乃至120噸以上的長征九號巨型火箭,到時候就再也沒有如今的運力之困,也無需再靠概率避免無控返回問題。隨著中國航天更加強大,以獨家空間站構建國際共享航天平台,以更先進的航天運載能力塑造實力形象,以往的問題都不再成為問題。

4月29日,中國第一個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號由長征5號B遙二(表示第二枚的意思)火箭送入太空,這是中國進入空間站時代的重要一環。

根據中國航天部門提供的監測數據,5月9日北京時間清晨,“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末級”的“殘骸”軌道為:傾角41.5°,近地點高度約130km,遠地點高度約160km。

預計的再入時間為9日10時12分±15分鍾(9時57分~10時27分),再入區域的中心投影點位於東經28.38°,北緯34.43°(希臘克裏特島以東)。

說明一下,這是殘骸再入大氣層(通常高度是100km)、開始解體燒蝕的點。

受慣性和速度影響,最後少量剩餘殘骸落到地球表麵,理論上還要再往前滑行,前伸2000公裏左右。

經監測分析,9日10時24分,殘骸已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東經72.47°,北緯2.65°周邊海域(也就是馬爾代夫島附近),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這次火箭再入,引發了國際輿論的一番議論。

其實首先要指出,並不是什麽“殘骸”,這兩個字給人的感覺是火箭出現了意外,但其實不是。

準確說,是火箭發射後剩餘的完整空殼,在太空時是完整的。

特殊的技術設計

不少人會問,為什麽全世界發射那麽多火箭,隻說長征五號B的問題,其他國家的火箭沒這個問題嗎?

據介紹,“該型火箭采用特殊的技術設計”,那麽,究竟特殊在哪裏?

因為長征五號B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一級半入軌的重型火箭。

一般來說,火箭分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兩類,單級火箭就是隻靠一級發動機點火就能將載荷送到預定位置,多級則是多級發動機先後燃燒。長五B在一級上捆綁了4個助推器,一般把助推器算作半級,故長五B是一級半火箭。

“半”,指的是4個助推器,每個助推器2台、總共8台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單台120噸推力,總共能產生960噸的推力。

中間的芯級就是“一級”,用的是2台YF-77液氧液氫發動機,單台50噸(真空70噸)推力,起飛總推力100噸。

液氧煤油發動機能比較方便的做成大推力型號,但是先天的比衝較小。

比衝就是值燃料的利用效率,對靠反衝作用力升空加速的火箭,燃燒單位重量的燃料,能產生多少速度增量。這個各種燃料的先天理論效率是有一定差別的。

液氧液氫發動機在通常的燃料發動機中相對最大,尤其是在真空裏更是如此。

當然,數值上的差別也不是太大。在海平麵,YF-77、YF-100的比衝分別是310、300,真空比衝分別是430、335。

但這點差別對於寶貴的火箭運力來說,已經非常重要了。

特別是對那些分為一二三級的火箭來說,上麵的部分在起飛時是不工作的死重;減重或者效率提升1個點,就相當於下麵的一級提升10個點以上。

這對於高軌道、深空發射任務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中、美、歐、日甚至印度的上麵級火箭,都是盡量采用液氧液氫發動機。

隻有俄羅斯特立獨行,雖然也研製出氫氧發動機,但主力火箭采用的卻仍是另一種常溫儲存但是有劇毒的肼類發動機。

液氧液氫發動機也有技術難點。液氫燃料密度低、體積大、儲存溫度要求很低(-253℃以下),燃料泵轉速很高,製造條件苛刻。

但優點也是突出的。

所以上世紀90年代後,歐洲的阿麗亞娜5、美國的德爾塔4、日本的H-2B等火箭,開始連一級火箭也采用大推力的氫氧發動機。

美國的德爾塔4采用了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氫氧發動機,歐洲的阿麗亞娜5、日本的H-2B則采用了推力超大但是比衝更小的固體助推火箭。

而當時中國也在努力研製自己的大推力的氫氧發動機,也就是50噸級的YF-77(此前隻有推力8噸的上麵級發動機YF-75)。

經曆近20年的研製,終於告成功。在YF-100和YF-77的基礎上,研製了新型的長征五號火箭,終於填補了中國航天近50年來重型運載火箭的空白。

特殊的工作路徑

通過8台YF-100和2台YF-77的聯合工作,產生1060噸的起飛推力,助力800多噸的火箭拔地而起,一路加速飛向太空。

起飛以後170秒,四個液氧煤油的助推器就燒光了,可以扔掉了。

這時火箭的速度、高度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但仍不足以入軌,因此助推器就會沿著彈道掉進太平洋裏。

但長征五號中間芯級的氫氧發動機雖然推力不大,但是比衝高,對燃料的利用效率高,相當於火箭繼續在加速。

長征五號基本型上邊,還有一個負責把載荷送入更高軌道(比如36000公裏的地球同步軌道或者過渡的轉移軌道)的二級。

因此長征五號基本型的一級工作時間400多秒,也沒有直接進入近地軌道。

目前除SpaceX的獵鷹火箭之外,幾乎所有火箭一級、助推器都無控再入。

但因為一級火箭、助推器速度並不足以達到繞地球飛行的第一宇宙速度,主要受重力的影響,接下來要走的路線也是一個簡單的拋物線彈道,所以比較容易設計、控製落點。

當然,一級火箭的落區如果位於陸地上,造成的不幸傷亡也是存在的。

因此,主流的火箭發射場都盡量靠海,一級火箭殘骸墜入海洋;再不行就盡量位於人口稀少地區。

而其他把衛星送入高軌道的二、三級火箭,最後一般處於高軌道,成為太空垃圾,墜落的問題也相對較少(但是現在增多了)。

而長征五號B隻有一級火箭,直接送載荷進入約400公裏高的近地軌道,這需要2台YF-77連續工作破記錄的約500秒。

長征五號B的一級火箭從海平麵一直燃燒到入軌,芯級燃燒非常長,一直在助推,然後就和載荷(衛星)一起達到了第一宇宙速度,進入了太空。

進入了一個近地點170km、遠地點225km的橢圓軌道上。這是一個比較獨特的設計。

空間站核心艙自己會在遠地點啟動火箭發動機,繼續加速抬升,進入400km的預定軌道。

而在艙箭分離後,長征五號B的芯級火箭殼體繼續停留在這個軌道上。

但這個高度其實並不是完全真空,多多少少有一些空氣,會對火箭的芯級產生阻力。

所以火箭殼體也就會越轉越慢,越來越低,最終會進入較稠密的大氣層,加劇減速,最後掉下來。

所以,經過一周時間,火箭的軌道已經降到了近地點高度約130km,遠地點高度約160km。

逐步逼近較稠密的大氣層邊界,接下來,就是再入大氣層了。

再入大氣層

有史以來,僅有三種一級半航天器:

那就是美國的航天飛機(固體助推+燃料箱)、蘇聯的能源號+航天飛機。

這兩種都屬於巨型航天器,發射總重量近3000噸,搭載的航天飛機載荷近100噸。

它們都是發射到亞軌道差一點的地方,不入軌;航天飛機另用自身燃料完成入軌飛行。

再就隻有中國的850噸級、實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隻有22噸的長征5B。

芯一級火箭整體入軌,這也是為了充分利用火箭燃料,發揮出全部20多噸的軌道運力。

由於長征5號B空間站艙室已經利用了運能的極限,無法再給它加裝一套控製再入的係統,就有了“無控再入”的問題。

而兩級半構型(助推級、一級、助推到高軌道的二級)的長征五號基本型的芯一級(注意定義),就沒有這個問題。

但在特殊的長征五號B芯一級之外,所有人類發射的火箭1級以上的結構幾乎都同樣有這個問題。

太空中至今還散布著各國火箭的二三四級,距離地麵約400km以內的那些運載火箭殼體、衛星,絕大部分都會再入大氣層,隻是時間長短問題。

如果重返時還有燃料和速度控製能力,能夠加速控製墜落遼闊的南太平洋“航天器墳場”,或像航天飛機降落到跑道上,可稱為“受控再入”。

而如果是已無燃料和速度控製能力,隻能隨大氣層阻力減速,稱為“無控再入”。另外還有飛船的“升力再入”,介於兩者之間。

“無控再入”的落點不是無法預測,而是無法提前精確預測。

這是因為我們對地球高空大氣層的了解還很不夠,對外層空間物體所受阻力的分析也難以達到完備的程度。

最多能通過不斷的觀測和跟蹤,在它真正再入大氣層之前不太長的時間內,計算出它的再入時間窗口(如本次再入的正負±10分鍾,共半小時)。

而由於火箭殘骸又是以近乎7.9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再入時間的預測差1分鍾,落點就能差幾百公裏。

國際案例

與此前的大多數重2~4噸的二、三級火箭相比,長征五號B芯一級無疑是大的,它相當於火箭整個粗壯的芯級都是一級火箭結構,長33.2米、直徑5米、幹重約20噸。

當然,發射時的火箭裝滿燃料,這幾百噸的火箭燃料,才是發射時的主要重量。

火箭就是一個殼體輕薄的空筒,要對比的話,一個完整的可樂鋁罐,就是最合適的例子。

當然,火箭的結構質量比例,比鋁製可樂罐還要低很多。

但20噸的長征五號B,卻遠非無控墜入地球的最大航天器。

人類曆史上幾個較大的無控再入航天器,橫軸時間,縱軸噸位。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STS-107)返程時因隔熱瓦破損導致空中解體。

長27米、返回重量達105噸的航天器連同7名航天員化為85000個碎片散落在地麵上,但也有一個鋼結構起落架整體砸到了地麵。

1979年7月11日,長25米、重約76噸的美國天空實驗室Skylab墜入大氣層,它的碎片落在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亞西南部的荒野。

澳大利亞政府顧及盟國顏麵,並沒有聲張這件事,但還是按照環境保護法給美國政府開了400美元的罰單,罪名是亂丟垃圾。而美國政府至今也沒有支付這筆罰款。

排名第三的依然和Skylab相關,發射天空實驗室的土星五號第二級火箭S-II-513長24.9米、直徑10米、幹重36.2噸,發射後不久就墜入了大西洋。

接下來就是蘇聯的禮炮7號與和平號空間站了。再就是1978年1月24日,蘇聯的核動力雷達海洋監視衛星“宇宙-954號”發射失敗失控,墜毀到加拿大西北地區的冰原。

衛星約重3.8噸,找到約65公斤殘片,沒傷到人和建築物,但有少量核汙染。加拿大要求賠600萬美元搜索費用,蘇聯賠了300萬。

1983年,蘇聯又一顆“宇宙-1402號”核動力海洋監視衛星發射失敗失控,衛星分解為三部分,一部分於82年12月30日進入大氣層燒毀。

主體部分於1983年1月24日墜落在印度洋,核動力堆芯於2月7日墜落,在南大西洋上空燒毀。

這兩起事件才是真正全球矚目的事件,全球有能力的航天國家都在緊張地觀測計算著這兩顆衛星的軌跡。

中國航天部門的預報精度相對在全球是最佳的,時間隻差4分鍾。這段曆史曾經廣泛宣傳過。

因當時對核動力航天器的國際法不完善,隨後完善了這方麵的國際公約,要求采用核動力的航天器必須具備主動處置的受控措施。

時代變遷

從1960年代到現在,人類大約有15000噸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殘骸從太空落回地球。

但幸運的是,地球表麵70%都是海洋,剩下的30%陸地裏又有大片地區(如沙漠、高山、冰原、密林)是無人居住的。

另外火箭作為一個金屬空心罐,高速(每秒約7公裏,相當於20多倍音速)再入大氣層後,很快就會劇烈氣動加熱、解體成碎片,早都不剩什麽東西了。

殘骸大部分會被大氣摩擦銷毀,小部分會落入海洋,隻有極小概率砸中居民區。

所以地球上生活的人能夠被太空垃圾砸中的概率很低。

火箭末級主動再入屬於錦上添花,有能力做最好,做不到也不應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來苛責。

漫天往下掉的東西多了,怎麽也輪不到火箭衛星殘骸,真正的大頭是隕石。

按天文學家的估測,平均每天掉入地球44噸,而且動不動就是幾噸隕鐵直達地表。

理論上平均每10年就有1人死於隕石。“杞人憂天”也是因為杞國真的遭遇了一輪隕石雨襲擊。

當代史上唯一一個確認被隕石砸到的人Ann Hodges,並且還大難不死。1954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她在午睡時,一顆隕石穿破天花板並打中收音機再彈到她大腿上,強烈衝擊力給她身上留下一片巨大的淤青。

唐駁虎:外媒熱炒中國“火箭失控”,恰好給中國打了廣告

從軌道返回的人造物體傷人的,曆史上最接近(未發生)的隻有一位叫做Lottie Williams的美國人。

她在1997年被一個很小的火箭殘骸擦過,並未受傷,就是嚇了一跳。這個殘骸來自德爾塔2型火箭二級,NASA曾經的主力火箭之一。

但非常低的確也不等於〇。尤其隨著近年來火箭開始采用耐燒蝕的材料,部件會完整殘留下來,新類型的無控重返事件開始增多。

迄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SpaceX了。

2014年12月28日,獵鷹火箭的二級火箭的複合材料氦氣罐落在了巴西一個牧場。

2016年9月26日獵鷹9的二級火箭氦氣罐落在印尼人口最密集的主島爪哇島,砸壞了一個牲口棚。

今年3月26日,另一枚獵鷹9的二級火箭氦氣罐,又落在了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一個農場。

這枚火箭3月4日執行星鏈17任務,二級火箭原計劃受控離軌,但未能成功,在軌22天後再入地球,一群燃燒的火球劃破美國西雅圖的夜空,在農場的草地上砸了個淺坑。

SpaceX為了減重,給這個罐子用了耐熱的碳纖維材料,基本上燒不掉。另外還有墜海後被衝上岸的。

為此,SpaceX為了降低事故概率,減少輿論壓力。近年來在實現獵鷹9號一級火箭回收複用的同時,也為二級火箭設計了受控離軌係統,已經成功運用了近80次。

如果沒有這套係統,以SpaceX近年來如此頻繁的發射,幾乎壟斷全球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發射量,早就招致無數批評了。

但今年3月的這次事件,仍是受控離軌係統偶發失敗的結果。而SpaceX能這麽做,還是因為運力-載荷之間的冗餘大。

獵鷹9號火箭在一級回收時,近地軌道運力15.7噸,轉移軌道7噸,遠遠超出一般的商業航天發射需求,都是靠“拚單”完成。

所以,獵鷹9號火箭可以有餘量設計受控離軌係統。

未來SpaceX還會發展一級、二級均可回收的“星艦”重型發射係統,畢竟這才是可持續航天的發展方向。

未來展望

中國火箭的複合材料用量還很少,但也在逐步提高。所以,類似的事件去年就也已經發生過一次。

2020年5月5日,首枚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遙一箭”)成功首飛,把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試驗船送入太空。

12日北京時間23:33,遙一箭芯級在繞地102圈的飛行後,在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氣層,少量未燒蝕的殘骸落到了非洲西海岸。

其中最大的是一根12米長的複合材料燃料管道,落到了科特迪瓦的博坎達(Bocanda)鎮,未造成任何人員財產損失。

按照規劃,中國的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天和”)和兩個實驗艙(“問天”、“夢天”)組成。

其中核心艙和實驗艙的質量均超過20噸,另一個伴飛的“巡天”光學艙(就是中國的“太空望遠鏡”)。

目前核心艙已經發射,這三年還有三發長征五號B火箭要發射。實驗艙兩發,航天望遠鏡一發,然後長征五號B就退休了。

近地軌道任務,除了空間站沒有這麽重的載荷。長征五號B火箭的22噸運力的確也用到了極限。

未來中國也將迅速發展可回收、運力更強大的70噸級超重型火箭,乃至120噸以上的長征九號巨型火箭。

那時,就再也沒有如今的運力之困了,也無需再靠概率避免無控返回問題。

總體來說這首先是個科學議題,雖然也同時是個輿論議題,但還是可以先把事實部分說清楚了。

實際上,在這次輿論傳播中,真的仔細看了各國(包括歐美,也包括相關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媒體報道,就會發現這次長五火箭再入,實際上是各國媒體對中國航天能力的一次大展示。

因為之前4月底的發射,報道的並不多,畢竟不是本國事務,沉浸在本國疫情的外國媒體聊聊。

而這次事件, 很多鏡頭都是在反複展示長征-5B的大火箭和中國空間站,有的是做3D動畫,都是突出大、強、獨家。

這次的關注度確實高,#ChineseRocket 熱搜裏各國網民的持續跟蹤、梗圖一堆。

隨著中國航天更加強大,以獨家空間站構建國際共享航天平台,以更先進的航天運載能力塑造實力形象,以往的問題都不再成為問題。

畢竟,這本質上是一個講實力、講影響力的世界。

 
 

所有跟帖: 

外媒自以為又黑到中國了。卻暴露出了難看的吃相。隻能虎住欠教育的被洗腦的國內民眾。 -obama_01- 給 obama_0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9/2021 postreply 17:35:30

的確 -Lao_shan- 給 Lao_shan 發送悄悄話 Lao_sh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21 postreply 06:30: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