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木:朝鮮擁核,誰應當負曆史責任(之一)

來源: 峻岩 2018-03-10 08:00: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1944 bytes)

修木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朝核問題已有二十五年值得回顧的曆史。近日,朝韓雙方借平昌冬奧會之機,積極緩和局勢,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對話。但韓國方麵顯然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美國的態度對其至關重要。

在去年5月朝鮮半島局勢風高浪急之際,我國前外交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為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撰寫27頁(英文版)長文《朝鮮核問題: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的視角》(The Korean nuclear issu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A Chinese perspective)就朝鮮核問題未來可能的三種前景予以了詳細討論,並闡釋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中國方案”。

那麽,作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另一重要當事方,甚至朝鮮擁核的重要“責任人”,美國的視角又是怎樣的呢?香港中文大學學者修木博士近日參考已故著名記者唐•奧伯道夫 ( Don Oberdorfer )所著《兩個朝鮮》;時任美國官員傑爾·斯威特(Joel S.Wit)丹·佩爾蒙(Dan Poneman)和羅伯特·加盧奇(Robert Gallucci)等合著《焦點展望:第一次朝鮮核危機》(The first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當時常駐北京的CNN資深國際新聞記者齊麥可(Mike Chinoy)所著《熔毀》(Meltdown)等曆史資料,分析梳理了25年來美國方麵對於朝鮮擁核的曆史責任。

原文較長,觀察者網分四部分整理刊出,以饗讀者:

朝鮮擁核誰之過(之一):拿著核問題逼美國上談判桌

核心提示:朝核問題已有二十五年值得回顧的曆史。九十年代初,美國忽視朝鮮的存在,而朝鮮卻以核問題向美國叫板。雙方的對抗走到懸崖的邊緣,這才回頭達成框架協議,以能源援助換取朝鮮凍結核設施,拉開朝美較量的序幕。

朝核是美國外交的大敗筆

2017年是朝鮮不斷出現在新聞頭條的一年,一次又一次的核試爆與導彈試射引來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條又一條措辭強硬的推特,讓人擔心冷戰之後再一次出現核衝突的可能。朝核危機卻不是近年才有的,美國與朝鮮之間的爭吵從九十年代初鬧到現在,其實已經有四分之一個世紀。

九十年代初,美國成為冷戰結束之後唯一的超級大國,剛剛把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打得落花流水,一展其高科技武器的威風,大有稱霸全球的架勢。相形之下,朝鮮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兩千五百萬人口隻有韓國的一半,經濟在東歐巨變之後受到嚴重衝擊,GDP還不到韓國的5%,工業與軍事技術更是遠遠落後。果真打起來別說是對美國,就是對韓國也是以卵擊石。麵臨生存壓力的平壤可以拿來叫板的隻有一樁,憑著寧邊一座破舊的核電站,有建造原子彈的潛力。但是,其不斷公開表明的目的卻不是威脅美國,而是希望與美國關係正常化,走出外交孤立。

談談吵吵二十五年下來,依舊是貧窮落後的朝鮮現在不但擁有熱核武器,還行將跨過掌握洲際導彈的門檻,把核彈的陰影投射到美國本土。原本拿著一手好牌的美國,反倒陷入無牌可打的窘境。二十一世紀雖然才開始不久,主導世界秩序的美國已經寫下本世紀外交第一椿大敗筆,其由來值得回顧。美國的政治過程相對公開,電視節目總能邀到議員、官員或專家辯論,主政者時常把內幕捅給媒體,退休的官員還會寫回憶錄,關於其對朝決策的過程已經有不少公開資料,也值得參考。

朝鮮半島上的核陰影由來已久

朝鮮有發展核武器企圖本身來說並不難理解,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朝鮮戰爭開始,它就生活在美國的核威懾陰影之下。1972年,美軍部署在半島上的核彈頭超過七百顆。平日訓練時,核彈頭就裝在美軍直升機的機艙內貼著三八線飛行,好不威風。到冷戰快結束的89年,駐韓美軍還有100顆核彈頭。

朝鮮也擁有核開發的天然條件,境內就有鈾礦。二戰期間,日軍在朝鮮設立核實驗室,為著利用當地的礦藏,也為著躲避戰爭後期美軍的轟炸。蘇聯發展核武器時,用過朝鮮的礦藏。在核技術上,朝鮮曾向中國求助遭到婉拒;也曾向蘇聯伸手,得到援助興建一座實驗反應堆。

建在寧邊的朝鮮核電站

製造原子彈最難之處在於提取核原料,需要處理大量放射性與高腐蝕性的化合物。用核反應堆來發電屬於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從中卻可以積累處理核材料的經驗。重水堆用過的核廢料取出之後經過再處理,還可以提取用於製造原子彈的鈈。第一個靠外援建造核電站進而開發原子彈成功的國家是印度,其反應堆來自加拿大,鈾礦與重水還是從美國進口的,74年成功核爆時美其名曰“和平的核試爆”。到此時,美蘇都清楚核電技術之中潛在的核擴散危險,不但威脅各地的和平,更威脅兩大超強的戰略地位與利益。因此蘇聯提供朝鮮實驗反應堆的同時,也要求它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

進入八十年代,朝鮮在寧邊開發自己的核電站。美國衛星不時從上空掠過,偵察其進展,發現大型建築的興建,懷疑是提煉鈈的核廢料再處理設施。美國與朝鮮沒有外交關係,無法直接交涉,隻得向蘇聯通報。84年,金日成訪問莫斯科,請求核電技術方麵進一步的支持。蘇聯答應提供更為先進的輕水反應堆,前提是朝鮮加入核不擴散條約,以保證其和平應用。雙方討論至85年12月,朝鮮正式加入不擴散,兩周後兩國也就援建輕水堆達成協定 。隻是其後蘇聯內部越來越亂,核電站未能落實,而朝鮮卻成為不擴散的締約國。

跟美國會談一次已是莫大的獎賞

締約之後的朝鮮有義務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常規檢查,美國也有理由提出催促。朝鮮卻總是拖後腿,還有一條很好的反駁:美國在半島上部署核彈,憑什麽要求檢查別人的核電站是不是和平用途?以美國的導彈裝備,核彈放在韓國其實沒有必要。但是美軍內部有人堅持將核彈留在韓國以示強硬,撤走核彈則是示弱。就這樣拖到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才轉過彎來,決定將部署在世界各地的核彈頭全都撤回國內。在半島上更是做一個順水人情,答應韓國總統盧泰愚的請求,允許他公布韓國已經沒有美軍核彈的消息。按照美國通常的政策,官方對核彈部署不該發表任何評論。盧泰愚公布後,記者向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求證,得到一個技巧性的肯定 :“我聽見他說什麽,我不會跟他爭論。”

對盧泰愚的特別照顧是因為美國想利用此時朝韓之間的緩和氣氛,來推動朝鮮接受原能機構的檢查。蘇東巨變之後失去外援的平壤眼見周邊格局大洗牌,知道要與美國、韓國改善關係。韓國也在做相應的努力,盧泰愚隻剩下一年多的任期,下台前想在南北關係上有所突破。91年底,朝韓雙方通過總理互訪,達成和解協議與半島非核化協議。首爾又宣布取消92年度的韓美聯合軍事演習,讓人們看到半島走向和平的曙光。美國卻是不緊不慢,與朝鮮還處於敵對狀態。朝鮮戰爭結束時朝美雙方隻是停火,並沒有終止戰爭的協議,其後也沒有外交來往。

91年12月,朝韓總理會談達成和解協議

為著鼓勵朝鮮接受檢查,美國通過“北京渠道”傳話,隻要朝鮮與原能機構簽下不擴散條約規定的檢查協議,願意安排一次雙邊正式會談。這對平壤來說,已經算是重大的外交突破。檢查問題敲定之後,92年元 21日朝鮮領到獎賞,兩國外交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會麵。會談中朝鮮熱情主動,希望建立正常關係,支持美國在半島駐軍,要與美國聯手對抗日本,想在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還想安排下一輪會談。

美方的反應卻相當冷淡。美國人當然知道因為曆史問題亞洲有反日情緒,但是戰後的日本在戰略安全上對美國很順從,根本就不存在日美對抗。朝鮮支持美軍駐韓倒是有點新鮮,因為其宣傳一直號召美國撤軍,但是平壤支持或反對都隻是嘴炮,實際意義不大。發表聯合聲明象征對平壤合法性的進一步認可,美方不願輕易答應。此次會麵隻是一次性的獎賞,美方根本就沒有下次會麵的計劃,隻是泛泛表示,平壤若能履行其核不擴散的義務,以後會有更多交往。

其實會談之前美方內部早已定下指引,“關係正常化”這個詞都不準出現 。在美國的算計之中朝鮮沒有什麽份量,人口少,經濟一窮二白,戰略上也遠沒有韓國重要。隻是看在平壤開放寧邊檢查的份上給一次官式會談,在華盛頓看來已經是很大的恩惠。

要查到人人脫褲子嗎?

92年5 月原能機構派代表來到寧邊,開始執行不擴散條約規定的檢查 。臨行前,專門聽取美國中央情報局做的評估匯報,號稱朝鮮很快就有製造核彈的能力。來到寧邊的核廢料處理廠,代表們卻發現建築的內部還沒有完工,設備也相當簡陋,美國人的評估顯然很有幾分誇大。

一口氣剛鬆下來,朝鮮人卻又讓他們嚇了一大跳。技術人員出人預料拿出一瓶粉狀樣品,驕傲地聲稱那是他們實驗提取的鈈。放射性的粉末鈈吸入肺中可以致命,被嚇壞的代表們離開朝鮮之後得馬上住院接受檢查,所幸沒有查出中毒跡象。小瓶子留下大疑問,既然已經提煉出鈈,朝鮮手頭到底有多少樣品?夠不夠製造原子彈?

由此開始朝鮮與原能機構之間的鬥法。朝鮮麵臨的是一對矛盾,一方麵要顯示沒有發展核武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接納,另一方麵卻不能什麽都沒有,否則美國根本不把它當回事。總部設在維也納的原能機構是向聯合國報告的獨立組織,原本在各國檢查時很客氣,讓查的就看一看,不讓查的也不強求,這一次在朝鮮卻特別難纏。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發現伊拉克有發展核武器的秘密設施,而此前一直對伊拉克進行檢查的原能機構,竟然完全蒙在鼓裏,大失顏麵。寧邊的檢查是原能機構洗心革麵、重建聲望的機會,代表們拿出前所未有的執著,查不到底誓不罷休。

與朝鮮會談時馬虎的美國,對檢查卻非常認真,背後大力提供技術支持。原能機構因此可以將取出的樣品送到美國化驗,而後拿著結果質疑朝鮮申報不實;或是拿著美國的衛星圖片,要求進入其它可疑建築。朝鮮則嚴辭拒絕,說那是軍事設施,不許外人進入,如此侵入性的檢查要做到什麽程度才算數,難道要查到人人脫褲子嗎?

朝鮮扔出外交炸彈

92年下半年,朝鮮與原能機構就檢查爭執起來的時候,韓國與美國碰巧都在進行總統大選。韓國的大選由加入執政黨的金泳三對立場偏左的在野黨領袖金大中,競爭激烈。執政黨不惜推高南北之間的對立,來拉抬金泳三的選情,各項和平議程陷入停頓。韓國情報部門還號稱破獲一大間諜網,逮捕62人,誣陷金大中受朝鮮支持,打的卻是平壤的臉。

更為糟糕的是,韓美又宣布93年初將恢複舉行聯合軍事演習。92年度的演習取消曾經讓半島的氣氛大為緩和,但那也隻是僅此一次。值此原能機構檢查不順利的當口,首爾與華盛頓覺得要給平壤一些壓力。事後想來,美國人意識到恢複演習是一大失策 。朝鮮走上南北和解之路,肯定要克服內部的反對聲音。92年演習的取消讓平壤的主和派有成績可言,93年演習的恢複卻把平壤逼回強硬路線。

大選的結果,金泳三如願當上總統,老布什卻未能連任,被克林頓所取代。93年初克林頓政府剛上任,注意力根本排不到朝鮮頭上。連平壤舉行十萬人集會反對韓美演習,都沒有引起相關人員的警覺。3月9日聯合演習如期舉行,3月12日平壤卻扔出一顆外交炸彈:韓美演習是以核戰爭的排練威脅朝鮮的安全,根據核不擴散條約相關規定,朝鮮行使退出條約的權利。

美國被逼上談判桌

核不擴散條約生效於1970年,其後還沒有哪個國家簽約之後又宣布退出。朝鮮的宣示,立馬將自己從排不上號的區域問題,升格成美國必須優先麵對的核軍控問題。拿到反應堆技術的國家想退就退,如果不受懲罰,阻止核擴散就成為一紙空文。隻是懲罰朝鮮卻沒有那麽簡單,韓國與日本對動武都不熱心,製裁對朝鮮這樣一個封閉的國家又沒什麽效果。好在平壤沒有把話說死,從宣布退出到實際生效還有三個月的緩衝期,可以用來尋找外交解決的辦法。

美國本來不想親自出麵,與朝鮮會談是一種獎賞,哪有亂來還可以受賞的道理。朝鮮駐聯合國的官員卻主動接觸美國國務院,而華盛頓一時也想不出別的辦法,隻好安排朝美外交官在紐約會談 。以核問題為王牌,朝鮮將美國逼上談判桌。第一輪會談結束時,美國還破例同意與朝鮮發表聯合聲明,平壤暫緩退出條約,華盛頓做出安全保證。

接下來還有第二輪會談在日內瓦舉行 。朝鮮提出援建輕水反應堆的要求,願意以放棄手頭所有核項目為交換。這一建議使雙方有一項實質的東西可以討價還價。輕水堆設備全部要進口,技術控製在外人手中,而且廢料無法用來提取鈈。果真得以實現,外界不需要再為朝鮮的核武研發擔心,而寧邊原有的設施凍結之後,原能機構也不用再做檢查。朝鮮則是得到增加許多倍的發電量。這一建議表現出相當的誠意,隻是建設輕水堆需要幾十億美金,美方代表有興趣卻不能做主。而且美方還要求朝鮮同時與原能機構談檢查,與韓國談和平與非核,多方麵施加壓力。沒想到三重會談攪在一起,反倒難以掌控。

會談的節奏失控

這其中最大的麻煩來自韓國 。朝美會談讓首爾看著很不是味道,美國原有的政策是與平壤接觸之前要先與韓國商量,現在朝美直接對上了,談的還是關係半島安危的頭等大事,首爾卻說不上話。韓國輿論因此有許多議論與不滿,金泳三更是直接上西方媒體發牢騷,在訪問白宮時與克林頓爭執,弄得白宮很是難堪。美國其實願意給韓國更大的角色,隻是另一邊的朝鮮又不答應。因為以前韓國與蘇聯或中國接觸,朝鮮也都被排除在外,早就耿耿於懷。按照原先的安排,朝美會談與朝韓會談同步舉行。對首爾的不滿使平壤的態度變得很強硬,朝韓會談時說不上兩句就鬧崩了。拖到94年初,韓美下一次聯合軍演又提上日程,半島的氣氛也隨之緊張起來。朝鮮官員在與韓國會談時更是口出狂言 :一旦爆發戰爭,首爾將是“一片火海”。

平壤與原能機構關於檢查的談判也是進展不順。平壤覺得既然直接與美國談了,原能機構不過就是美國的代理,有什麽好談的。美國其實希望原能機構在節奏上可以靈活一些,爭取更多時間說服朝鮮,可是原能機構是典型的官僚組織,一切按照章程走,檢查沒有進展就得向聯合國報告,而安理會開始討論報告,美國就得推動製裁。

美國原本希望韓國與原能機構幫忙施壓,結果卻被二者牽著鼻子走向與朝鮮的對抗。麵對壓力朝鮮毫不退讓,不但又一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條約,踢走原能機構的監查員,還加上更狠的一招,號稱反應堆裏的燃料棒已經太久沒有更換,為核電站安全著想,準備在不受監督之下自行更換反應棒。如果取出的廢料被拿去提煉,估算得到的鈈足以製造五顆原子彈 。朝美雙方都拿出一副誰怕誰的架勢,向紅線逼近。

與朝鮮衝突的代價太高

時間來到94年6月16日上午,克林頓召集所有國安部門負責人開會商討朝鮮局勢,問題的嚴重性已經需要總統親自處理。這樣的會議也不是第一次,大員們就軍事與外交的選擇討論過好幾回。軍事解決的辦法是派飛機轟炸寧邊,模仿以色列轟炸機81年突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的先例。美軍有信心摧毀所有核設施,但是行動肯定會遭來朝鮮的反擊,引發一場惡戰。

擊敗朝鮮不是問題,隻是首爾的位置脆弱,離三八線才50公裏,住著韓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及擁有差不多一半的GDP,完全處於朝鮮數千門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樂觀估計 ,擊敗朝鮮需要四個月時間,代價是美軍傷亡三萬,韓軍四十五萬,平民以百萬計,花費起碼要600億美元,韓國經濟損失則超過一萬億。與朝鮮打一仗真不合算,對付一個搖搖欲墜的二流國家花上這麽大氣力,讓盟友付出巨大犧牲,卻得不到多少戰略好處。

外交上則要考慮製裁,原能機構向安理會報告朝鮮阻攔檢查之後,這是必走的程序,隻是俄羅斯,中國,甚至韓國、日本對製裁都不熱心。更為嚴重的是朝鮮已經公開叫板,製裁就是宣戰。白宮這次會議討論的內容是考慮向韓國增兵,阻嚇平壤的輕舉妄動。可是增兵本身就有難以估量的風險。91年美國打伊拉克,動手之前要花近半年的時間部署兵力。平壤對此早有研究,看到美國增兵搞不好會先下手為強,阻嚇反倒引發戰端。會議開到第二個小時,正在為對策頭疼的時候,有人進來報告,前總統卡特從平壤打來電話。

半路上殺出前總統卡特

卡特訪問朝鮮是早前的安排,期間還有其他幾位美國人士也去過平壤,帶過口信,卻都沒有取得多少效果。作為前總統,卡特的身份要特殊一些。在總統任上,卡特的外交有幾分理想情懷,最大的成就是在戴維營主持埃及與以色列之間的峰會,解決威脅中東和平的一大矛盾。其後他又突發奇想,要把金日成與樸正熙請到三八線上舉行峰會。下邊的官員強烈反對,卡特卻堅持己見,鬧到助手以辭職相威脅才算作罷。卡特隻做了一屆,連任失敗的主因也在外交,特別是伊朗人質危機處理的失敗。卸任後的卡特,奔走世界各地調解衝突。平壤對他懷有好感,一直邀請他訪問,但是每次都被白宮卡下來,不肯輕易給朝鮮一個外交上的好處。

進入94年眼看危機越鬧越凶,卡特又主動打電話給白宮,願意走一趟平壤。朝美之間有太多猜疑:朝鮮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害怕成為下一個伊拉克,極欲與美國修好;美國其實願意外交解決,卻又總是懷疑平壤故意拖延,爭取時間製造原子彈。國務院沒人去過朝鮮,根本不了解平壤的真實意圖。卡特覺得自己親自與金日成見麵交換想法,會有所幫助。

建議送達上層卻引起爭議 ,有的覺得直接溝通一下沒有壞處,有的卻擔心卡特我行我素,不與政府政策配合。最後還是總統克林頓親自拍板放行,訪問屬於私人性質,政府隻是知情與同意。沒人估計得到卡特能有多少成果,當著私人訪問會穩妥一些。

外交做到電視上去了

到達平壤後,卡特與金日成的會談正好安排在6月16日的上午 ,倆人一見如故,談得很順利。卡特表示朝美政治製度不同不應成為兩國發展友誼的障礙,金日成則重申朝鮮沒有也不需要有核武器。倆人很快達成交換條件:原能機構的監察員可以留在寧邊,美國答應給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並且保證不對平壤實行核攻擊,以換取朝鮮履行不擴散條約的義務。

當天下午,卡特進一步與朝鮮外交部官員談安排的細節,停到哪一步,查到哪一步,輕水堆建到哪一步,之間如何協調等等,這才發現問題沒那麽簡單。作為前總統,他難以完整把握美國的具體政策。照這種架勢,雙方的官僚真的坐下來商談,還不一定就談得來。因此他臨時決定,當晚就上美國有線電視台,與正好也在平壤的美國記者來一次訪談,公布他與金日成達成的協議內容,希望鎖住雙方的承諾。

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朝鮮,與金日成會麵。

平壤時間16日晚上是華盛頓時間16日上午,卡特電話打進白宮時正好克林頓在主持商討朝鮮局勢的會議。他宣布達成協議已經讓人嚇了一跳,未經相關部門審核,一位前總統竟然做出這麽大的決定。接下來更讓人吃驚的是,卡特馬上就要上有線電視宣布協議內容,一眾官員隻能聚在電視機旁看他都要講些什麽。其後幾天,共和黨一片罵聲,輿論有許多批評,把白宮弄得很是狼狽,這麽重大的外交問題竟然讓前總統做到電視上去了 。

朝美終於找到下台階

卡特卻刹住了朝美滑向對抗的勢頭。在核問題上,朝鮮很有幾分拚命三郎的架勢,談不攏就退出不擴散,趕走監查員,叫囂你要敢製裁我就讓首爾“一片火海”。平壤手裏幾乎無牌可打,外交、經濟、軍事都處在絕對劣勢,隻有這一張帶核的王牌,得拿出誰怕誰的蠻勁才能引起美國的重視。而美國的戰略利益在韓國,對一窮二白的朝鮮沒多少興趣,原本希望由首爾出麵擺平,自己站在後邊給點獎賞或是壓力就行了。到94年中,朝鮮已經逼到美國臉上,雙方的較量則玩到懸崖的旁邊。

在對峙的背後,雙方其實都不願意動手。對平壤來說,動手的結果一定是自取滅亡,最多就是拉著別人陪葬。對美國來說,則是動手的代價太大。核不擴散當然重要,卻很難說有什麽緊迫性。為著原能機構幾項檢查,讓半島犧牲百萬生靈,道義上很難服眾。真的下動員令時,美國甚至沒有信心韓國會同意,更擔心韓國出現大規模抗議,仗還沒有打起來卻陷入反美怒潮,那也是夢魘一般的情形 。

這時候,恰好是卡特成為一枚活棋。在美國,前總統隻是名人,沒有實質的權力。讓卡特以私人身份跑一趟,沒有幾個人會注意,不會被公眾當作妥協。但是在朝鮮,前總統卻是不一般的人物,而是有史以來踏足平壤的最重要的美國人。金日成與美國接觸的努力終於獲得重大成就,不但滿足了麵子,也算一年多對抗下來美國有服軟的意思。在首爾,金泳三也是類似的看法,對卡特去平壤很不高興 。

卡特的訪問因此成為僵持的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下台階,將朝美帶回談判桌。克林頓批準卡特訪問應該是希望看到這一結果,隻是沒有想到卡特會來一個電視訪談,讓白宮在輿論上失分,在政治上付出代價。另一件出人預料的事,則是與卡特見麵三周後,金日成因心髒病突發於7月8 日去世。朝鮮舉國哀悼,朝美會談得延後一個月舉行。

框架協議的達成

8月初會談在日內瓦真正開始後,倒是進展順利 。相關條件其實以前就討論過,隻是雙方缺乏信任,談不到一起。這一輪的不同在於兩點:一是朝鮮的麵子已經得到滿足,前總統卡特作為現任總統的特使訪問過平壤;二是危機過後,克林頓當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韓國與原能機構已經退到後台,由美國全麵掌握談判的細節與進程。

朝鮮與美國官員在日內瓦簽署核框架協議

會談的層級不高,隻是美國負責軍控的助理國務卿對朝鮮的副外長。但是雙方的態度誠懇務實,隻用兩個多月時間就達成一致,而此前吵吵談談鬧了一年半還沒有結果。94年 10月21日雙方在日內瓦簽署《朝美核框架協議》 :朝鮮凍結寧邊的反應堆,接受原能組織的監察;美國牽頭為朝鮮興建輕水反應堆,補償朝鮮的電力需求,預計耗時十年。建成之前,美國每年將提供50萬噸重油給朝鮮的電廠。建成之後,寧邊原有的核設施將全部拆除。與此同時,朝美將互設聯絡辦,為關係正常化而努力。輕水反應堆耗資數十億美元,美國隻是牽頭,實際出錢的是韓國與日本,而買重油的支出則由韓、美、日三國分擔。

協議的簽訂意味著檢查寧邊核電站所引起的爭議總算有一個外交解決,但是美朝之間圍繞著核問題的較量卻才剛剛演完第一幕。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伊核與朝核的曆史合起來看,很有意思的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164 bytes) () 03/10/2018 postreply 15:33: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