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舊時科舉的步驟,
1. 童生,明清時期,一個準備投身科舉洪流的讀書人,不分年齡、信仰、職業,統統叫做童生。所謂,“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
2. 秀才,這是能被稱為讀書人的第一個標簽
這裏有“三座大山”,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縣試由知縣主持,府試由知府主持,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如果你能全部通過,恭喜你,你算剛剛入士,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讀書人,身上開始有了“功名”的光環,可以享受普通讀書人沒有的特權,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稟見知縣、見知縣不下跪、打官司時不能隨便用刑等。
3. 舉人,隻有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金榜題名者,便擁有了讀書人的第三個標簽:舉人。
明清時期,每三年一次在省城(包括京城)舉行一次鄉試。由於一般在秋季8月進行,又被稱為“秋闈”。主持鄉試的主考官,不再由地方官員擔任,而是由皇帝欽派。由此可見鄉試的規格很高。
秀才也許擁有一些政治、經濟、身份上的特權,但永遠不是官員;隻有考上了舉人,才真正擁有了官員的身份,成為了統治階級的一員。
4. 貢士,通過會試的考生,被稱為貢士。
明清時期,朝廷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由於一般在二月(清朝乾隆以後改在三月)舉行,又稱“春闈”。會試的主考官身份就更高了,他們要麽是殿閣大學士,要麽是六部尚書,最差也是正三品的副都禦史。
5. 進士,能通過殿試的考生,才是進士。
殿試是科舉考試裏最後一次考試,也是級別最高的一次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所以,所有通過殿試的考生都有資格被稱為“天子門生”。那是何等的榮耀?
所以要通過這麽多的考試,一個家庭得需要付出多大的投入。電影裏看到的考生很多口口聲聲,出生寒門,寒門的重點不是寒,而是門,也就是說,古人口中的寒門出身,並不是說,我是窮人出身,而是指:我不是官二代。明朝海瑞,大名鼎鼎的清官,他就是典型的寒門出身,因此很多人誤會海瑞家裏非常貧窮,其實不然,他祖上光留給他的土地都有幾十畝,說他是窮人,那真的是冤枉了,人家是地主家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