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加拿大檔案》是加拿大唯一一家專注於加拿大外交政策的新聞媒體。自2019年以來,我們一直提供對加拿大外交政策的重要調查和深刻分析,現在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考慮通過Donorbox 設置每月或每年的捐款。
去年,一位親戚告訴一位朋友,我寫了一本關於利比亞的書 。朋友嗤之以鼻。“講的是什麽?卡紮菲有多好? ”我的親戚用他自己對利比亞現代史的看法回應道:在民眾國時期(1969-2011年),利比亞穩定且相對繁榮,沒有內戰、饑荒和露天奴隸市場,所以如今的局勢肯定比被妖魔化的穆阿邁爾·卡紮菲執政時期更糟。
他們朋友的回答我一直銘記在心。“利比亞沒有奴隸市場,”他們回答說。“我不相信。”
在穀歌上快速搜索“利比亞露天奴隸市場”,會發現來自BBC、半島電視台、 《時代》周刊、NPR、《衛報》 、路透社以及許多其他主流媒體的報道。這些報道援引了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IOM)、非洲聯盟以及一些曾被奴役的人們的證詞,描述了被迫囚禁的恐怖經曆——更不用說還有利比亞境內非洲人被買賣的真實影像。BBC援引 國際移民組織行動與緊急情況主管的話說:“國際移民組織在利比亞開展的工作越多,我們就越發現,對太多移民來說,那裏簡直是人間煉獄。”
奴隸市場的故事不僅是真的,而且加拿大在建立這些奴隸市場的過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它積極參與並支持摧毀利比亞國家。
不穩定螺旋
2007年,利比亞 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美元,使其成為非洲最富裕的國家,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醫療和教育免費普及,饑餓和糧食不安全問題已得到解決。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利比亞人的預期壽命接近72歲,比阿拉伯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3歲,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8歲。
如今,80.3萬利比亞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在700萬人口中,有120萬利比亞人流離失所。農業生產已落後於2011年的水平;1969年由卡紮菲領導的法塔赫革命曾一度消除糧食不安全問題。然而,北約戰爭後,糧食不安全問題卷土重來,且愈演愈烈。正如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指出的,“自衝突爆發以來,利比亞高度依賴補貼的農業部門遭受重創,尤其是在2011年至2020年間,產量大幅下降。曠日持久的衝突持續阻礙著農民獲得農業物資,包括化肥和零部件。”此外,數十萬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曾在利比亞相對發達的經濟環境中工作,並將收入寄回家補貼家用。如今,許多非洲人試圖穿越利比亞前往地中海,最終抵達歐洲,以尋求工作機會和相對安全穩定的生活。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許多人溺水身亡或淪為人口販子的受害者。
簡而言之,如今的利比亞是一個失敗國家,民兵暴力橫行,多個平行政府爭奪資源和國際承認,外國勢力——土耳其、卡塔爾、阿聯酋、埃及、法國等等——都在追求自身利益,利比亞因此四分五裂。正如北約支持的反對卡紮菲起義領導人馬哈茂德·吉卜裏勒所說:“你能想到的所有外國勢力都在試圖在利比亞維護自身利益。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
在北約2011年發動戰爭之前,利比亞是一個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這意味著它的生活水平與南歐、中國和許多拉丁美洲國家相當。它沒有債務,並且政治主權獨立。自2011年以來,更恰當的比較對象應該是索馬裏或蘇丹。人們很難想象如何才能擺脫自北約入侵以來一直困擾著利比亞的貧困和動蕩的惡性循環。
他撐不了多久了。
加拿大在北約摧毀利比亞民眾國的行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從實施製裁,到鸚鵡學舌般地散布關於利比亞軍隊應對武裝抗議的謊言,再到積極倡導設立禁飛區以削弱利比亞政府鎮壓起義的能力,以及直接轟炸利比亞政府軍士兵、坦克、彈藥庫等等,渥太華在經濟、外交、輿論和軍事層麵都對反利比亞運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1年2月17日,反卡紮菲起義在班加西爆發。北約國家動員起來,試圖利用這場抗議活動為自己謀利。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70號決議,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和其他懲罰性措施。3月17日,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 設立禁飛區,為西方國家轟炸利比亞政府目標提供了法律掩護,其所謂目標是“保護平民”。
這兩項決議均不允許外國軍隊進入利比亞,事實上,第1973號決議明確禁止“外國以任何形式占領利比亞領土的任何部分”。即便如此,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北約成員國仍向這個北非國家的戰場部署了特種部隊;正如Postmedia在3月份報道的那樣 ,加拿大軍方已將特種部隊聯合特遣部隊2(JTF2)派往利比亞戰區(軍方官方否認了這些報道)。第1970號決議禁止向利比亞運送武器;北約成員國同樣無視了這一禁令。此外,第1970號決議和第1973號決議均未支持推翻利比亞政府。然而,北約卻發動了旨在瓦解利比亞阿拉伯民眾國的行動。
第1973號決議呼籲“徹底停止一切暴力行為以及針對平民的一切襲擊和虐待”。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卻與該決議相悖,並斷言實際上會有平民傷亡。“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哈珀說 ,“每當我們采取軍事行動——本質上就是戰爭行為——時,情況都會變得非常棘手。”哈珀進一步挑戰聯合國,暗示此次行動的真正目的並非保護平民和實現停火,而是推翻卡紮菲政權。“如果卡紮菲先生失去了憑借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來維持其意誌的能力,那麽他就無法繼續統治這個國家,”哈珀說,“他不會長久。”
加拿大在摧毀利比亞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第1973號決議通過後,美國在北約盟國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瓦解利比亞政權的軍事行動——“奧德賽黎明行動”。2011年3月18日,西方國家的炸彈開始傾瀉在利比亞。
3月19日,加拿大戰機抵達意大利。它們的首次大規模部署集中在米蘇拉塔附近,這座城市位於的黎波裏以東,於2月底被反叛武裝攻占。加拿大戰機與一艘加拿大軍艦協同作戰,抵禦利比亞政府軍對米蘇拉塔的進攻;加拿大軍隊還違反了聯合國武器禁運,允許武器通過米蘇拉塔港流入反卡紮菲武裝手中。例如,加拿大政府安排一家位於滑鐵盧的無人機公司Aeryon 與反叛武裝的平行政府進行接觸。渥太華一家名為Zariba Security Corporation的私人安保公司向米蘇拉塔的反卡紮菲武裝交付了 一架價值10萬美元的軍用無人機;這架無人機順利突破了北約的海上封鎖。加拿大海軍司令保羅·麥迪遜海軍中將後來表示,加拿大海軍“夏洛特敦 ”號軍艦不僅沒有執行聯合國武器禁運,反而 “在保持米蘇拉塔港開放方麵發揮了關鍵作用,為反卡紮菲部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加拿大軍隊支持的米蘇拉塔旅後來對塔瓦爾加進行了種族清洗,塔瓦爾加是一座以黑人為主的城市。戰前塔瓦爾加人口為4萬,米蘇拉塔人將這座城市的人口減少了95%。《每日電訊報》的一名記者 報道稱 ,來自米蘇拉塔的叛軍在通往塔瓦爾加的道路上噴塗了一條標語,宣稱米蘇拉塔旅是“清洗奴隸和黑皮膚的旅”。在美軍的“捕食者”無人機和法國戰鬥機轟炸了穆阿邁爾·卡紮菲及其兒子的車隊後,也是加拿大支持的米蘇拉塔人對他們進行了酷刑折磨並殺害了卡紮菲及其子。法國飛機在發動襲擊前曾由加拿大CC-150運輸機進行過空中加油。到任務結束時,加拿大戰鬥機執行了北約在利比亞上空10%的轟炸任務。
北約旨在摧毀卡紮菲政權的“統一保護者行動”由一名名叫查爾斯·布沙爾的加拿大人指揮。在指揮該行動期間,布沙爾為轟炸醫院和清真寺的行為辯護。他聲稱:“卡紮菲藏在醫院裏,藏在清真寺裏,他到處都藏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據 《渥太華公民報》報道,布沙爾還為在塔瓦爾加發生的反卡紮菲暴行辯護,他老調重彈地重複了已被證偽的“非洲雇傭兵”指控,而反叛分子曾用這一指控為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種族主義暴力行為辯護。布沙爾說:“這些人(在塔瓦爾加)很多都是雇傭兵的殘餘,他們需要離開這個國家,需要回家,因為留著他們沒有任何價值。”
布沙爾返回加拿大後,總理斯蒂芬·哈珀和總督戴維·約翰斯頓授予他功績十字勳章。哈珀荒謬地聲稱, 布沙爾體現了“我們對國際法的承諾,以及對我們在民主社會中珍視的權利和自由的承諾”。哈珀隨後吹噓道 ,“叛軍攻占的黎波裏,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加拿大CF-18戰鬥機的作戰行動,這些行動清除了卡紮菲殘餘的機械化部隊。”
在布沙爾成功指揮北約部隊瓦解利比亞政權後,這位將軍隨即成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全球最大的武器製造商)加拿大分公司的高管。2014年,布沙爾告訴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我毫不懷疑我們在利比亞所做的工作是正確的,我們必須這樣做,我們拯救了生命。對此我毫不懷疑。”
在整個利比亞戰爭期間,加拿大和北約普遍忽視並邊緣化了代表非洲全部55個國家的非洲聯盟(非盟)。當非盟提出利比亞和平路線圖(卡紮菲接受了該路線圖 )時,北約卻力主利用聯合國為其軍事幹預行動(支持反叛武裝)提供掩護。北約發動戰爭之初,非盟委員會主席表示:“沒有人與我們對話,沒有人谘詢過我們。”當被問及非盟是否被外部勢力邊緣化時,主席回答說:“完全是,完全是。”南非則直接指責北約濫用第1973號決議,並聲明:“我們堅信該決議正被濫用,用於政權更迭、政治暗殺和外國軍事占領。”
鑒於非洲國家曾警告稱,北約的幹預將助長該地區的伊斯蘭叛亂,非盟被邊緣化就顯得更加令人憤慨。3月下旬有報道稱,伊斯蘭馬格裏布基地組織(AQIM)從利比亞政府的武器庫中繳獲了武器。對此,乍得總統伊德裏斯·代比表示:“情況非常嚴重。AQIM正在成為一支真正的軍隊,是該地區裝備最精良的軍隊。”尼日爾外交部長也表示:“該地區已變成一個火藥桶。隨著被盜武器的流通,基地組織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加拿大的回應實際上是聳聳肩,繼續轟炸。事實上,加拿大政府事先就知道,激進的伊斯蘭組織構成了反卡紮菲反對派的中堅力量。一份加拿大情報報告將 利比亞東部——反卡紮菲情緒的堡壘——描述為“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中心”。在軍事幹預期間,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詹姆斯·斯塔夫裏迪斯海軍上將表示 ,“我們在情報中發現了基地組織潛在成員的蛛絲馬跡”。事實上,基地組織的非洲分支已經宣布支持反卡紮菲起義,並派遣代表前往德爾納招募當地反叛分子。與此同時,反政府的利比亞伊斯蘭戰鬥組織(LIFG)的一名指揮官承認,他的部隊中包含來自伊拉克基地組織(後更名為ISIS)的成員。
加拿大不能聲稱對此毫不知情;事實上,一些加拿大人也並非如此。調查記者大衛·普格利斯報道稱,隨著戰爭升級,加拿大軍方人員私下裏開玩笑說 ,加拿大皇家空軍在利比亞已經變成了“基地組織的空軍”。
揭露北約的謊言
機密文件揭示了北約決定在利比亞製造混亂背後的真正算計——而且這很可能是一個蓄意的決定。正如加拿大情報專家在幹預行動前警告的那樣 :“利比亞局勢演變成一場長期的部落/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如果反對派武裝獲得外國軍隊的軍事援助,這種情況尤其可能發生。”
內部通訊顯示,北約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就利比亞實地局勢撒謊。特別是,他們捏造事實,誣告利比亞空軍向平民開火;這一蓄意謊言,連同未經證實的卡紮菲計劃在班加西屠殺平民的說法,被美國和北約國家用作在聯合國推動設立禁飛區的理由。
維基解密公布的電子郵件 顯示,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及其顧問傑克·沙利文當時並沒有掌握任何利比亞飛機向抗議人群開火的證據。克林頓寫道:“我聽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報道,有人說有飛機在空中飛行並向人群開火。”沙利文回複道:“說實話,我們現在真的不知道空中發生了什麽。”
美國政府並非唯一為了自身利益而就利比亞局勢撒謊的國家。法國也歪曲了當地的真實情況。法國政府一方麵公開重複著未經證實的關於卡紮菲行為和意圖的說法,另一方麵,在私下裏,法國情報官員列出了法國政府希望卡紮菲下台的五大理由 :“渴望在利比亞石油生產中占據更大份額;擴大法國在北非的影響力;改善薩科齊總統在法國國內的政治處境;為法國軍隊提供重塑其國際地位的機會;消除其顧問們對卡紮菲長期計劃取代法國成為法語非洲主導力量的擔憂。”
英國下議院隨後的調查證實 ,“現有證據並不支持穆阿邁爾·卡紮菲下令屠殺班加西平民的說法”。此外,議會報告指出,“激進的伊斯蘭民兵在叛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卡紮菲政權的部隊在內戰中以男性戰鬥人員為目標,並未濫殺無辜”。報告還指出,“反對穆阿邁爾·卡紮菲的流亡者利用利比亞的動蕩局勢,誇大平民麵臨的威脅,並慫恿西方國家進行幹預”。
這些文件供所有人查閱。就像後卡紮菲時代利比亞露天奴隸市場的現實一樣,任何想要了解北約利比亞戰爭背後謊言的人,隻需要渴望了解真相。
利比亞人的懷舊之情,加拿大人的否認。
我采訪過的許多利比亞人,以及那些就2011年後的利比亞局勢接受采訪的人,幾乎都對卡紮菲時期讚不絕口。即使是那些曾經與卡紮菲作戰的利比亞人,也持同樣的看法。2016年,一家津巴布韋報紙采訪了 一些前反卡紮菲戰士,了解他們對利比亞局勢的看法。他們表達了對曾經幫助推翻的政府的懷念之情。一位前反政府戰士說道:“2011年之前,我恨卡紮菲勝過任何人。但現在,生活艱難得多,我反而成了他最大的擁躉。”當我問一位來自班加西的巴勒斯坦裔利比亞人,現在是否有很多前反卡紮菲戰士後悔當初的行動時,他激動地回答說:“大多數人都後悔了!” 考慮到對許多人來說,後卡紮菲時代的利比亞生活已然變成了“人間煉獄”(借用聯合國移民機構的說法),他們又怎能不後悔呢?
在此背景下,我無法忘記我的家人和他們的朋友之間關於後卡紮菲時代利比亞奴隸市場的對話。這位朋友否認現實,實際上就是否認北約明知故犯地強加給利比亞的混亂、貧困和動蕩。這種否認主義代表了加拿大社會更廣泛的一種現象:他們對渥太華給這個曾經是非洲最繁榮的國家帶來的種種暴行視而不見。
加拿大政界人士和主流媒體都不願回顧加拿大在摧毀利比亞中所扮演的角色。利比亞目前的局勢令人痛心疾首,因此加拿大統治階級選擇視而不見;結果,依賴統治階級了解世界事務的加拿大人,對本國政府在海外犯下的種種暴行渾然不覺。
2025年2月1日,加拿大前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回應唐納德·特朗普的吞並言論時,他對 美國公眾說:“從諾曼底海灘到朝鮮半島山脈,從弗蘭德斯戰場到坎大哈街頭,我們曾與你們並肩作戰,在你們最黑暗的時刻獻出生命。” 特魯多沒有提及利比亞。在SNC-蘭萬靈事件——這場圍繞這家加拿大跨國公司在利比亞的行為而引發的政治醜聞,令特魯多第一屆政府焦頭爛額——期間,利比亞本身在媒體報道中幾乎銷聲匿跡。正是這種對曆史的回避,使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能夠將自然災害造成的傷亡歸咎於利比亞所謂的“沉迷戰爭”,而不是北約在2011年對利比亞政權的暴力鎮壓。
加拿大政客們對他們在摧毀利比亞中所扮演的角色缺乏反思,這在曆史上實屬罕見。英國議會曾對戴維·卡梅倫政府在利比亞戰爭期間的行動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對倫敦的形象造成了極其負麵的影響。就連在利比亞戰爭期間擔任美國總統的巴拉克·奧巴馬,後來也把這場行動形容 為“一團糟”。2025年6月19日,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問道:“有人認為過去十年在利比亞的所作所為是明智之舉嗎?沒有。”
在加拿大,人們對本國在2011年利比亞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缺乏反思。沒有議會調查,沒有主流媒體深入挖掘哈珀政府的謊言或支持戰爭的反對黨,甚至連涉嫌參與暴行的政府官員都沒有發表過哪怕一絲悔意的聲明。如果政客和媒體拒絕銘記,那麽具有政治意識的基層加拿大人就必須替他們銘記;我們必須寫作、教育和組織起來,讓像我朋友這樣的加拿大人再也無法否認我國外交政策給非洲大陸帶來的恐怖。
歐文·沙爾克是《瞄準利比亞:加拿大如何從建設公共工程到轟炸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並給其公民帶來混亂》一書的作者,該書探討了加拿大在利比亞曆史上舉足輕重卻鮮為人知的角色,現已由洛裏默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