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拾舊沙河夢》171。手心手背

巴郎。《拾舊沙河夢》171。手心手背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複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171。手心手背

 

結婚後10年間,辛秦倆人倒是如膠似蜜,婦唱夫隨。隨著歲月流逝,幸妹兒秦哥兒,慢慢地要進入40歲不惑之年了。幸妹兒,人很能幹,又有領導氣質,善於集思廣益,發動群眾,按時按質完成工作任務,頗得上級賞識。仕途通暢,經過數個單位的曆練,逐步提升,漸漸地成了獨當一麵的領導。人們對她,也逐漸地從直呼其名,“小幸”或“幸妹兒”,改變為加以職務尊稱,從幹事、股長、主任、直到現在的幸書記。夫隨妻榮,秦哥兒也逐漸地變成為秦叔秦幹事。這幹事,有兩層意思,指秦叔在單位的職務是幹事,在家裏則統攬家務,幹家事。

 

按說幸秦琴瑟合鳴,家事應該是和美的吧?總的來說是如此,但也不盡然。和美的家庭都是有點小缺陷的,難以做到十全十美。倆人婚後不久,雲雨魚水,瓜熟蒂落,就締結出愛情結晶,生下一個漂亮的女兒,大妹兒。這大妹兒粉雕玉琢,人見人愛,夫妻倆當成寶貝,生活上盡心嗬護,無微不至。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婦幼保健,製定政策方針指導,采取多種措施,切實保障婦女兒童的健康,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本來孩子出生,按規定要接種各種疫苗,以預防各種傳染病流行病,保護兒童健康成長。

可當時幸書記工作忙,不是在單位就是下鄉,沒時間顧及家事,所以,照料女兒的事務都交與秦叔。秦叔是個老實人,悶葫蘆,按著自己的想法來帶女兒,卻沒想到要向別人討教育兒經驗。兩人的醫學知識有限,又是頭生孩子,一時大意,沒有給孩子及時接種脊灰炎疫苗。沒想到,這一時疏忽,竟釀成災難,使夫妻倆痛悔莫及,飲恨終身。

 

大妹兒3歲時,出現高熱、頸背四肢疼痛,煩躁不安、軀體過敏。夫妻倆先以為是感冒或過敏,帶孩子去診所就診,卻被告知是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這不啻一聲驚雷,震得夫妻倆六神無主,心膽俱碎。

脊灰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於幼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係統的脊髓運動神經細胞,嚴重危害兒童健康。舊社會時,脊灰炎發病率高。解放後,雖然百業待興,醫療條件有限,醫學知識也粗淺,對脊灰炎的認識不足,但是,世界上已經有人成功地研究出了疫苗,我國也能生產。所以,我國當前對付脊灰炎的主要手段,是早期即給嬰幼兒接種疫苗,預防為主,卻是很有效果,保護了90%以上的嬰幼兒,患病率大為下降。

但是,也有防護不到而得病的。如果一旦發病,治療上,卻是沒有良法,隻能對症治療,減輕患兒痛苦,不能根治。

 

大妹兒患上脊灰炎後,雖經治療,卻是沒有好轉。反而逐漸地,病毒肆虐,損害脊髓運動神經元,使肢體肌肉萎縮,不對稱肌無力,出現弛緩性癱瘓,活動或變換體位困難。病毒侵蝕神經,引起煩躁興奮,時而不由自主地大喊大叫; 損傷咽喉部,導致說話口吃結巴,吐詞不清; 頭顱無力下垂,肢體扭曲僵硬畸形,坐時駝背難以直立,需用雙手力撐,站立時傾斜不穩,四肢七扭八曲,毫不協調,不能獨立行走,需人扶持; 偶爾甚至還有大小便功能障礙。

人說:“歡樂是可以傳染、與人分享的,而痛苦則隻能獨自承受”。大妹兒得病後,父母倆人,心如刀絞,痛苦內疚。可是病患已成,自責無益。與其哀傷悲愁,不如亡羊補牢。於是倆口子,不辭辛勞,帶著孩子,跋山涉水,穿州走府,四處求醫,上溯重慶成都,下達武漢上海,去了不少大醫院,見過不少專家名醫,卻是束手無策,一籌未展。

 

這父母倆人,為了女兒,把心操碎。盡管女兒現在得病了,殘廢了,畸形了,但她畢竟是媽媽身上掉下的一塊肉,是爸爸的心頭肉。看著女兒如此病況,癱瘓疼痛,生活不能自理,當媽當爸的,心裏好不難受。他們雇人白天照料女兒。為了女兒,父母倆除了工作,極少外出參加過娛樂活動。當爸的工作簡單些,一下班就趕緊回家,伺候女兒。當媽的工作忙,但每天都要抽出個把小時,陪伴女兒。女兒已10歲了,個子象爸,長得高大,一米五幾個頭。我那時13歲,一米六出頭,比較過,她能到我耳朵的高度。

她個子大,體重自然增加,保姆搬動不過她,所以白天都隻好癱坐在椅上。待爸爸回家,再給她按摩熱敷,然後攙扶著,在走廊和廚房裏漫步,活絡血脈肌肉。媽媽回家,幫助著爸爸,給女兒洗澡換衣,然後陪伴女兒說話看書講故事。那辰光,一家人倒是樂樂嗬嗬地,笑聲不斷。

 

一次出外就醫時,聽大醫院某專家提及,說是從《參考消息》上讀到,美國科學家發明了脊髄移植術,用匹配的脊髄替換病損的脊髄,治療脊髄灰質炎,已經進入臨床試驗,也許很快會推廣應用。文革期間,反對帝修反,閉關鎖國,資訊阻塞。《參考消息》是國家編輯的外國媒體摘要報導,簡單地向高中層國民介紹國外政經科技現狀,使其不致完全眼瞎耳聾。這些摘要報導都是經過考較過的,可信度很高。幸秦聽聞,不禁喜從中來,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

按專家說,脊髓移植術的關鍵,是要采用匹配的脊髓,移植後才不會產生免疫排斥。通常來說,脊髓要匹配,供體和受體一定要有血源關係,如父母親戚等,以減小排斥。但最好是同胞兄弟姐妹,他們之間遺傳基因基本吻合,可將免疫排斥性降到最小,移植成功率達到最大。

 

聽了專家的話,幸秦犯了思量。考慮良久,他們決定,再生一胎,為大妹兒提供脊髓供體。經過努力,天從人願,幺妹兒順利降生。這次,倆口子上了心,甫一出生,凡是該打的疫苗,都按照要求給接種上,而可打可不打的疫苗,也一併補上,多多益善,有備無患。那幺妹兒卻也爭氣,長得潔白晶瑩,如花似玉,健康活潑。她比我妹妹向萍略小,成天跟在我妹妹身後,象個尾巴,到處頑皮。

轉眼幺妹兒已經5歲了。她與姐姐的關係很好。幺妹兒很聰明,經常聽父母談論姐姐的疾病,耳濡目染,朦朦朧朧地感知大妹兒的病很難治好,而自己的出生,好象還與姐姐的疾病有關。至於有何關聯,幺妹兒人太小,還弄不明白。

小小人兒,按自己的理解,認為自己的出生,是給姐姐做伴來的,自己的存在,或許能給姐姐帶來歡樂,減輕痛苦。所以,自小以來,她總是呆在姐姐身邊,姐妹情深。她不嫌棄姐姐的畸形,不嘲諷姐姐的行動不便,忍受著姐姐的狂躁尖叫,甚至打罵,總是盡自己綿薄微力,稚聲細氣地陪伴著姐姐,扶助著姐姐,度過了許許多多的日子,度過了她的童年。

醫學科研的進展是緩慢的。幺妹兒已經開始上小學了,但脊髓移植治療脊灰炎這項研究,國外仍然還處在試驗階段,國內還沒開展。幸秦在失望之餘,又有一絲竊喜。失望的是,大妹兒的疾病治療,牽延日久,還看不到一點希望。竊喜的是,暫時不用將幺妹兒當做供體,為大妹兒的治療貢獻脊髓,不至於影響幺妹兒自身的健康。

 

又過了幾年,我下鄉離開了家,不久,我媽媽改換工作,去縣交通車隊當出納,也就把家搬到車隊去了,於是,也就沒再關注幸秦一家的事情。過了兩年,我從農村被推薦去醫學院讀書,有一年寒假回家探親,與我媽媽閑話,談到幸秦一家。

才知道脊髓移植仍未在臨床應用,而大妹兒的病況依舊沒有改善。這麽多年業已過去,大妹兒也長大了,若她發病躁動起來,父母倆人要控製她,已經感到比較吃力了。這樣的事時有發生,幸書記秦叔倆口子力不從心,心力交瘁,手粗皮躁,皺紋上眼,焦慮疲累寫在臉上,頭發都愁累得失去了光澤,變成雜亂花白了。現在,對大妹兒的病情,倆口子失去了希望,再不抱任何幻想,已經聽天由命了。

再說,幺妹兒已經長大,在讀中學,出落成青春少女了。幸虧有幺妹兒的存在,才能給幸書記秦叔苦難不堪的家庭生活,帶來一絲歡樂,一絲安慰,一絲期待,一絲幸福。看著朝氣蓬勃的幺妹兒,又看著疾病纏身的大妹兒,兩口子懷著內疚,最終做出抉擇。

不管今後脊髓移植研究是否成功,臨床應用是否安全,作為父母,也不會再讓幺妹兒捐供脊髓了。這手心手背啊都是肉,不能因為救治一個女兒,讓另一個女兒做出如此巨大犧牲。幺妹兒是健康地,那就讓她健康活潑地成長吧,成家立業,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至於大妹兒,她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疏忽而患病的,那就讓我們來照料她一輩子,權當是我們為自己的過錯而贖罪吧。

唉,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巴郎 記於20201003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