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禮:11歲赴緬甸抗日,歸國後入朝作戰,晚年因一張照片受質疑

回答: 又一個相信共產黨走進火葬場的案例e626e2025-08-18 09:16:23

陳友禮:11歲赴緬甸抗日,歸國後入朝作戰,晚年因一張照片受質疑

0
分享至

身著抗戰戎裝的陳友禮老人拿著當年的照片,右手豎起大拇指,比出一個表示“頂好”的手勢

 

抗日時期有一支入緬遠征的部隊,他們為了配合大局,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遠征之路,成為了自甲午海戰以來,中國第一支出境作戰的正式部隊。

這支部隊並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在緬甸與友軍相聯合,一度打得日軍灰頭土臉,大漲國內的抗日誌氣。

這支部隊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中國遠征軍”,隸屬於國民革命軍序列,最初組建時共計9個師10萬餘人,是為蔣介石精心打造的精銳武裝,領軍將領均是其心腹幹將,他們有陳誠、杜聿明、黃琪翔、孫立人、鄭洞國、戴安瀾等國軍中赫赫戰將。

中國遠征軍

不過,彼時大勢並不在我,中國遠征軍與英軍在緬武裝,被窮凶極惡的日軍在緬甸戰場上,憑借著雄兵重裝打擊得節節敗退,英軍選擇了退而卻之,讓遠征軍成為了一支孤軍,最終遭受到了重創,不得已隻得艱難的撤回雲南邊境。

由於這支部隊的作戰,多是在境外,所以留存下來供後人考證的東西極少。2011年,章東磐等一批專門研究中國遠征軍曆史的專家學者,通過某些渠道得知,當年美軍拍下了許多中國遠征軍的影像資料,後來輾轉被收藏在美國國家檔案館。

為此,章東磐等人在中國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取得了美國國家檔案館的許可,複製了這批珍貴的影像資料,其中以數萬張當年美國士兵拍攝的照片最為珍貴。

章東磐等人並沒有敝帚自珍,而是經過係列的研究與整理後,選擇了與國人共享他們的成果,這就有了反映中國遠征軍曆史的圖集作品——《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

中國遠征軍珍貴資料影像

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發生在1940年代初中期,距離2011年已經有近乎70個年頭,當年活下來的遠征軍老兵,基本都已經離世,唯有少數一些當年比較年輕的娃娃兵,至今還活在人間,有關公益組織便把此書作為紀念品,送給了這些曆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2014年夏,誌願者走訪貴州貴陽時,去到雲岩區為一位叫陳友禮的83歲遠征軍老兵家,送去了此書作為紀念品。

陳友禮翻看著這本以黑白色調為主的影像集,看著那些熟悉的人物與地方,仿佛回到了那段無比崢嶸的少年時代。

陳友禮一邊翻書,一邊給誌願者講著當年的經曆,說當年自己過得是如何的落魄,為了吃飽飯進入部隊,得到連長和大夥的照顧,經曆了許多艱難的戰鬥,許多許多同伴都犧牲了,自己能夠活下來都是托他們的福。

陳友禮

突然,陳友禮停止了翻書的動作,停在了一頁講述娃娃兵的圖集中,眼睛直直的望著其中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上,有個十二三歲的娃娃兵,穿著一件滿是褶皺的舊棉衣,身上掛著兩個水壺、一個搪瓷缸、一個小包裹,戴著兩個疊在一起的軍帽,對著鏡頭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並直直的豎起了右手大拇指。

 

看了一陣後,老人的眼眶竟然濕潤了,這讓誌願者有些好奇,詢問這張照片裏是否有熟人?陳友禮聽到誌願者的詢問,這才從思緒中緩緩出來,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後,急切又激動地說道:“這照片你們在哪找到的?這是我啊!”

陳友禮的話,猶如一通重拳,砸在誌願者的頭上,把他們砸得有些暈乎。誌願者很難相信,照片上那個洋溢著滿滿自信的娃娃兵,就是眼前陳大爺,須知在數萬多張照片中,這張是特別典型的一張,還專門為其做了塑像陳設在紀念館中呢!

 

眼見誌願者疑惑與震驚的神色,陳友禮說起了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與大致經過:那是1944年底,連隊在雲南龍陵駐紮時,兩個美國人來訪,是為連隊做采訪的,由於他個頭比較小,作為連隊的典型拍了數張照片,當時興之所至學起了美國人豎起大拇指的姿勢,於是乎就留下了那張照片,美國人很滿意,還給了他兩塊餅幹呢!

 

陳友禮如此有理有據的講述,讓誌願者又驚又喜。在他們采訪老人家之前,這張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的娃娃兵照片,在所有遠征軍照片中,是網上訪問量最多的一張,那種國難當頭的滿臉自信,讓所有人都看到了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

沒人會想到,這位娃娃兵竟然還在世,並且親眼看到了七十年前的自己。不久後,這一消息被爆出,有人為這位曾經的“國難希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人卻認為陳友禮並不是照片中人,可謂在網絡上掀起了一番口水大戰,引經據典者有之,愛國抒懷者有之,湊熱鬧的更其有之……

陳友禮

那麽,陳友禮少年時代到底有怎樣的經曆,為何他的所述得不到印證,本文便帶你來揭開那段70年前的曆史,來領略何謂真正的中國少年?

1931年4月,陳友禮出生在貴州省赫章縣的平山鄉,當時雲貴所在的西南邊境地界,可是一點都不太平,陳父希冀著兒子人生平安美滿一些,就給他起了個“小滿滿”的乳名。

戰亂年代,人命如草芥,平安與美滿,都是很大很大的奢望。陳友禮的幼年,便是一步步與這些和平年代最平常的東西擦肩而過,陳友禮剛剛滿一周歲,母親患病後缺衣少食不幸離世,那時候窮人家照不起相,陳友禮壓根不知曉母親長的是什麽樣子。

中國遠征軍

陳友禮自記事起,就是一直和父親生活,那個木訥的漢子話不多,靠著給別人打零工維持一家生計,日子過得頗為貧瘠,可總算還能過活得下去。

不料,在陳友禮10歲的時候,父親給人家幹活不小心受了重傷,拖了一段時間後便病逝了,陳友禮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草草的埋葬了父親,就這樣成為了一個沒爹沒媽的孤兒。

從小耳濡目染父親幹活的陳友禮,手腳頗為勤快,腦瓜子又很聰明,十分得鄉親們的喜愛,他們指點著這個可憐的孩子,去鄉上給人幹些雜活,或者去給地主幫工,勉強維持著基本生存。

不過,隨著戰爭不斷的波及,他們家鄉這片也逐漸蕭條了下來,許多大人都沒法維持生計了,更不用說陳友禮一個孩子。

中國遠征軍

不久後,在村裏實在無法生存下去的陳友禮,便跟著一個在鄉裏要飯時遇到的好心老乞丐,一路走一路要飯,居無定所的來到了雲南省境內,希望著能在這兒討生活。

1942年初,陳友禮跟隨老乞丐來到雲南,這時正值中國遠征軍齊集雲南邊境,唯有少部殺出了國門之外,這種動靜自然無法掩飾,許多邊境之地的老百姓,紛紛向內地逃難。

陳友禮和老乞丐逐漸的和這些逃難的人擁到了一起,一路向比較繁華的昆明地界逃去,路上不知怎的,和老乞丐走散了,陳友禮又成了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夾在逃難的人群裏十分不顯眼。

某天,有個小乞丐來找陳友禮,這個小乞丐是逃難路上認識的,名叫二來,比陳友禮大個三四歲,經過了不少的世麵,經常在陳友禮麵前裝得老氣橫秋的。

二來來找陳友禮,是邀請陳友禮和他一塊,去永平駐軍處報名,試試看能不能當兵,如果可以的話,便不用再過著這朝不保夕的苦哈哈日子了。

陳友禮

陳友禮以往從未想過此事,而今一經二來提起,其他的倒沒什麽,可唯獨那不用餓肚子一條,真讓這個曾經幾度差點餓死的小家夥,是打心眼裏動心了,便應下了小乞丐的邀請。

陳友禮和二來,一路打聽著找到了永平駐軍處,二來在征兵處順利應征成功,可陳友禮卻出了岔子,原來是征兵官看他個頭太小,不打算要他這個拖油瓶,讓他等兩年再來。

二來見此,連忙替陳友禮說話:“長官,這小鬼就是看著小,實際都十四五了,手腳可勤快了,帶上他吧!”其實,陳友禮才十一歲,征兵官對二來的話有所存疑,可還沒有做那蓋棺定論。

二來連忙給陳友禮使眼色,陳友禮乞討了這麽久,也算知曉了不少世事人情,連忙開口說道:“長官,我是個孤兒,什麽都會做,我很勤快的,求你們帶我一起走吧,不然我會餓死的。”

陳友禮

征兵官還是有所猶豫,這麽小的家夥,選進部隊有什麽用啊,他們可是國軍精銳呢,以後有的是大仗要打,帶著這家夥進部隊不是害了他嗎?

可如果不要他,可能沒有多久,他真會餓死在那個犄角旮旯裏,沒有遇到的話也就罷了,可而今遇到了是希望他能活下來的。

此時,從兵營裏麵走出來一個老兵,他瞅了瞅陳友禮,不知想到了什麽,就對征兵官表示:"留下這小家夥吧,交給自己就好,他那兒正缺人手!"

這個老兵是部隊的馬夫,專門負責軍隊的養馬、放馬、馴馬。老兵詢問陳友禮是否會放馬,陳友禮沒有任何猶豫,就使勁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陳友禮在征兵處粗略地進行了下登記,由於他不會寫字,他口述的姓名和籍貫,征兵處具體寫作了什麽,陳友禮始終不清楚,這為後來的爭議事件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中國遠征軍

陳友禮跟著老兵馬夫進入軍營,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馬夫告訴陳友禮:他們的部隊是國軍第5軍200師,春節前後入緬作戰,跟日本人狠狠的打了幾仗,發現小鬼子也並不是那麽可怕,後來情況變化才且戰且退回到國內,現在在永平進行休整。

原來的師長叫做戴安瀾,在抗戰中英勇犧牲,而今由副師長王吉人補缺,部隊回國後人員缺口嚴重,現正在大力補充兵員。

說到第5軍200師,這是遠征軍9個師裏,唯一對外承認的機械化步兵師,是蔣介石最寶貝的一支軍隊。1942年2月底,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200師在內的9個師10萬多人,浩浩蕩蕩殺入緬甸。

其中戴安瀾將軍率領的200師,在同古會戰中與敵血戰12個晝夜,以2000人的戰損,殺滅日寇多達5000多人,捷報傳出轟動國內外,大漲國內抗日士氣。

戴安瀾將軍

不過,隨著英軍出於某些考慮選擇了退卻,200師所在的第5軍,在緬甸戰場上成為了一支孤軍,杜聿明命令第5軍各部速速歸國。

然而,日軍在當時氣焰正盛,他們調集了大量精銳兵力沿途阻截,想要把這夥膽大包天的家夥,徹底按死在緬甸戰場,那麽從中國西南打開戰線便會輕鬆許多。

於是乎,戴安瀾率領200師回國途中,遭遇了大批日軍的重點針對,機械化和火炮損失殆盡,整個師減員達到了5000人,可謂用鮮血與屍骨,鋪平了回國的道路,這裏麵便有一具,正是師長戴安瀾的。

戴安瀾將軍

200師來到永平後,默默地舔舐傷口,準備休整一番再與日寇血戰,以報老師長在內眾多兄弟的大仇。

陳友禮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入了威名赫赫的200師,哪怕他沒有經曆從野人山撤回國內的艱苦大戰,也不知曉師長這個官有多大、他的犧牲意味著什麽,可是當他看到軍營裏那麽多重傷員,一個個都眼神堅毅時,他意識到這些人是很不一樣的。

200師在永平駐軍了一段時期之後,奉命跟隨第5軍一起去到了昆明郊外的馬街駐防,統一進行了整編,200師的規模又一度回到最初,達到了滿編狀態,全師上下總計12000多人。

陳友禮這些新兵,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操練,隊伍中娃娃兵倒是有不少,可基本都在十四五歲以上,而陳友禮這個11歲的混在其中,顯得特別的紮眼。

娃娃兵

不久後,他便引起了連長陸春奉的注意力,陸春奉畢業於黃埔軍校,而今正值壯年,看著眼邊這個沒槍高的小家夥,心頭頗為不忍。

陸春奉叫出陳友禮,詢問他這個小鬼多大了,陳友禮故意把歲數誇大,按照二來的說法說自己14了。

陸春奉聞聽,笑著揭穿了陳友禮的謊話,並詢問是否是自願當兵的,如果是受了強迫自己可以為陳友禮做主。

陳友禮連連搖頭,緊接著據實以告:“我是撒謊了,我今年11歲,跟著同伴一起來投軍的,是自願來的,沒有任何人強迫。父母都死了,是一個沒人管的孤兒,為了活命隻得出來要飯,而今形勢更亂了,要飯的人更多,自己經常幾天吃不上飯,不當兵就要餓死了。”

娃娃兵

陸春奉看著眼邊這個小鬼,幼稚的臉龐上滿是忐忑,一雙眼睛是那樣的清澈,比那些他曾經見過的所謂大人物,可是眼神幹淨太多太多了,不由得起了惻隱之心。

陸春奉把陳友禮,調到了自己身邊擔任勤務兵。就這樣,陳友禮從一名小馬夫,變成了連長陸春奉的小勤務兵,負責連長生活與工作上的有關事宜,諸如端茶送飯、洗衣服、背文件等各種雜事,比他在馬房養馬還累。

直到很久以後,陳友禮才知曉了連長的良苦用心:連長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勤務兵,便避免了早早上前線的可能,相對比較安全,其次也更能學到一些東西,這對於他的一生都有極大幫助。

陸春奉很是喜愛這個陳友禮這個手腳麻利、心思澄澈的娃娃兵,一有時間就教他讀書寫字,行軍的時候為了照顧陳友禮的腳力,還會時不時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吃飯時經常把自己飯盒裏的肉夾給他吃。

中國遠征軍

陳友禮回憶:連長曾經說過,如果把日本鬼子打跑了,戰爭結束後,自己沒處去的話,就跟他去湖南吧,他會把自己當作親弟弟一樣,供他上學讀書,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1944年8月,200師參加了對日反攻作戰,陳友禮所在的連隊,先後參與了怒江惠通橋保衛戰、鬆山攻克戰、收複龍陵的戰鬥等,為收複滇西立下了極大的功勞。

同年11月,200師收複龍陵後就地休整。某日,有兩名美國通信兵在師部翻譯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陳友禮所在的八連駐地,說要為他們連拍攝一組照片,用以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國軍人的英勇抗戰。

說來,遠征軍能有數萬照片存世,這還是歸功於美國通信兵團第164連,這個連隊以手中的相機為武器,記錄戰場上的真實情況,向全世界揭示法西斯的罪惡,號召更多的個人和團體加入到反抗法西斯的正義聯盟之中。

美軍通信兵來到8連之後,陸春奉帶著他們在戰場舊地走訪,美軍士兵用照相機,神情鄭重地拍下一張張照片,有些是被炸得不像樣子的屋子,有些是被大火燒成的廢墟,有些是戰士們的慘淡傷勢,還有中國軍人的堅強笑容……都有那麽一絲,默默的凝重感。

拍攝快結束的時候,陳友禮這個小鬼出現了,當時十三歲的他,擔心連長口渴送水來了。美軍士兵見到這個充滿靈氣的小家夥,沉重的心緒有所緩解,就打算為陳友禮拍攝一組照片。

陸春奉同意了此事後,陳友禮便成了美國通信兵的拍攝對象。拍攝地最初放在戰壕裏,可拍出的感覺並不怎麽好,轉而又去到了一處岔路口,準備再次拍攝。

中國遠征軍坦克部隊

之所以會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有來來往往的人群作為背景,更能表達出中國軍民的同心抗戰。

陳友禮不懂英語,在師部翻譯人員的翻譯下,這才知曉了美國人的真實意圖,想要拍出積極一點的東西。

陳友禮突然想到,在昆明駐訓期間,美軍“飛虎隊”成員與別人交流,經常會豎起大拇指表示讚賞,於是他靈犀所至,露出一臉燦爛的笑意,對著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這一幕非常難得,美國通信兵立馬抓拍而下,直讚“good ,good ,very good!”事後,還專門給了他兩塊餅幹,作為對他的感謝。

之後, 8連先後參加了南天門、遮放、畹町、大黑山等地的戰鬥,尤其是大黑山之戰,日軍被圍之後發起了死命衝擊,部隊受創嚴重,連他這個勤務兵都臨時成了戰鬥人員,及至最後連肉搏都用上了,可謂慘烈至極。

此戰中,連長陸春奉與敵人拚刺刀時身受重傷,在初步打消敵人攻勢後,陳友禮和另一位戰友冒死將連長送下山,去到了後方戰地醫療所,二人再迅速回到部隊。

陳友禮與連長這一別,此後便失去了所有的聯係。隻因為大半年後,日軍便無條件投降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老連長傷愈後並沒有到200師,而是去到了其他的軍隊。

隨之,便是國共大戰,陳友禮跟隨第五軍趕赴中原戰場,在淮海大戰中被解放軍繳械,受解放軍好政策的感召,選擇了成為了一位解放軍戰士,跟隨隊伍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大上海等著名大戰。

新中國成立後,陳友禮又跟隨部隊遠赴朝鮮,在異域與敵廝殺了兩年多時間,回國後繼續在部隊服役,一直到1955年才退伍。

誌願軍跨過鴨綠江

按照這個講述,按理來說應該能對得上,可是為何有網友質疑呢?原來,那張娃娃兵照片出版的時候,底下附錄名字為Lee Chan-Hon,音譯過來為李占宏。

其二,陳友禮講述過往的時候,說自己參加過鬆山戰役,這與真實的戰史無法對上。鬆山戰役結束之際,陳友禮所屬的200師才抵達滇西,這與陳友禮所講不符。

麵對這些質疑,誌願者采取了技術手段,將娃娃兵照片和陳友禮現在的照片,送至專業機構經過檢測,給出的結論是:高度相似!

誌願者聞聽頗為興奮,再次拜訪了老爺子,從他口中聽到了諸多細節

其一,身上的兩個水壺,一個是裝水的,另一個是裝鹽的;

其二,娃娃兵的兩層帽子,是部隊剛剛發了新的,自己便把他們縫在了一起,這樣戴在一起就不會被風吹掉;

其三,美國人關於自己的身份,當時並沒有通過師部翻譯來詢問自己,那麽可能是後來,通過師部的資料做的附錄,這裏麵可能會出差錯。

關於網友的兩大質疑,所謂的Lee Chan-Hon,其實按照中英文人名翻譯過來,便是Chan Hon Lee,按照民國時期的拚法,Chan是陳,Lee是禮,中間的宏,大概是當時方言或者翻譯所導致。

其二,據200師600團幾位老兵回憶,當時600團確實參與了鬆山之戰,是在鬆山之戰的後期,大抵是因為600團入場較晚,便不願意把這份小功勞寫進200師的戰史,這才有了戰史資料的對不上。

如此一來,所有的曆史資料都能夠跟陳友禮老英雄說得對得上了,在經過細致的對比和查驗之下,人們終於打消了質疑,當年的娃娃兵照片,毫無疑問,就是陳友禮老英雄。

所有跟帖: 

看起來此人經曆像是偽造的。 -hkzs- 給 hkzs 發送悄悄話 hkzs 的博客首頁 (108 bytes) () 08/18/2025 postreply 12:03:01

好文,隻是右邊文字被掐了幾列。 -方外居士- 給 方外居士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8/2025 postreply 12:05: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