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7.7!那一年,這一天
“七七事變”當天,日軍就一邊談判一邊準備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
8日早晨,日軍向平漢鐵路橋中國守軍猛烈攻擊,守衛橋頭的第29軍37師219團的一位排長沈忠明躍出塹壕和日本兵拚死搏殺,壯烈犧牲。
根據史料研究,沈忠明排長是已知的‘七七事變’中犧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
宛平城城牆上的彈坑遺跡。新華社記者張晨霖 攝
還是在七七事變當天,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在山西五台山地區考察,他們在那兒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大殿。但是,這個重大發現的喜悅瞬間就被日軍的鐵蹄踏碎了,七七事變之後,林徽因和梁思成離開了北平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南遷,當時在重慶讀書的年僅5歲的梁從誡曾問母親林徽因,萬一侵略者真的打到了四川,我們該怎麽辦?林徽因答道:“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還是七七事變當天,加拿大蒙特利爾皇家醫院的外科醫生白求恩大夫聽說盧溝橋事變後,氣憤地說:“章魚一樣的壟斷資本主義已四處伸出觸手,日本侵略中國就是個例子”。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援華醫療隊啟程,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1938年到1939年的一年內,白求恩率領的18人醫療隊為八路軍傷員動各種手術,白求恩發明了大量“土器械”和“土裝置”,包括用馬馱著的“流動手術台”——裏麵裝著可以做100次手術、換500次藥、配製500個處方所用的醫療器械和藥品。八路軍管這些東西叫做“盧溝橋藥馱子”和“白求恩換藥籃”……
白求恩到犧牲都不知道黃浩這個人,黃浩可能也不知道白求恩,但命運把他們的使命緊緊連接了起來。1939年,白求恩大夫急需搞到一些藥品,並開出藥單,任務交到了中共地下工作者黃浩這裏。在淪陷的北平,日本鬼子嚴禁藥品外流,如被發現,必死無疑。但黃浩通過種種社會聯係順利完成了任務,特別是一位法國“傳教士”貝熙業先生,他是享有免檢特權的外國人,地工作者們將藥品集中到他位於海澱的貝家花園,然後他和司機騎著自行車走四十多公裏把物資交到前線,這條路線被稱作“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那時,這位法國人已經65歲了。
貝熙業和其妻吳似丹
22歲的王大珩在七七事變那天正在北平的一個實驗室裏做有關中子的實驗。突然的變故令王大珩不得不開始向南方逃難,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親曆中國在戰爭中的離亂,也為中國武器的落後痛心不已,後來,他前往英國留學研究光學玻璃,回國後,創建長春光機所並領導研製出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和激光器。主持研製了大型靶場觀測設備、原子彈爆炸高速攝影儀等國防光學儀器,為“兩彈一星”項目提供關鍵技術支撐。1986年聯合提出“863計劃”;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及激光核聚變裝備建設。2002年3月,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大珩星,以紀念這位中國光學之父。
1936年夏,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生合影[前排左起:王大珩、戴中扆(黃葳)、許孝慰、何澤慧、鬱鍾正(於光遠);後排左起:錢三強、楊鎮邦、陳亞倫、楊龍生、謝毓章]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們尋找了幾個人在那一年,那一天的遭遇和抉擇,之後的八年,和所有中國人一樣,他們還要不斷地在國家的至暗時刻做出更多的生死抉擇,而正是這些光明的、勇敢的、不屈的、堅韌的抉擇匯聚成了抗日救國的滾滾洪流,最終迫使窮凶極惡的侵略者滾出了中國。
今天,是七七事變八十八周年紀念日,這裏,是盧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