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56)
三,毛澤東堅決、主動出兵朝鮮的目的
毛澤東說“抗美援朝”是不忍鄰國北朝鮮亡國,是出於國際主義義務,那隻是台麵上騙騙人的鬼話。事實上,毛澤東堅決主張出兵朝鮮是另有他的打算的。在中共決策過程中,毛澤東曾多次強調:“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所以毛澤東堅決參戰是奔著那些“利益”去的。那麽這些極大的“利益”究竟是什麽呢?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第一,參戰可以提高毛澤東和中共的國際聲望。
最初,金日成幾次要求斯大林同意他發動“統一祖國”的戰爭,而斯大林都不允許。對這件事世界各國共產黨恐怕都有所耳聞,看出斯大林有點怕美國,也怕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怕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的利益受到損害。但當時蘇聯畢竟是國際共產陣營的首領,以斯大林在國際共產社會的地位,毛澤東即使在某個問題上與斯大林意見有分歧也應是私下協調,而不應公開唱反調。可毛澤東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口頭上支持,還有實際行動,把三個全副武裝的師送給了金日成。毛澤東這樣做,顯然絲毫沒有顧及斯大林的感受、顏麵。毛不是一個莽漢,而是一個工於心計的人,因此我很懷疑毛此舉就是要挑戰斯大林的權威,就是要給共產陣營所有兄弟黨造成一個印象:斯大林對自己的兄弟黨不夠關心、不夠仗義,而他毛澤東則仗義;斯大林怕美國,我毛澤東不怕。所以這是一種十分明顯的、打擊他人抬高自己聲望的做法。後來戰爭打起來了,開始一帆風順,但美軍來了個“仁川登陸”,北韓軍隊一敗塗地,聯合國軍打到鴨綠江邊,金日成政權亡在旦夕。在這關鍵時刻,斯大林不願自己出兵援助,要金日成去同毛澤東商量,甚至要金日成去中國東北組織流亡政府,又是毛澤東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下下令誌願軍越過鴨綠江,向金日成伸出了援手。兩相比較,斯大林無疑又大大地丟了一次臉。中蘇在朝鮮戰爭問題上較量的實質是對朝鮮控製權的鬥爭。從當時鬥爭的結果看,斯大林是兩次敗北,兩次遭到了毛澤東的羞辱。
毛澤東緊緊抓住朝鮮戰爭這個機會,堅決介入朝鮮事務,他的目的是多重的。第一當然是為了幫助金日成。第二是趁機介入朝鮮事務,為了中共日後控製朝鮮創造有利條件。第三就是為了挑戰斯大林的權威。就他和斯大林的關係、或中蘇關係論,毛澤東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就是通過這場戰爭除了要奠定自己在共產世界“老二”的地位,更是為爭取“老大”地位打基礎。因為朝鮮戰爭這一仗,打勝了他的聲望將更高;打敗了也不怕,無非是死一些人,反正他的“仗義”、“硬漢”的名聲已打出去了。而且可以預計,斯大林在世之日,他的世界共產主義陣營“老大”地位雖無法動搖,但其有生之年都將活在毛澤東的陰影下;斯大林死了(是年斯大林已七十二歲,毛澤東五十八歲),共產陣營中將無人能與他爭鋒。
當然,與美國打仗毛澤東心中還是不完全有底的。因此他力主參戰確實是要冒點風險的。但是他認為有辦法可以降低這種風險。這個辦法就是拖蘇聯下水一起打。這樣不僅勝算大,就是有風險,包括打第三次世界大戰,“天塌下來由長子頂著”,到時侯負主要責任的也是斯大林。而拖蘇聯下水的辦法,就是一定要蘇聯出動空軍掩護誌願軍地麵部隊。由於這是戰場現實的需要,毛澤東估計斯大林難以拒絕。斯大林當然清楚毛澤東的計謀,可是因為以前他答應過出動空軍,現在無法改口,於是就推說目前空軍還沒有準備好,至少要二個月後才能出動。我猜可能在斯大林想來,誌願軍沒有蘇聯空軍掩護,傷亡太大,大概率也不會出動。而誌願軍不出動,不會超過二個月北朝鮮就會被聯合國軍占領,到時戰爭也結束了。朝鮮戰爭失敗,雖然我斯大林臉上無光,但你毛澤東也做不成英雄。出乎斯大林意料的是毛澤東竟然不在乎誌願軍的傷亡,竟然會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下仍決定出兵。而毛的盤算是隻要我誌願軍出動了,你空軍遲早也要出動。否則你無法向世界輿論交代,向共產國際交代。而隻要你空軍出動了,你蘇聯也就參戰了。這個心思從他當時給周恩來的電報中就可看出。不能不說毛澤東的計謀是成功的,後來蘇聯空軍確實參戰了。所以,能將自己的某種劣勢轉化為某種優勢,這確是毛澤東智慧的一種運用。但毛澤東的這個計謀隻成功了一小半,因為斯大林沒有完全上當。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斯大林嚴令參戰的蘇聯空軍絕對不能暴露蘇聯人的身份,而要以朝鮮人或其他國家人的身份參戰;規定作戰時飛機不能接近兩軍交戰線和飛過三八線,飛行員空中通話不能使用俄語。就這樣,蘇聯名義上始終沒有正式參戰。後來停戰談判,是中朝對美韓,蘇聯沒有參與,也是這個原因。總的來說,毛、斯鬥法的結果應該說是毛澤東略占上風;但中國人財兩失,誌願軍死了幾十萬,向蘇聯要來的武器裝備都要出錢去買,這筆錢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才還清。用中國的俗語來說,是贏了麵子,丟了裏子。
第二,毛澤東以朝鮮戰爭為由,向蘇聯索要大批先進武器裝備,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水平躍上一個台階,迅速成為軍事強國。
在迷信“槍杆子裏出政權”的毛澤東的觀念中,軍隊強,就是國家強;國家強,中共的國際地位就高,他個人的國際地位也會隨之水漲船高。有了強大的軍隊,特別是有了強大的海軍空軍,就不用怕美帝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可以隨時去攻打台灣。一九四九年一月八日,毛澤東在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決議的《目前形勢和一九四九年的任務》中就提出:“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〇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能夠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在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及俘獲艦艇的基礎上成立。七月十日,毛澤東提議建立人民空軍。二十六日中央軍委就做出決定,在解放軍第14兵團機關和原軍委航空局的基礎上成立空軍領導機構。同年九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說:“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十一月十一日,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一九五〇年四月十四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正式成立。至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大軍種就都已齊備,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軍事體係。可見毛澤東對強軍的重視和迫切。
但是,當時中共新成立的海、空軍力量是十分弱小的。空軍飛機包括教練機在內,總共隻有一百五十多架。全部海軍,隻有來自國民黨軍隊的二十六艘起義艦艇,其他還有大小一百三十四艘船艦都是以老舊商船改裝的,總噸位僅四萬多噸。陸軍使用的武器也比較老舊,主要是“三八式”步槍,甚至還有“漢陽造”,坦克、大炮等重武器非常缺乏。至於自己製造飛機、大炮等先進武器,對於工業和科技十分落後的中國來說還是短期內難以克服的困難。所以,在當時條件下,中共欲迅速提高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從外國進口是唯一的途徑。然而向外國買一是要有錢,二是要有國家肯賣。由於中共對外實行“一邊倒”的政策,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為敵,所以能夠向中共提供先進武器裝備的國家主要就是蘇聯和東歐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當時蘇聯的武器水平雖比不上美國,但比日本強。因此能從蘇聯進口武器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九四九年六月中共建政前夕,劉少奇率中共代表團秘密訪蘇,除了為毛澤東訪蘇做準備,其中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求向蘇聯購買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以及要求蘇聯幫助中共訓練空軍人員為解放台灣做準備。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澤東親自訪蘇。他在與斯大林第一次會談時就提出要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和一個全麵的軍事工業係統的要求。斯大林在劉少奇訪蘇時同意提供三億美元貸款給中共,毛澤東這次訪蘇就與蘇聯敲定了三億美元貸款的用途,全部用於軍事項目,其中一半用於購買海軍裝備。此外,斯大林同意幫助中國建設五十個大型工業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是恢複和改造中國原有的鋼鐵、煤礦、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均與軍事有密切關係。
三億美元的貸款數量不算很大,但對剛遭受二次大戰嚴重破壞的蘇聯言,也算是勉為其難,禮輕情意重了。尤其援建五十項大型工業項目,幫助中共建設軍工基礎設施,是從根本上提高中共軍力的措施,中共當然是極為歡迎的。但是,等工廠建成再生產出合格的先進武器要有一個過程,起碼要數年甚至十年以後。這對於渴望迅速提高解放軍武器裝備水平的中共來說,就有點“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覺。此時恰逢朝鮮戰爭爆發,這就給了中共可趁之機。
為什麽說這是中共可趁之機呢?因為對於中共而言,當時自己沒有錢,蘇聯提供的貸款也十分有限,要求蘇聯大規模提供先進軍事武器裝備是不可能的。第二是即使有錢買,蘇聯肯不肯賣也是個問題。中國是蘇聯的緊鄰,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太過強大的鄰居無疑對自己是個威脅。雖然現在中蘇都是共產國家了,但曆史上兩國存在著很多領土糾紛。斯大林不能不防中共一手。毛澤東當然也清楚這一點。因此沒有戰爭毛澤東就難以向蘇聯要求供應大量武器。但現在朝鮮戰爭打起來了,機會就來了。你斯大林答應金日成挑起戰爭,結果大敗虧輸,你蘇聯又不肯出兵救援,那我中國出兵代你去打,就問你買些武器,這你總不能拒絕吧!這樣,隻要戰爭不停,你蘇聯就得不斷給我提供武器裝備。而誌願軍到了朝鮮以後,這個仗打到什麽時候才停,那基本上要聽我的了。
我以為,這是毛澤東在武器購買問題上打的算盤。至於斯大林,從蘇聯故意讓聯合國通過美國提案組成聯合軍支援南韓這一點看,不排除他也有讓美軍去教訓一下毛澤東,以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想法。另外,你中共要武器裝備,我可以給你,但你要付錢,不是白送的,讓蘇聯乘機賺一筆軍火錢,也不壞。隻是無論如何,隻要戰爭打起來,如何發展就由不得你斯大林了。所以毛澤東對打這一仗是有恃無恐的。於此,我們也可看到毛澤東謀略的厲害。隻可惜毛澤東謀略再厲害,由於中美實力相差太懸殊,終究也是無用。
因為朝鮮戰爭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此一九五〇年十月一日當毛澤東接到斯大林打來轉述金日成要求中共出兵的電報後,毛澤東在二日就擬定了回電,並在那份回電中開列了需要武器的清單。(見王亞誌著《一九五〇年代中蘇軍事關係見證》,複旦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七月出版。)由於當時中共政治局對出兵意見還沒有統一,故這份電報沒有發出。十月八日中共出兵既定,毛澤東就即刻派周恩來、林彪去蘇聯見斯大林,洽談蘇聯空軍援助和提供武器裝備的問題。然而周恩來這次訪蘇因為雙方在蘇聯出動空軍問題上商談不順利,武器清單事也就沒有落實,斯大林僅口頭上答應向中共提供飛機、坦克、大炮等武器。到了十一月七日,誌願軍第一次戰役結束。初戰獲勝,毛澤東就更有理由了。他向斯大林發了一封電報,提出了要“在一九五一年一月和二月這一時期給三十六個師供應步兵武器裝備的問題”,對此斯大林在九日回電表示同意。 一九五一年二月,周恩來與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紮哈洛夫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協議,落實中共購貨清單,並由蘇聯向中共提供十二點三五億盧布的軍事貸款,用以支付這批武器裝備的貨價。當時中共因為“抗美援朝”既出兵,又出錢,怕引起人民反對,就對蘇聯貸款賣武器一事秘而不宣,放出空氣說,是中國出兵,蘇聯出武器。
這十二點三五億盧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大約相等於三億美元。(一九五〇年蘇聯進行戰後第二次貨幣改革,規定盧布的含金量為0.222168克,將美元的匯率定為四盧布兌換一美元。)貸款年利率為百分之一。後來隔了多年中蘇反目,中共說蘇聯向中國“逼債”,但猶向國內人民解釋說這貸款利率在國際市場上算是十分低的,蘇聯貸給東歐國家的貸款年利也要百分之二。又說該協議還有一項規定,即以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九日中共出兵朝鮮為界,之前中共向蘇聯訂購的軍事裝備要付全款,之後的訂貨隻要付半價,鐵路器材七五折。言下之意是因為出動了誌願軍,中共才占了這麽個大便宜,為毛澤東“抗美援朝”決策塗脂抹粉。
可是,中國的老百姓卻不是這麽想的。按理:抗美援朝救北朝鮮是社會主義陣營共同的事,中國已經出了人,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鮮血的代價,這武器由蘇聯出也是天公地道的,怎麽還要中國付錢買呢?很多人想不通,更不明白是什麽原因令中國的領導人這樣“傻”,這樣好說話,連武器錢也肯包下來?對這事我也是到後來才明白的:不是中國領導人好說話,而是因為在蘇聯人看來,這仗本來就是你毛澤東攛掇金日成打的,當聯合國軍打到鴨綠江邊,斯大林已經表態放棄北朝鮮,讓金日成到中國東北組織流亡政府,你毛澤東還是硬要派誌願軍出國去打。既然你毛澤東這麽好戰,這麽主動,這武器的錢當然也要你們出啦!還有,中共向蘇聯購買的武器用於朝鮮戰爭的隻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被用來改善解放軍的裝備。蘇聯對此是心知肚明的。祗是中共打著抗美援朝旗號索購武器,蘇聯不好拒絕;而且二戰結束後蘇聯剛巧有一批多餘的武器要淘汰,此時正好賣給中共。反正這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事。若要蘇聯白送武器給中共,蘇聯當然不肯當這個冤大頭。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三日毛澤東給身在莫斯科的周恩來電報,告訴周恩來中共決定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情況下也會出兵,同時詢問周恩來斯大林答應給我們的飛機、大炮、坦克等項裝備,“不知它是用租借辦法,還是要用錢買,隻要能用租借辦法,保持二十萬萬美元預算用於經濟、文化等項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則我軍可以放心進入朝鮮進行長期戰爭,並能保持國內大多數人的團結”。這說明中共一早就知道向蘇聯要的武器裝備都是要出錢買的,不是免費供給的。
第一批三十六個師的武器中共拿到以後是全部用於朝鮮戰場的。這些武器比解放軍原來使用的武器要先進得多,但還不是蘇聯最新式的,大多是二戰中用過的舊貨。最新式的武器蘇聯不肯賣。其中有一部分是二戰時期美國無償支援蘇聯的,蘇聯不付錢得來,轉手給中共卻要向中共收錢,實在有點說不過去。還有,蘇聯最初賣給中共的米格——9型飛機性能不太好,中共對此很不滿意。斯大林知道後決定無償送給中共三百七十二架先進的米格——15型飛機,以表歉意。米格十五飛機是蘇聯在一九四七年底才試飛成功,一九四八年六月首批生產的,在當時算是蘇聯最新式的戰鬥機了。這些飛機在一九五一年八月底前全部運到中國。中共用這些飛機裝備了六個空軍師,對中共的空軍發展壯大起了極大的作用。
當然,僅僅得到這些裝備中共是不滿足的。一九五一年三月一日,毛澤東又向斯大林發出一份電報,要求再向蘇聯購買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毛澤東選在此時提出這個要求是有道理的,其時誌願軍第四次戰役第二階段戰鬥正在進行中,誌願軍在連續三次戰役取得勝利以後,這一次遭到了慘敗。美軍除了改變了戰術,先進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巨大的優勢。電報說:“在美國堅持繼續作戰,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並準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 這份電報是周恩來為毛澤東起草的,毛澤東親自作了修改。逄先知、金衝及編撰的《毛澤東傳》特為指出這一段話是毛澤東加上去的。毛澤東加的這段話要表達什麽意思呢?我認為第一,它表達了中共準備長期作戰的決心。第二,向斯大林要軍事裝備。因為在“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並準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如果我們誌願軍沒有大量的補充,其中包括軍火彈藥的補充,能跟美軍耗下去嗎?所以這是在婉轉地提醒斯大林,你以前給的那些武器裝備是遠遠不夠的,若你想中朝不輸掉這場戰爭,你還得繼續給。為此,毛澤東在五月二十五日派高崗和解放軍總參謀長徐向前率團去莫斯科,具體商談再購買六十個師武器裝備的事宜。
這次談判比較艱難,主要原因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不是一個小數,它給蘇聯的武器生產係統增加了極大的壓力。據“人民網”上一篇《蘇聯對華武器援助成了一筆沉重的負債》(劉郴山編撰)文章披露:最初,蘇聯總參謀部認為這六十個師的裝備,一九五一年內提供十六個師裝備,其餘四十四個師裝備在一九五二年至五三年內完成。可是毛澤東不滿意。他在六月二十一日致電斯大林說:“我軍在朝鮮參戰八個月的經曆清楚地表明了我軍與敵軍在裝備上的較大差距,迫切需要改善我軍裝備。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派高崗同誌去請您供應六十個師裝備的原因。對此您是答應過的。這是我們在朝鮮參戰部隊今年起碼的要求。”而蘇聯總參謀部的意見“與朝鮮戰場的需要和時間是抵觸的。”毛又說:“為滿足朝鮮戰場的迫切需要,請您研究一下高崗同誌轉給徐向前同誌的申請。以及從七月到今年底按每月六分之一的比例提供全部輕武器、大炮、坦克、飛機、汽車、汽車備件及燃油料、藥品和其他軍用物資的可能性,以便使赴朝參戰各部隊根據現實的編製得到補充。這對軍事行動的展開是有利的。”在這份電報中,毛澤東以朝鮮戰爭需要來勒索蘇聯提供武器的意圖十分明顯。
對此,斯大林的答複也十分幹脆:“關於裝備六十個師,我應當直言不諱地對您說,要在一年內完成這些訂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般地說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廠家和軍事專家認為,在今年內提供十個師的武器裝備就是完全不可思議的。隻有在一九五一、一九五二、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上半年內,也就是三年內有可能完成六十個師的訂貨,但還是有很大困難。這就是我們的廠家和軍事專家的最後意見。我曾經千方百計想縮短這個期限,哪怕縮短半年也好,但遺憾的是,經過檢查,結果沒有可能。”
毛澤東這次明目張膽勒索的結果,是原來蘇聯總參謀部答應的一九五一年內交貨十六個師裝備的承諾也被斯大林推翻了,除了之前已交貨的四個師裝備,直到一九五二年四月以前蘇聯沒有再交一個師的武器裝備。雙方談判從一九五一年六月上旬一直談到第二年四月才最後確定:在一九五二年內再交貨十六個師裝備,其餘四十個師裝備到一九五四年底才全部交清。
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蘇聯花了三年半時間才完成,是否蘇聯的武器生產能力就這些?據網上有關資料,蘇聯在“衛國戰爭”時期共生產了十一萬零二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五十二萬六千二百門火炮和迫擊炮,一千一百十六萬支步槍和卡賓槍,五百五十三萬支衝鋒槍,九十六萬五千四百挺機槍,十三萬八千五百架飛機。按這個生產力,生產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的確不用三年半時間。但是,當時蘇聯為挽救國家被滅亡是拚了全國的人力、物力才生產出這些東西的。現在蘇聯戰後自己也要恢複經濟秩序,要休養生息,不可能再拚全力為中共生產這些東西了。所以,毛澤東要求在不到三年半時間內供應這麽多武器裝備,確實是有點強人所難。除此之外恐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斯大林對中共借戰爭為名購買武器而實際用以提升解放軍裝備的企圖抱有疑慮,因此或許也有故意拖延時間之疑。據一篇二〇一二年七月二日發表在《*****》上題為《韓戰停戰真相:中共六大條件全被美軍否決》的文章說: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日斯大林與周恩來有過一次會談。會談中斯大林曾向周恩來強調,這六十個師的裝備應全部用於朝鮮戰場,不希望中共借戰爭之名將購自蘇聯的武器裝備解放軍,並詢問周恩來之前收到的武器都用在了哪兒?周恩來回答:已收到十個師的裝備,其中有三個師裝備轉送給了朝鮮,其餘七個師裝備用於赴朝的中國軍隊。斯大林繼續追問:“這樣理解對不對,即全部裝備將用在朝鮮前線。”周恩來隻得確認“如果戰爭再打下去,就是這樣。” 不過,朝鮮戰爭並沒有一直打下去,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就徹底停下來了。所以這六十個師武器裝備的大部分,最後仍被中共用來裝備了解放軍。除了這六十個師的武器裝備,中共承認斯大林在聽說中共送了三個師的武器裝備給朝鮮後,又無償送了中共二十個師的武器裝備。
以上這兩件事反映了:中蘇之間的所謂“戰鬥友誼”並不是無保留的。斯大林對中共竭力想以朝鮮戰爭為名從蘇聯獲取先進武器以提升解放軍裝備水平的企圖是有所警惕的。作為相鄰的兩個社會主義大國,斯大林一方麵樂見中共成長為自己的有力助手,在國際上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鬥,在朝鮮戰場上代替自己去衝鋒陷陣;另一方麵也不無擔憂這個野心勃勃的鄰居太過強大了,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需要指出的是:這六十個師的裝備是按蘇聯的軍隊編製配備的,每個師(14963人)有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一個高炮營和一個獨立五七反坦克炮兵營。炮兵團有122毫米榴彈炮營、76.2毫米野炮營、120毫米迫擊炮營各一個,每個營有各式大炮十二門。坦克自行火炮團裝備Т34坦克二十四輛、76毫米自行火炮十六輛。獨立高炮營裝備37毫米高射炮十二門。獨立反坦克炮營裝備57毫米反坦克炮十二門。全師步兵武器一萬三千九百三十八件,炮三百零三門,汽車二百六十一輛,特種車八十四輛,馬車五百十七輛,馬一千一百三十六匹。這樣的裝備水平與解放軍原來的裝備比較,盡管有些武器的先進度還不盡如人意,但確實在總體質量上得到了一次大的提升。
除了上述總數一百一十三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36+60-3+20),中共還根據中蘇協議,由蘇聯提供武器裝備了十四個榴彈炮師、二個反坦克師、二個火箭炮師、五個野戰高射炮師,以及三個城防高射炮師、三十三個高射炮團、四個探照燈團、一個雷達團、八個獨立雷達營。國內還建立了七所炮兵學校,一個炮兵幹部培訓基地,三所炮兵軍械學校。工兵方麵,中共用蘇聯提供的器材裝備了二十八個工兵團,其中有十三個工兵團去過朝鮮。此外解放軍部隊的通訊器材和防化器材也都購於蘇聯。毛澤東在一九五二年八月四日全國政協會議上這樣說:“我們過去打了二十幾年仗,從來沒有空軍,隻有人家炸我們。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總之,毛澤東通過參與朝鮮戰爭,成功地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