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和佛教】(二)佛教的產生

本帖於 2025-02-18 14:26:5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峻聲 編輯

(二)佛教的產生

大約在公元前800年,鐵器傳入印度。此時印度次大陸上雅利安人和土著人的邦國林立,彼此間爭戰不止。鐵製兵器極大地增加了戰爭的破壞性,對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損害,相應地,傷痕累累的印度社會對心靈得到撫慰的渴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程度,因而極大的推動了宗教的發展。

公元前563年,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出生於尼泊爾山區的一個叫做釋迦的貴族家庭。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者,屬於雅利安種族的武士種姓階層。但近來也有學者認為釋迦家族屬於蒙古種族的釋迦部落。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麽作為非雅利安人的蒙古人種,佛陀的家庭能成為刹帝利種姓,說明種姓製度已經突破了最初的限製,非雅利安人邦國的統治者也能得到高種姓的地位。另外有人認為佛陀是雅利安混血小部分達羅毗荼族出身,祖上吠舍通過軍功擢升高種姓。分子生物學發現,種姓製度產生前就存在廣泛的混血,為了抑製混血高種姓強化了種姓區分。

年輕的釋迦牟尼親眼目睹了他所屬的小小的迦毗羅衛國遭受一個臨近大君主國的劫掠,他的釋迦族同胞遭到大規模屠殺。為了擺脫心中的苦惱,他放棄繼承王位,舍棄優越的生活,作為苦行者四處飄泊,冥思苦想濟世良方,據說達到了澈悟的境界,就此創立了佛教教義,被後世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

釋迦牟尼試圖對印度教進行改革,以減輕低種姓非雅利安人的痛苦。他把痛苦歸咎於貪婪。基於印度教的因果報應和再生教義,釋迦牟尼重新詮釋了六道輪回:每一個道對應於某幾種罪孽。人由於迷茫和欲望,犯下罪孽和過錯,轉世投生於相對應的道,即六道中的一個。經曆生死,受苦受難。人生就是受苦受難,這構成了佛教的最基本教義。在一個道裏經曆一次生死並未結束苦難,還要轉到下一個道,也就是下一生,繼續受苦受難。這一生是下一生的因,也是前一生的果。人就在六道之間生生死死,循環往複。這就是佛教的六道輪回之說。如果僅限於此,佛教與印度教也就沒有多少區別了。釋迦牟尼最終給世人提供了一個解脫之道——涅槃。涅槃就是脫離了生死、脫離了輪回,不再受苦受難。涅槃是佛教的終極理想歸宿。但是,人必須通過修行擺脫迷茫,去除欲望,才能進入涅槃。釋迦牟尼就此給出了一整套教義,也即道德行為哲學,勸誡世人停止殺戮,行善積德,清心寡欲,忍受苦難,作為自己進入下一生以及最終進入涅槃的門票。

印度教宣稱婆羅門統治整個宇宙的精神。佛教則拒絕優待婆羅門等高種姓階層,對信徒一視同仁,提倡眾生平等,不加種姓區別,以此作為對種姓製度的反抗。印度教是征服者或者統治者的宗教,佛教則可以看作是被征服者或者被統治者的宗教。然而,在雅利安武力征服下的印度,釋迦牟尼沒有實際力量能夠改變種姓等級製度帶給社會的不公和壓迫,所以他隻能把解除痛苦的希望引向現實世界之上的精神領域,從而為受種姓製度壓迫而絕望的民眾留一線脫離苦難的希望,為飽受創傷的心靈提供慰籍,也由此注定佛教創立時的本質是避世主義的。

由於土著沒有自己的文字,最初的佛教教義是用梵文寫就的。釋迦牟尼的教義未能掙脫梵語以及吠陀所設置的語境——轉世輪回。六道之間的等級差異幾乎是現實世界裏的種姓等級差異在精神世界裏的折射。這意味著佛教不但在現實世界層麵擺脫不了印度教的種姓製度,在涉及人的最終歸宿的宗教精神層麵也未能擺脫印度教的等級劃分。這不僅未能削弱種姓製度,反而進一步增強了印度教的權威。與印度教永不休止的輪回轉世不同,釋迦牟尼的確給出了脫離苦難的希望——涅槃。但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其實是寂滅,是生命進入沒有感覺的狀態,所以感覺不到苦難,但是也感覺不到幸福和快樂。佛陀其實是一個憤憤不平的絕望者,從現實中的無力反抗走向精神上否定一切快樂和幸福的存在。

佛教的出現是印度社會的底層民眾,也包括一部分雅利安的低種姓民眾——對印度教和雅利安高種姓統治者的精神反抗,體現了非雅利安人以及一部分失去高種姓身份的雅利安人對失去原來身份、變身低種姓階層的集體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中包含著被武力征服的挫敗感以及伴隨而來的絕望感。佛教應運而生並吸引了低種姓階層的信眾,因此也是全民——主要是土著種族——信仰的宗教。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