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4日 08:06
來源:新京報
孫宅巍,今年72歲,他30年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中,致力於編寫遇難者辭條,包括姓名,在何時何地因何原因遇難,至今已有1500餘條。
“史料研究要求嚴謹細致”,在研究中,孫宅巍曾發現過史料的錯誤。
孫宅巍舉例說,發生在下關電廠的屠殺,根據當年國民政府的記錄,曾有“許江生等45名工人被屠殺”。
他親自走訪了下關電廠,發現在當地的遇難者紀念碑上竟沒有此人的名字。
通過對比早先一塊紀念碑的照片和文字記載,以孫宅巍確認,雖然45人的遇難者數字是真實的,但“許江生”並不存在,而是當時調查者對遇難者“徐京生”的誤讀。
他為一個遇難者糾正了名字。
經過75年後,目前幸存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今年見過,來年就去世的情況很常見”
講述龐家邊慘案的劉素珍,已經辭世
有研究者對新京報記者稱,1990年代還有2000多名幸存者在世,至今隻餘約200名。
南師大張連紅表示缺乏類似數據統計,“幸存者確實越來越少,口述史的研究也越來越難做。”
“通過幸存者尋找遇難者名單這項工作,現在已經走到了曆史規律的尾聲”,費仲興說。
南大張生讚同這一觀點稱,經過75年後,目前幸存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今年見過,來年就去世的情況很常見”。
強化投入是否能夠找到更多遇難者名單?去年12月25日,紀念館研究員劉燕軍表示,“努力也不一定能成正效應,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我們沒有放棄”,張生說。
2012年,還有一千多人的遇難者名單在核實中,“哭牆”的空白在為他們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