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日本的三國熱已經有三百年了,日本人為什麽如此迷戀三國?
要說到我國的文化輸出,《三國演義》可能是最成功的,尤其是在東亞文化圈中更是如此。94版《三國演義》剛剛殺青,日本就開出了125萬美元的高價買走了兩次的播放權,這個價格在當年算是天文數字。兩次放完後日本觀眾覺得不過癮,還想再看,最後逼得明仁天皇都出來說情,日本人的《三國》情節可見一斑。
有人以為日本人這樣狂熱地崇拜《三國》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其實不然。日本人對三國的迷戀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了,從清康熙年間就開始了。《三國演義》原名《三國誌通俗演義》,具體成書時間已經不可考了,但其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所以一般也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時間也是元末明初。
第一個接觸到《三國演義》的日本人是儒學大師林羅山。他在明萬曆年間首次看到了《三國》,並把它帶回了日本。但普通的日本人看不懂,隻有精通中文的大儒才看得懂,如天海法師等人。
一晃近百年過去了,到了康熙31年(東山天皇元祿5年),第一本全譯本《三國》在日本出現了,它的作者是來自京都的漢學家湖南文山。湖南文山將它命名為《通俗三國誌》,三國的故事開始在普通日本人迅速風靡起來。
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通俗三國誌》對原本進行了大量刪減,從原來的120回減到隻剩50回。這樣一來,就失去了曆史的縱深感。我們看到第120回的最後一句 “鼎足三分已成夢,一統乾坤歸晉朝”時,往往會產生一種世事滄桑、人生如夢的感慨。
【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的作品《長阪坡》】
可看完《通俗三國誌》的最後一句 “萬民無為の化に服し、四海初て太平を、楽ことこそ目出度けれ”(萬民服無為之化,四海始樂太平,真是可喜可賀),就體會不到這種曆史的厚重感,隻有一種莫名的喜悅。這可能是兩國國民性格不同造成的。
又過了二百年,日本的江戶時代結束,進入了明治維新時期。這一時期又有多位漢學家對《三國演義》進行翻譯和再創作,如幸田露伴、久保天隨等人。但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吉川英治的《三國誌》,它奠定了今天日本三國熱的基調和特點。
吉川英治的《三國誌》恢複到120回,但故事內容卻到諸葛亮去世就戛然而止。並以 “古往今來全一色,安有能脫出此輪回外於此春秋者乎”總結全文,更增添了諸葛亮去世的悲壯之情,也迎合了日本文學特有的“悲劇美學”的情愫。
但是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吉川英治是個科學偏執狂。對於《三國演義》中沒有科學依據的怪力亂神,他全部刪除了。實在對情節有重要影響的、無法刪除的內容,他也試圖用現代科學知識進行解釋。
如用豬羊狗血來鎮壓妖法、張寶讓紙人草馬在空中亂飛等情節就無法刪除。吉川英治便從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氣象學的角度出發,試圖解釋這些現象的合理性,讓人看了很出戲。
但不管怎麽說,吉川英治的《三國誌》仍是當今日本最流行的三國版本。
日本人之所以這樣迷戀《三國演義》,是因為三國傳入日本後,書中所表現出的“尊劉貶曹”思想正好契合了江戶時代的“南朝正統論”思想。劉備和諸葛亮的組合,正好也與水戶派“後醍醐天皇—楠木正成”的理想君臣組合重疊,讓江戶時代的漢學家和儒學大師們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並推而廣之。
如今,三國熱在日本已經持續了三百餘年了,並且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圍繞著三國題材開發出來的遊戲、影視作品、周邊產品,甚至企業經營之道對日本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