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的原名及改名經過
人各有名,無論是中外、老幼,普通人還是名人,名字不僅僅是簡單地標誌一個人的“符號”,它還寓含著抱負和誌向,新中國1955年授銜產生的十位元帥,除聶榮臻外都有過改名經曆。
朱德原叫“狗娃子”。朱德誕生時,母親為圖個好撫養,給他取乳名叫“狗兒”。偶爾,朱家也按川北習俗,稱呼他為“狗娃子”。到了4歲,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給他改名“朱玉階”,希望他往後用功讀書,要像玉石那樣潔白做人,立誌沿著玉石砌成的階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隻收雲南省人。朱玉階來到報名處,查閱了登記簿,發現蒙自縣還沒人報考,他求學心切,於是假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改名為“朱德”。
彭德懷原名被批野心大。 彭德懷,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華。得華兄弟三人,他是長子,二弟叫彭金華,三弟叫彭榮華。彭得華應好友黃公略之邀到長沙投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考取後他回家告訴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懷了。
晚上,他對妻子說:“你知道我為什麽要改名叫彭德懷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不想升官發財,置田買地,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多為人民辦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為彭德懷。以後你就叫我‘德懷’好了。”至此,彭得華改名為彭德懷。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育蓉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報考黃埔軍校。到廣州後,林育蓉沒有先去報考,而是走向了楊家祠堂中共廣東區委機關,想先和黨組織取得聯係。路上他一直想著改名字的事情。
其實,林育蓉剛進入武漢共進中學就已考慮改名,他為自己起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彪”字。但其父親認為“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敗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當林育蓉大步跨進楊家祠堂大門之後,最終,在門房遞上的會客單上,還是寫下了“林彪”這個名字。
劉伯承:昭昭之明。 劉伯承誕生這一年的秋末冬初,劉伯承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7天內先後離開人世,劉伯承正是在舉家服喪的淚水中呱呱墜地的。家裏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喪戴孝。
不管劉伯承怎樣生不逢時,卻是他父親劉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個兒子。劉文炳是個受過十年寒窗苦,又棄文務農的失意秀才,滿腹學問,但做不了官,成為浦裏河畔有名的“泥腳文人”。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習俗中,這終究算是一種安慰。
賀龍原名“長長”。 賀龍,小名叫“長長”。賀龍5歲入學時又取名“平軒”。11歲時,因家境貧窮,父母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18歲時,賀龍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後,又取名雲卿。這個名字來源於《尚書大傳》中的《卿雲歌》。
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後來,他的父輩們認為“文常”、“雲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他們所寄托的期望,議論重新起個響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賀士奎是個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
陳毅:士不可不弘毅。 陳毅5歲那年開蒙入學,父親陳昌禮給他取學名叫世俊,號仲弘,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才智出眾的俊傑人物。陳毅從小勤奮好學,記憶力強,書讀幾遍就能背誦。他受父親影響,喜愛詩詞與下棋。
陳毅15歲考入成都甲種工業職業學校,18歲赴法勤工儉學。一天,他讀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這句話,感觸很深。他想,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同惡勢力鬥,任重而道遠,光有弘(剛強)不夠,還須有毅(毅力),堅持始終,於是他改名陳毅
“桓桓於征”羅榮桓。 羅榮桓的父親羅國理按照族譜的行輩,給他取名慎鎮,字雅懷,號宗人,大家都稱他“羅宗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龍旗變成了五色旗。1914年,羅榮桓家斜對過的一個祠堂裏,辦了一所小學,叫羅氏嶽英小學。
羅炳文略作沉吟,順手取一張紙,寫了“榮桓”二字,並解釋說:“《詩》雲:‘桓桓於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紀雖小,但長得十分魁梧,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將來講習武事,建功軍旅也未可知。”羅宗人此後就改名為羅榮桓。
徐向前,兩個哥哥的名字是“銀倉”、“銀福”,祖母便給他取了個乳名為“銀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錦,發財享福,並且把銀錢多多積存起來,澤被子孫。 徐向前的父親是村上學問最大的秀才。
大革命失敗後,革命隊伍裏出現三種人:有些人變節投降了,把同誌的頭顱獻給敵人作見麵禮;有些人動搖退卻,脫離革命隊伍開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幹自己身上的血跡,掩埋好戰友的屍體,迎著風浪,繼續向前進。
聶榮臻的外祖父對其父聶仕先說:“憑空想,一時想不出,翻書吧,從書上選一個有福氣的名字。”聶仕先夫妻倆都讀過幾年私塾,當晚,聶仕先把家裏的那本《雜誌三字經》拿出來,尋找起兒子的名字來。
聶仕先匆匆回到家裏徑直走到妻子的房裏,指著書的最後一句說:“‘百福駢臻得雙全’,這句話吉利。按家譜排列我兒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你看要得不?”唐氏高興地點頭同意,想了一下,接著說:“我看娃兒的小名也照這書上取吧,就叫他‘雙全’。”
葉劍英之父葉鑽祥生有8個子女,葉劍英排行第二。父親很喜歡這個兒子,按照葉氏族譜,給他取了個名字叫葉宜偉。
1917年夏,葉劍英等幾個同學冒著盛夏酷暑,長途跋涉乘火車來到中國西南邊陲名城昆明,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承華圃的雲南講武堂。葉劍英進入雲南講武堂後,他躊躇滿誌,決心在學校習文練武,做革命的“前驅”,為了表示投筆從戎的決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偉”改為“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