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葬禮的炮聲
1953年3月1日清晨,忙了通宵的斯大林同誌回到他在孔策沃區的住所休息。第二天,他沒有起床;並於3月5日去世。
從3月6日開始,斯大林的遺體在工會大廈的圓柱大廳陳列三天,供人民群眾吊唁。3月8日,中共派去了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代表團,成員包括李富春、張聞天、羅瑞卿、葉季壯、伍修權、郭沫若、劉長勝、蔡暢、廖承誌等18人。他們抵達莫斯科當晚就去瞻仰了斯大林遺體,並為其守靈。
3月9日,莫斯科紅場舉行了斯大林葬禮。莫斯科時間中午12點正,蘇聯全國舉行了五分鍾默哀。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蒙古和朝鮮同步舉行。
北京時間比莫斯科時間早五小時。故中國的默哀是在下午五點。平壤時間比北京時間又早一小時。朝鮮同誌的默哀是在下午六點舉行。
郭沫若在《參加斯大林葬禮的回憶》中寫道:
「在十點半鍾左右哀樂的聲音傳入了紅場,人們都掉頭望著曆史博物館旁邊的紅場的進口,全宇宙都森嚴起來了,人們屏息著,除了有哀樂之外,沒有任何聲音。由工會大廈出發的葬儀行列應著哀樂的節拍,慢慢地走進了紅場。先頭是花圈,其次是高級將領們捧著載在紅色天鵝絨墊子上的斯大林生前所獲得的勳章和獎章。
六匹純黑的馬拖著炮車上的斯大林的靈柩,斯大林的遺容通過水晶棺蓋仰向天空,和莫斯科市民、蘇聯各民族的代表、世界各民族的代表見麵了。全場都脫了帽,在風雪中默哀,很多人在流眼淚。
靈柩到列寧墓前——現在的列寧墓在前楣上已經改刻為“列寧——斯大林”了——麵對著墓門,停放在紅場的正中心。跟在靈柩後麵護送的蘇聯政府領袖們,各兄弟國家兄弟黨的領袖們都陸續登上了墓台。
追悼大會開始了。
宏亮而有力的聲音,就好像從斯大林的口裏發出的一樣,響透了紅場,響透了整個世界。全場肅靜地傾聽了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的報告。
在將近十二點鍾的時候報告完畢了,領袖們走下墓台,把斯大林的靈柩抬進陵墓,和列寧的遺體並列。
禮炮轟動了全場,轟動了整個陰晦的天空。
蘇聯的國歌嘹亮地演奏了出來。
葬禮臨到結束的階段了,領袖們又登上了墓台,蘇聯的元帥們和將軍們也都登上了墓台。
參加葬禮的莫斯科衛戍部隊整隊走過墓前向斯大林告別,超音速的飛機編隊從墓頂上空飛過。百戰百勝、保衛和平建設的鋼鐵戰士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獲得偉大成就的蘇聯人民的代表們,接連著從墓前走過,具體地表現出要把深沉的悲痛轉化而為更偉大的力量。」
和莫斯科葬禮同步,3月9日下午,北京各界六十萬人齊聚天安門廣場,參加中國組織的斯大林追悼會。
斯大林的遺像掛到了天安門的紅牆上,兩邊是兩麵紅旗,一麵是中國國旗,另一麵是蘇聯國旗。
毛主席和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到場。
下午17點整,全場默哀5分鍾,28響禮炮齊鳴,一時間,天空嗚咽,大地悲鳴,一片悲傷情景。
緊接著,全北京的汽笛齊鳴。據當事人回憶,當全北京的汽笛齊鳴時,幾乎所有車馬都停止了活動。民眾自發默哀。
與此同時,平壤時間下午六點正,朝鮮同誌也同步默哀。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鮮戰爭中與聯合國軍對峙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也都停止了一切活動,在陣地和坑道裏同時默哀。
美軍情報何等快捷,早已知道對麵敵人會有五分鍾的默哀,無法作戰。但美軍並沒有趁喪發難,伺機發動進攻,可也不是沒有響應。他們利用這五分鍾的默哀時間集中所有的炮火朝著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陣地進行了五分鍾的飽和炮轟;以真炮實彈代替禮炮,用最大的轟鳴響應了全球同步的對斯大林的哀悼。比紅場和天安門廣場上的禮炮加在一起還要響亮得多。
這不是我瞎編的。是阿姆斯特朗女士在《斯大林時代》一書中寫的。
斯大林死後他被登記和清理的遺產為5個煙鬥、4個煙盒、1個筆記本、2件白色上衣、4件軍用大衣,以及10條褲子和5頂帽子。
斯大林曾被最高蘇維埃授予蘇軍大元帥軍銜,並製作了相應的大元帥禮服。但斯大林從未接受過這個軍銜,也從未穿過大元帥禮服,終其一生隻穿過元帥製服。
1956年,斯大林的接班人之一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做了反對個人崇拜的報告。1961年斯大林遺體被移出列寧墓,葬入和其他去世的蘇聯領導人一起的墓地。花崗岩墓碑上雕刻了他的胸像,下麵隻刻了他的姓名和生卒日期,沒有墓誌銘。
俄羅斯猶太裔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布羅德斯基(Joseph Brodsky)[1]1973年寫道:“我懷疑世界曆史上是否還有另一個殺人犯被如此多的人真誠地哀悼。哭泣者的數量可以以人口規模來估算,但眼淚是否真誠就很難說了。二十年前,十三歲的我還是個小學生。我們所有人都被趕到學校禮堂,並被要求跪下。學校黨委書記在台上絞著雙手尖叫道:‘哭吧,孩子們,快哭!斯大林去世了!’然後,她率先哭了起來。台下的我們於是開始抽鼻子,之後一點一點地大哭起來。禮堂內我們在哭,主席團在哭,父母在哭,鄰居在哭,收音機裏播放的都是哀樂。至於我,我沒有哭——當時是恥辱,現在看則是驕傲——盡管我跪著抽泣。”
布羅德斯基不知道的是,僅僅過去三年,北京就會有另一場葬禮超越了斯大林的葬禮。
默哀結束後,軍樂隊演奏了蘇聯國歌。然後莫斯科駐軍以斯大林的名義舉行了閱兵式。在公眾湧向正在移入列寧墓的斯大林棺木致敬時導致了踩踏事件,赫魯曉夫說有109人喪生。
斯大林曾在1945年和1948年兩度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對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
斯大林接手的蘇聯是一個剛脫離農奴製不久的農業社會,交出的卻是戰勝納粹德國的戰績和舉世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的第一大經濟體是美國政府,第三大經濟體是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第四大是阿哥廷政府。
2002年1月,普京在接受波蘭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斯大林是一個獨裁者,這毋庸置疑。但問題在於,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蘇聯才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忽視這一現實是愚蠢的。”
——這樣巨大的軍事成就是在一個卑劣的殺人犯領導下取得的,似乎難以想象。
2017年,俄羅斯曾做了一項關於“俄羅斯人心目中最偉大的曆史人物”的調查;結果顯示,斯大林以38%的支持率位列榜首;普京與普希金以34%的支持率位居第二;然後才是列寧、彼得大帝和加加林。
斯大林別的不說,就這相貌,堪稱照相術發明以來,全球政治領袖中的最佳美男子。希特勒、汪精衛、周恩來都難與之相比。
俄羅斯人禿頂的很多,如列寧、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大劇院二樓往下看,光頭一片;但斯大林不禿頂。他不是俄羅斯人,而是格魯吉亞人。
[1] 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年5月24日~1996年1月28日),俄羅斯猶太裔美國詩人,散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40年5月24日,布羅茨基生於蘇聯列寧格勒,1955年開始創作詩歌,1972年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後移居美國,曾任密歇根大學駐校詩人,後在其他大學任訪問教授,1977年加入美國籍,198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著作有詩集《詩選》《言論之一部分》《二十世紀史》《致烏拉尼亞》、以及散文集《小於一》等 。
1996年1月28日,布羅茨基在紐約因心髒病突發於睡夢中離世,享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