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內部組織在劇烈外力作用下的變化,往往是結構性的。很多學者認為人類社會動態也類似,即頻發的暴烈戰爭,會導致新政治結構的發育。但上訴的不是普適規律,在歐洲是如此,而在中國則不成立。
首先,曆史上在歐洲發生的戰爭遠比在中國的多之說,是需要進一步界定的。前者的大部分都是國與國之間的,規模較小,時間較短,而且退出機製較多(如No.1流亡,政府更替)。而後者的大部分都是本國上層權鬥或農民起義引起的內戰,規模大,時間長,退出機製少,結局都是魚死網破的零和式(比如國共內戰)。其實,很多情況下,後者對社會和經濟的破壞力更大。
有理論認為,由於戰爭的勝負是由經濟實力決定的,戰爭催生了代議製政體。其政治經濟學邏輯是這樣的。如果地緣政治勢力碎片化,比如在歐洲,戰爭都是國際的,威脅往往來自多方,還存在妥協退出機製。因此,一國國內的精英層,在國難當頭時就有很大的討價還價本錢,用他們的經濟實力去交換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話語權。我說到這裏,本壇的不少網友馬上就要條件反射,自我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了:無德無義,某奸雲雲鋪天蓋地而來。先聲明一下,我隻是陳述一方學術觀點,沒有價值判斷。
對比之下,中國曆史的主旋律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大一統就是一整大塊地緣政治相對穩定的大陸。一有戰爭多半就是內戰,威脅是單方的,沒有退出機製。皇帝有絕對的權力動用全國的財力,還不用支付任何政治成本。而且,一打就是你死我活的total war。事後,史家去反思,贏了戰爭,自然是證明了大一統的偉大;輸了,就是大一統還不夠徹底厲害。如是正反饋,進一步加強了漢文化的威權偏置,形成了數千年的認知定式。於是就有了黑格爾的觀點,中國沒有曆史,政治停滯在毛癡迷的秦製,得不到發育。
Violent Conflic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ver the Long Run: China Versus Europe
https://scholar.harvard.edu/files/yuhuawang/files/dincecco_and_wang_2018_arp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