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什麽一定要征討高麗?zt

唐太宗為什麽一定要征討高麗?

唐太宗為什麽一定要征討高麗?

 

唐太宗在位期間,曾兩次發起征討高麗的戰爭。勞師遠征,廣征丁夫,靡費巨大,可以說是在透支唐朝的國力。大唐雖處盛世,家大業大,卻也經不起這麽折騰。

唐太宗身為一代明君,吸取了很多隋朝滅亡的教訓。當初隋朝覆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煬帝三次征討高麗,以致出現“男丁不足,役使婦人”的可怕局麵,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那麽,這裏有一個巨大的疑問:唐太宗為什麽會像隋煬帝一樣,一定要置高麗於死地?難道他不知道前朝實際上間接亡於征高麗之役嗎?

有很多曆史學者對此提出了看法,其中以唐朝要維係宗藩關係,不容他國挑戰自己構建的世界體係為主。此外,還有淵蓋蘇文弑主、高麗違詔、援救新羅、收複遼東領土、雪隋代之恥、防止後亂、平定天下等具體原因。但是,筆者想從華夏民族的心理層麵來探討這個問題。

東北亞的小霸王

首先,簡單介紹唐太宗征討高麗的曆史背景。

據《史記》記載,在朝鮮半島最早建立國家的是商朝的遺民箕子。武王伐紂滅商時,箕子率眾東走,到朝鮮半島建國,臣服於周朝。到了秦漢時期,燕人衛滿東渡 水(今朝鮮大同江),滅了箕氏朝鮮,建立衛氏朝鮮。後來漢武帝出兵滅了衛氏朝鮮,在這裏設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將朝鮮半島正式納入西漢的行政管轄範圍。

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又設置了帶方郡,三國曹魏時期,魏國版圖還包含這塊土地;直到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陷入動蕩,這片地區才脫離中原的統治,落到了長白山地區的少數民族高句麗人手裏。

在中原王朝大一統的空窗期,高句麗像藤蔓一樣野蠻生長。強大起來的高句麗,四麵開弓,北麵的夫餘、挹婁、寇漫汗,西北邊的契丹、庫莫奚,南邊的新羅和百濟,都不是它的對手,這些國族還成為它的附庸。就這樣,高句麗成為在東北地區稱王稱霸的“座山雕”,日子過得好不舒坦。

但是,中原王朝政治上的空窗期總會過去。開皇九年(589年),隋朝滅南陳,並向北收複遼東地區,將邊境線穩定在營州(今遼寧朝陽),與高麗形成了軍事對峙。隋文帝還給高麗王寫了一封詔書:

……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隋書》卷八十一《東夷傳·高麗》

如此咄咄逼人的言辭,令高麗的神經緊張到了極點。

開皇十八年,由於契丹歸附中原,不再臣服於高麗,高麗竟然想染指遼西地區,出兵攻伐營州,隋文帝大怒,中原王朝就這樣與高麗結下了梁子。隋文帝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睺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途中遭遇大風,船多漂沒,最後水陸兩路軍隊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

嚴格來說,這場戰爭,隻是隋文帝對高麗的一次軍事反擊,並非主動征伐。

然而,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征伐高麗,就是主動的戰爭行為。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事實上,高麗早已派使臣來隋朝稱臣納貢,作為邊陲國家,即使有禮儀上的不當之處,也情有可原。煬帝曾警告高麗的使者說:“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不然者,吾與[突厥]啟民[可汗]巡彼土矣。”這完全是一個借口。

隋煬帝此次征討高麗,全軍共計113.38萬,號稱200萬,可以說是傾舉國之力,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最後因指揮失誤等原因,隋軍大敗,上百萬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水以東。

遭受如此慘重損失的隋煬帝,沒有想著讓天下人休養生息,反而於大業九年(613年)、大業十年又連續兩次征戰高麗,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隋煬帝耗盡了國家的元氣,最終將隋朝送上了不歸之路。

曆史的舞台讓給了大唐,然而大唐也跟高麗死磕上了。唐太宗破降突厥、平定吐穀渾、滅高昌後,將目光鎖定在了這個東北小霸王身上。

於是,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禦駕親征高麗,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裏,聲勢浩大,揭開了新的東北亞大戰的序幕。這次出征失敗之後,唐太宗並沒有氣餒,也沒有放棄征服高麗的目標,他多次訓命邊關進擾高麗。直到晚年,太宗還在命蜀地伐木造船,以備征高麗之用,結果引起山民起義,唐朝動用了數萬大軍,費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可見差一點兒,唐太宗就落得跟隋煬帝一樣的可悲下場了。

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其實,隋唐兩代統治者不惜消耗國本,遠征高麗這樣一個邊陲小國,很大程度是根源於曆史的不安全感。

自西周滅亡之後,宗周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中原各國,由於內鬥不止,力量分散,開始麵臨周邊其他部族的生存威脅。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掃清六合,建立了大一統的君主獨裁的中央集權帝國。秦帝國和後來的漢帝國,不管是施行霸道還是王道,不管是施行暴政還是仁政,有一點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屢次大興討伐北方遊牧民族,有效地維護了中原農耕民族穩定的生活方式。

不過,形勢也有變化。就在秦漢大一統之時,北方遊牧民族也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帝國,那就是匈奴帝國。它先後征服草原上的各個民族,建立起東達遼東平原、西至天山南北、北控西伯利亞的龐大帝國,與秦漢帝國不相上下,並對後者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中原帝國因而不得不以強有力的姿態,動用一切資源,傾舉國之力,與北方草原帝國展開殊死搏鬥。

高麗的命運

秦漢第一帝國滅亡之後三百多年,中原迎來了隋唐第二帝國,在此之間,中原大地已經曆了長期的分裂動亂。國家剛剛重新統一,中原民族處於百廢待興、養精蓄銳的關鍵時刻。然而,隋唐兩朝的統治者都迫不及待地發動對高麗的大戰,其中的原因當然不簡單。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對左右大臣講: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東夷傳·高麗》

唐太宗說的“天下大定”,既是指國內統一,也是指北方草原民族的沒落。自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後,對中原王朝構成主要威脅的北方勢力已被分割瓦解,自秦漢以來的草原民族侵擾中原的問題,此時已不再發生,北方少數民族已被中華文化同化。唯有東北地區還保有特色文化,在此地區建立牢固統治的國家,成為此時中原王朝邊境最主要的威脅。至此注定了高麗逃不掉的悲劇命運。

更何況,高麗在朝鮮半島上的一係列小動作表明,它絕非一個安分守己的國家。武德九年(626年),高麗阻塞百濟、新羅前往唐朝朝貢的道路,三國間互相侵擾。貞觀十五年(641年),半島局勢大變,百濟國王更迭,挑起與新羅的戰爭,後與高麗結盟,破壞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均勢政策。貞觀十六年,高麗強硬派淵蓋蘇文殺榮留王,另立新主,無視唐朝的宗主國地位。這一切雖然沒有侵犯唐朝的邊境,卻讓唐朝看到了高麗蠢蠢欲動的小心思。

另外,雖然在隋煬帝時期,北方突厥民族已經分為東西兩部,不成什麽氣候,但是突厥跟匈奴一樣都是驍勇善戰的馬背民族,隋唐兩朝統治者都擔心東突厥會與高麗聯合起來。

所以,唐太宗為了杜絕“喪亂方始”,必須先發製人,對高麗進行毀滅性打擊。

事實也證明,高麗這個國家的確有窺伺中原的軍事潛力,這可以從它屢次擊退隋朝大軍看出來。隋朝在平陳的時候隻動用了50餘萬的兵力,而麵對遠比陳國弱小的高麗,卻先後共計出兵200餘萬。唐太宗對高麗的多次征伐中雖然有一些取得了勝利,也占領了一些城池和土地,但是高麗政權依然苦苦支撐,拒不投降,可見這個民族的彪悍和韌勁。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依照太宗遺願,攻打高麗的計劃被取消。不過,一向暗弱的唐高宗繼位後,竟然也視高麗為自身的威脅,必須要除之而後快;而此時高麗爆發內亂,乾封元年(666年),掌權的淵男生、淵男建、淵男產三兄弟(淵蓋蘇文之子)受人挑撥相互猜疑,大哥離開平壤城視察,有人進讒言離間,對兩個弟弟說:“哥哥十分厭惡你們逼迫他,計劃鏟除你們。”但是,弟弟們並不相信。又有人對哥哥說:“兩個弟弟打算把你驅逐出去。”於是,哥哥派間諜前往平壤探聽消息,弟弟捕獲該名間諜,立即假傳國王高藏王詔令,哥哥心生畏懼,不敢回到平壤,沒辦法隻能請求唐朝出兵平叛,這給唐朝提供了可乘之機。唐高宗借此機會,以李 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麗。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江畔,高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擒高藏王及淵男建,高麗亡國。

誰都想不到,這塊硬骨頭,隋煬帝、唐太宗兩代雄主都沒有啃下,卻被後世眼裏軟弱無能的唐高宗李治啃了下來,這真是曆史的奇妙之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