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四五):東莞福誌馬容、燦榮馬容兄弟

來源: 鬼穀雄風 2024-04-12 09:11:4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017 bytes)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四五):東莞福誌馬容、燦榮馬容兄弟

東莞蔡邊村

福誌馬容(Fook Chee Mar Young)和燦榮馬容(Chan Wing Mar Young)是兄弟倆,前者是哥哥,生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五日;後者是弟弟,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日出生,東莞縣蔡邊村人。從他們的名字來看,顯然是按照英文名字的順序翻譯過來,馬容便成了他們的姓氏,實際上,他們的名字分別應該是福誌和燦榮。查閱東莞縣蔡邊村的姓氏,其村民九成以上皆為鍾姓。在一九三十年代初,蔡邊村曾經也有一位小學生申請前往澳大利亞留學,就是姓鍾[1]

當然,上述兄弟倆的姓氏是從父親那裏來的。他們的父親名叫亞打馬容(Arthur Mar Young),是在澳大利亞出生的第二代華人。換言之,福誌和燦榮的祖父老馬容(Mar Young),出生於一八五六年,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應該是在一八七十年代或者一八八十年代初之前)便去到澳大利亞發展[2],先是定居在鳥沙威(New South Wales)的揚埠(Young),充當菜農[3]。從大概率的情況來推測的話,如果他是屬於前述蔡邊村大部分人的鍾姓宗族,很可能他的名字應該是叫鍾馬容。可能在入境澳大利亞之時,他也像許許多多當年入境澳洲的廣府鄉人一樣,當移民官員詢問其名字時,他隻告知自己的名字“馬容”,而沒有報上姓氏,移民官員便根據發音直接將此名字寫上,此後他便以此作為在澳大利亞做工和生活所用的名字,隨後便演化為姓氏。他在揚埠有了一些積蓄後,得以將妻子從中國帶來(或者就娶了在當地出生的華女),於一八九七年生下了兒子亞打馬容。待其孩子在澳大利亞出生時,他的名字就成了孩子的姓氏,然後再按照澳人的慣例,給孩子取上一個英文名放在前麵,這樣就有了一個完整的姓名。事實上,亞打馬容還有二個兄弟和一個妹妹,都是以“馬容”為姓,前麵加上英文名[4]。由是,到了他們的下一代,就隻能蕭規曹隨,像他們的父親那樣,“馬容”也就自然成了其姓氏。如果他們屬於上述蔡邊村鍾姓的推測成立的話,福誌馬容和燦榮馬容的姓名顯然就應該是鍾福誌和鍾燦榮。

盡管亞打馬容本人是在澳大利亞出生的,但他仍然像當年許多跟他同樣是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人第二代一樣,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仍然是回到中國老家,娶當地女子為妻,開枝散葉之後,將妻小留置在老家,自己再返回澳大利亞打拚謀生,發展事業。這是因為即便他們是在澳出生,也仍然備受澳人歧視,盡管擁有永久居民資格甚至澳籍,但還是被當作外僑看待,婚姻上亦不例外。因其父在當地充當菜農,亞打馬容也就子承父業,幹著同樣的營生。離開揚埠之後,他去到鳥沙威省北部地區的坦勿埠(Tamworth)住過一段日子,最終加入開設在雪梨的永安公司(Wing On & Co.),還是幹老本行,擔任該公司所屬的“耀利菜園”(Yow Lee Garden)經理,為永安公司各門店提供蔬菜、煙葉和苜蓿等農產品。該菜園位於距坦勿埠不遠土地肥沃之利物浦平原上的岡尼達埠(Gunnedah),麵積有一百一十四英畝,雇傭有八個工人,當然都是中國人。作為大公司下屬企業的管理者,亞打馬容自然有一份不錯的收入。

一九三九年底,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到最艱難的時期。此時,廣東省城廣州被日軍占領,周圍鄉村地區時刻都處於日軍威脅之下,尤其是東莞,幾乎就在占據廣州的日軍眼皮底下。考慮到家人的安危,尤其是已經分別十一歲和十歲的兩個兒子福誌和燦容的學業,亞打馬容便想將他們辦理來到澳大利亞留學[5]。他將想法跟永安公司總經理郭朝(Gock Chew)[6]說了,獲其大力支持。後者還充當其代理,先從華人英文學校(Chinese School of English)校長戴雯麗(Winifred Davies)小姐那裏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便以永安公司作保,承諾每年供給膏火各四十鎊給福誌和燦榮作為其留學費用,於一九四○年一月十五日填表向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申領兩個孩子的護照和入境留學簽證。

當時的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是保君建,他對於僑胞的要求總是盡力予以滿足,特別是在此戰亂時期,堅信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環境,也就是為國家留下一份希望。他在接到申請後,稍事審核,第二天便將這些申請材料匯總送交澳洲內務部,請其盡可能快地評估這份申請,核發簽證給這兩位中國小留學生,以便他們能早點兒脫離戰火威脅,來到澳大利亞留學讀書。接此申請,內務部秘書應對也算迅速,一月二十四日便下文到雪梨海關,請其提供亞打馬容的出入境記錄以及財務狀況核查報告,作為內務部批複該項申請的依據。

對於亞打馬容的個人狀況,盡管他輾轉多處工作,核實起來也費時費力,但海關還是通過坦勿埠警察局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於二月十日就得到了結果。根據警察的報告,亞打的工作情況與前述相同,雖然其具體的財務狀況仍然不清楚,因為沒有看到其銀行賬號的清單等等,但警察從與岡尼達埠周邊居民的訪談中,已經了解到亞打馬容具有不錯的經濟基礎,各方麵都顯示出他財務狀況良好,完全可以負擔得起兩個孩子來澳留學所需的所有費用。而且,他是本地出生的第二代華人,對澳大利亞環境熟悉,性情溫和,脾氣也好,加上鄰裏關係不錯,頗有口碑。

但在查找其出入境記錄時,海關則耽擱了二個多月的時間,直到四月下旬,方才找齊了亞打馬容的總計四次的去中國探親記錄。根據記錄,其出入境港口都是雪梨:其一、一九○九年首次隨父親返回中國,到一九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乘坐“獲多利”(Victoria)號輪船返回(相信這十年多的回國時間便是他的父親讓他用來學習中國文化和家鄉語言的);其二、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二日搭乘“太原”(Taiyuan)號離境,到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乘坐“吞打”(Tanda)號輪船入境;其三、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登上“彰德”號輪船前往香港,到一九三○年八月十日乘“太平”(Taiping)號輪船返回;其四、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乘坐“太平”號輪船離境,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搭乘同一艘船回到雪梨[7]。從其兩個兒子的出生年份來看,都是在他第三次回國探親期間所生,他們的父子關係顯然毋庸置疑。

由於這一時期中國的形勢相當緊張,無論是亞打馬容還是中國總領事館,都希望內務部能盡快審核完畢上述申請,批複簽證,因此,在上述海關翻查檔案記錄期間,保君建總領事因得不到消息,已經數次致函內務部秘書催問結果。內務部秘書自然也理解這種心情,便在拿到海關提供的上述報告後,再次核對無誤,終於在一九四○年五月十四日批複了上述申請[8]。曆經四個多月,終於有了結果,保總領事當然很高興,在接到批複通知後的第二天,便給福誌馬容和燦榮馬容分別簽發了號碼為No.1014084和No.1014084的學生護照,然後馬上送簽;五月二十七日,內務部也在上述護照上鈐蓋了入境簽證印章。隨後,中國總領事館按照流程,將兩本護照寄往中國,以待這兩位中國小留學生盡早來到雪梨留學。

但福誌馬容和燦榮馬容的檔案到此中止,此後未見到他們入境澳大利亞的任何線索。鑒於此時廣州周圍縣市早就是日軍掃蕩和清剿的對象,交通中斷,出行困難,形勢十分惡劣,福誌馬容和燦榮馬容兄弟倆極有可能無法出行,赴澳留學的計劃就此無法實施。

一九四○年一月十五日,雪梨永安公司總經理郭朝以監護人和財政擔保人的身份,代亞打馬容填表,向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申領福誌馬容和燦榮馬容的赴澳留學護照和入境簽證。

一九四○年一月十五日,亞打馬容出具的財政擔保人聲明書。

一九二○年從中國返回澳大利亞入關時,亞打馬容向海關提交的個人照片。

一九二七年亞打馬容回國探親在出境卡上所貼照片。

一九三七年亞打馬容回國探親在出境卡上所貼照片。

檔案出處(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檔案宗卷號):Fook Chee Mar Young and another [Chan Wing Mar Young] - Student exemption [20 pages], NAA: A433, 1940/2/365


[1] 該小學生的名字叫鍾仁壽。見:Yang Show Students passport, NAA: A1, 1931/1131; Yang Show [Application by Chinese Consul-General for admission into Australia of subject] [box 265], NAA: SP42/1, C1931/4286。

[2] YOUNG Mar: Nationality - Chinese: Date of Birth - 2 February 1856: First registered at Pine Creek, NAA: MT269/1, NT/CANCELLED/DEATH/YOUNG MAR。該檔案宗卷顯示,老馬容於一九二一年在澳大利亞去世。

[3] Mar Young [includes 2 photographs showing front and side views] [box 120], NAA: SP42/1, C1920/9186。

[4] 詳見:Norman Charles Aubrey Mar Young [includes 12 photographs showing front and side views] [box 115], NAA: SP42/1, C1920/1147; Stanley Edward Leslie Mar Young [includes 8 photographs showing front and side views and left hand print] [box 128], NAA: SP42/1, C1921/6899。

[5] Arthur Mar Young [application for admission of Goong Gar Way and Goong Dak Ngee as assistants in market garden at Gunnedah] [box 433], NAA: SP42/1, C1940/5440。

[6] 郭朝的檔案宗卷,見:Chew Gock [Chinese - arrived Cooktown per SS EASTERN. Box 23], NAA: SP11/2, CHINESE/GOCK CHEW; Gock Chew [box 135], NAA: SP42/1, C1922/1674。

[7] Arthur William George Mar Young [includes 12 photographs showing front and side views; Satutory Declarations and left and right thumb prints] [issue of endorsed Birth Certificate] [box 355], NAA: SP42/1, C1937/8602。

[8] Fook Chee Mar Young and Chan Wing Mar Young [application by Arthur Mar Young for admission of his sons Fook Chee Mar Young and Chan Wing Mar Young, into the Commonwealth] [box 425], NAA: SP42/1, C1940/2872。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