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人讀書有感-武康大樓居民口述

來源: Argon_Argon 2024-02-23 19:07: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4716 bytes)

-上海武康大樓居民口述出版-

 書中人讀書有感 

沈亞明
《澎湃新聞》2024220

去年4月,書作者通報:口述集已出版,“第一篇就是你的”,會托人帶往美國。我一興奮,許願說:讀完,會寫個“書中人讀書有感”——當時,我連書名都不知道。

6月,收到《蚌殼與珍珠:上海武康大樓居民口述》(陳保平、陳丹燕,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不巧,第二天出差。原打算歸來就讀,可返家前為打印機票查電郵,見出版社寄來一本拙著校樣……其後諸事接踵,轉眼進入第二年,書離讀完尚早。不過,早已有感。

   
[《蚌殼與珍珠:上海武康大樓居民口述》]

讀團隊所言有感

往早說,我打開書,先讀後部——“訪談之外:武康大樓居民口述工作記錄”。邊讀邊想,有感連連,不妨挑幾條略說。

有感之一:果然,口述項目不簡單

看目錄,“訪談之外”包括十類資料。翻到會議記錄類,有兩次研討會,四次推進會。不用說,會議之外不斷研討推進,種種工作不知要翻多少倍——令人感觸,薦讀薦學。口述史需眾人協力,這也是該書後記的呼籲。

有感之二:原來,采訪我促因如此

會錄記有陳保平發言:“我還想找沈仲章的後代,沈家長期住在武康大樓,就是他在日本占領時期,把國寶‘居延漢簡’從北京偷出來運到香港。”說是在“武康大樓開會的時候”,有位周先生“來找我”提議的。

讀來感覺,那位“周先生”像在團隊之外,但積極有為。而團隊骨幹陳保平費力追蹤,找到了“沈仲章的後代”——都令我感動。而我答應受訪後,還拖了好一陣。因為正忙著結稿《沈仲章與居延漢簡》三部曲的中間一部。第一本“從北平到天津”已出版,預計春節前麵世。[參見:首本《沈仲章與居延漢簡》出版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

   
 [《沈仲章與居延漢簡:從北平到天津》  沈亞明 著 ]

年複一年,不斷接到要求,寫寫以沈仲章為中心的漢簡故事。我卻習慣先寫他人,從文獻入手,費力參比核查。去年年底許願:新年起筆,一段一段寫整個故事。已擬總題“但聽我說”,化自But hear me this——莎士比亞不合語法的名句。

有感之三:呼應,補充老住戶信息

繼續看會錄,陳保平接著說:“我覺得這個沈仲章還是蠻有意思,如果可能,我補充他的故事,這也是一個離開武康大樓的家庭的故事。”

有感於這番話,我起念探究我家入住大樓之初與之前情況。已知把我家“拉”進602室的人叫王德孚,是父親的朋友。好像,王家原住400號。如果是的話,那麽我已問了後來住戶。算來在我出生前,王家已離開武康大樓。

拙文《葉葉心心:戴望舒與沈仲章的共同相識們》(《新文學史料》20211期)提到,王德孚在一張名片上附言,戴望舒是他“姻親”。我寫文時以為,他是戴望舒前妻的親戚。直到最近,才從父親口述生平的筆錄中見到,王德孚是戴望舒的姐夫。

於是想起,有張戴望舒倚著窗台的照片,應是戰後在上海由沈仲章拍攝。我曾猜是在父親的青年會宿舍,可惜不詳那處內景。現在覺得有點像大樓,親友們可在王家相聚。此刻找不到那張照片,又因我在海外,也不知《新文學史料》是否印出王德孚名片——由此連到下一題。

有感之四:設想,樓史文物陳列窗

書內錄有團隊計劃,要征集文物,設立樓史展覽館。眾所周知,武康大樓裏寸土皆金。提個設想,可考慮陳列櫥窗,展示厚度有限的文物複製品,字跡小的可放大,體積大的可縮小,解說詞標明各維原尺寸。

我曾visualize(視覺化)可行性,考慮櫥窗設計與置放候選等,具體建議容緩。對陳列品許個願:我可提供追悼傅雷儀式邀請函的掃描件或翻拍圖,該函信封按傅雷遺書寫“武康大樓606室”,但“沈仲章同誌”收到了。[參見:沈仲章遺物中的傅雷遺像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

有感之五:細節,以後就沒人懂了

有感多多,再說一個:去年9月,我曾起筆讀後感,但沒寫成。現找出底稿,上麵摘了一句話:“有的時候一些細節問題,先可能還有人懂,以後就沒人懂了”。記有頁碼426,言者葛劍雄。

同輩世交,數我年輕。早就被敦促,作為不少史事的“最後一個知情二代”,有責任為大家梳理上代往事。經多年致力,我對保存解析nuance(細微差別)之重要,知情二代充當橋梁之必要——深深有感。

感想層疊,乏詞表達。簡單點,也許可以這麽說,沒有記憶就沒有人類曆史。不知可否這麽說,如果“沒人懂”細節,研究曆史就難免隔膜。

父親沈仲章經曆充滿不合常規之例,探溯細節可揭示不少被忽略的曆史。我隻歎餘生不夠用,唯有日日不懈。我也相信武康大樓樓史很有意義,因此願意獻上一份微薄之力。

   
 [沈仲章 圖源:新民晚報]

讀自己所言有感

可以說,這是讀工作記錄“有感之六”。該書後部提到記憶是否可靠的問題——口述史麵對的挑戰。我視記憶為“軟文物”,說出來猶如“出土”。挖出古物之後,探究還要花大功夫,而弄懂細節極為關鍵。

我能成為書中人之一,是因為陳保平想了解沈仲章。而我欣然同意,是想到父親重視口述史。父親在1985年從3月到12月,每周撥出時間對我與相助者口述生平,留有好幾百頁筆錄。他關照那隻是毛坯,需要一輪接一輪調整與增補。尤其叮囑要考慮曆史背景,參比資料,仔細核證。

我梳理父輩史料有年,但尚未致力訪談所點之題。因此,我事先做了些準備,請姐姐和嫂嫂合攏並核對信息。可書印出來後,才看了自己的第一組答言,就發現需要調整與增補,舉數例:

例一:解放那年父親用幾根金條“頂”下602

這是受訪所說,但不久前了解到,緣分更早。

抗戰勝利後,諾曼底公寓是孔祥熙二小姐的產業。王德孚用公司名義,“頂”下大樓內幾套公寓,每套幾十根金條。從父親某次口述中可辨痕跡,他曾助資,獲口頭承諾,602室將來歸沈仲章。去年12月,本篇初稿就這麽寫了。[參見:沈仲章在武康大樓(1):入住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需更正,請以本篇為準]

臨交稿,翻閱父親專講遷入大樓的口述筆錄,他完全歸功於王德孚的熱心。

多方查證並分析人物習性,三個說法對應三進階:最初,沈仲章為友湊興聚資,不在乎回報也無意張揚(他常這樣);其後,王德孚仗義守約,特意彰表;到了辦過戶時,沈家再付幾根金條當頂費。

補個細節:我識字不久看房票簿,上麵有個“萬孚行”。十多歲時,有管理員來問:“萬孚行是啥人?”父母不在家,哥哥亞寧回答:不是人的名字,是老早公司的名字。管理員講:老早事體算了。後來,“萬孚行”就不見了。

查對父親口述筆錄,他作為“萬孚行”人員遷入602。房票簿上,“萬孚行”在“沈仲章”之前。房管處每次來新人,總先找“姓萬的”。不得已才求其次,聽忝列“次”位的“沈先生”解釋。

例二:父母搬進602室前讓親眷先住

訪談時我把握不足,沒說是誰。最近,外甥女石琳見示一份文件,她母親王祖俊1953年去北京上學,遷出地址“淮海中路1850602室”。看來,我家入住後,孃孃沈曼芝一家戶口還在。應該說,她家也是武康大樓老住戶。

例三:父母搬進大樓前住巨鹿路

姐姐亞馨提醒需核查,我正在請教年長親友。為避導誤,先指出存疑之點,待弄清楚再匯報。

最後,借此機會澄清“搬出”

父親生前,我與姐姐已各自出國留學。父親去世不久,哥哥去世。母親邵嫣貞一直住在武康大樓602室,住到生命終點2002年。

[作者授權轉載並小改,原鏈接:上海武康大樓居民口述出版,書中人讀書有感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相關閱讀】
沈亞明眾星何曆曆:沈仲章和他的朋友們》,中華書局2022分別點擊書名與出版社,各自鏈接一篇書評);紙質版(北美)電子版KindleAppleBook紙質/電子版(中國)
 

沈亞明《沈仲章與居延漢簡:從北平到天津》中西書局2023

首本《沈仲章與居延漢簡》出版 博客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在武康大樓(11):隔音板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住在武康大樓的“國寶守護人”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沈仲章和冒險助他搶救居延漢簡的老百姓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有個問題想請教, 因為“頂”不是“買”,那麽1956年的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後,沈家要付多少房租呢? 謝謝 -華府采菊人- 給 華府采菊人 發送悄悄話 華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4/2024 postreply 08:00: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