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就是國策:美國這樣走出孤立主義(曆史回眸)

來源: 江天雲月 2024-01-25 10:09:4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27 bytes)

民意就是國策:美國這樣走出孤立主義(曆史回眸)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很難想象沒有美國參與的二戰會是何等景象,因為, 恐怕連仇視美國的人也無法否認美國是支撐二戰走向勝利的定海神針這個事實。 然而,在 1941 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人對於美國在二戰中應該扮演什麽角色一直存在嚴重分歧。 即使到了希特勒在40年代初已經吞噬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時候,美國對於如何應對仍沒有清晰的共識。

美國對戰爭的矛盾心理源於孤立主義情緒,這種情緒長期以來,甚至即使是在今天,也一直是美國政治格局的一部分。

孤立主義彌漫了整個美國,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那場戰爭造成了數十萬美國人死傷,而如此代價,仍未能讓 威爾遜總統通過國際合作和美國領導確保永久和平的理想主義計劃成為現實。 對此美國社會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認為 1917 年如此深入地參與一戰是一個曆史的悲劇。

這構成了當時的主流意識, 因此,無論是希特勒的崛起還是日本擴張主義的升級,都沒有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美國 20 世紀 30 年代的孤立主義情緒。 大多數美國人仍然認為, 幾千公裏之外的戰火跟我們有什麽關係!不值得美國年輕人的鮮血。遠離外國衝突並關注國內問題,盡快走出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困境,才最符合國家利益。 於是,國會在 20 世紀 30 年代末通過了一係列中立法案,旨在通過禁止美國公民與交戰國家進行貿易、貸款甚至旅行來防止在未來卷入戰爭的偶然性。對此, 即使是貴為總統而骨子裏主張參戰的羅斯福也隻能幹瞪眼幹著急。

這就是民主社會的政治! 沒辦法, 民主國家的國策和法律,就必須首先代表本國人民的民意、首先致力於改善本國人民的福祉。羅斯福總統無法改變, 電影《至暗時刻》中演到了這個橋段:被戰爭打得焦頭爛額,懷著大火燒屁股心情的丘吉爾急著向羅斯福求救, 等來的卻隻是羅斯福幾句不鹹不淡的彩虹屁! 

這裏插幾句題外話:民主國家公民權力的集中體現就是那一張選票。 一個老百姓連選票都沒有的國家,草民就是做韭菜、順風接屁的命運, 想讓 掌握金錢和權力的人看重無異於夢囈。人家懶得搭理你非常合乎邏輯!大道至簡,  極權國家寧肯讓自己的百姓餓得要死, 也要加大對外的無償援助力度,大把送糧食送銀子,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那些接受金錢和糧食的國家可以在聯合國為極權國投上一票, 或者說上幾句好話!所以有幸成為民主國家公民的華人,真的應該 珍惜自己手中的選票!如果一個族裔被社會認定是無視自己投票權的群體, 則這個群體就一定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  最好的結果也隻能是成為被人憐憫的可憐族群, 更糟一點則是淪入被主流社會輕視甚至鄙夷的命運, 甚至發展成露骨或變相的欺淩也不無可能, 這是人類社會因果層麵的自作自受。凡我華裔應該對此儆醒!

言歸正傳。

但到了 1940 年,孤立主義的文化就開始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思潮的衝擊了。 因為那時候國際局勢嚴重惡化了, 納粹德國已經不僅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且還征服了波蘭、比利時、荷蘭和法國。 英國是歐洲唯一抵抗著希特勒戰爭機器的強國。 眼看著與美國文化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希特勒就要做大,成為世界的霸主, 這種緊迫的局勢讓美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重新思考孤立主義, 於是關於袖手旁觀還是介入戰爭哪一種更符合美國利益的爭論開始波瀾起伏。

孤立主義者堅持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歸根結底是外國之間的爭端,美國沒有充分的理由卷入其中,美國最好的政策是建立自己的防禦並避免與任何一方對抗。 中立,加上美軍的力量以及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保護,將在歐洲人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同時保證美國人的安全。當時有所謂的 美國第一委員會等孤立主義組織,為此大量發布印刷品、並通過廣播和群眾集會來影響公眾輿論。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是 首位成功完成單人不著陸飛行橫跨大西洋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 此君英俊瀟灑,口才極佳,   一直被美國人視為心目中的英雄, 因此他關於孤立主義的主張非常有蠱惑力。

但盡管孤立主義在相當時期內一直是主流民意, 主張參戰的幹預主義者的主張, 還是漸漸在社會占有了一席之地。幹預主義者主張, 美國已經具備了充分的理由參戰,特別是在歐洲。 因為歐洲的民主國家是抵禦希特勒快速增長的實力的關鍵防線。 如果沒有歐洲力量繼續製衡納粹德國,美國可能會在一個海洋以及大量領土和資源由一個強大的獨裁者控製的世界中變得孤立,情勢一旦走到那個地步,太平洋和大西洋提供的緩衝將毫無用處,美國就 等於在槍口之下生活。  羅斯福總統的一句名言, 最能代表幹預主義者的精髓:“危險臨頭, 把腦袋埋在沙中,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幹預主義者意見也並非整齊劃一, 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美國的軍事行動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派則認為,如果放寬中立法案,允許聯邦政府向英國運送軍事裝備和物資,美國仍然可以避免派遣軍隊到外國領土上作戰。 為此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名為“援助盟國保衛美國委員會”的幹預主義組織,主席威廉·艾倫·懷特向聽眾保證,幫助英國的目的是讓美國遠離戰爭。

幹預主義的主張漸漸獲得了人心, 1940年 1 月,民意調查88% 的美國人反對向歐洲軸心國宣戰。 截至 6 月,已經有 35% 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的政府應該冒著戰爭的風險來幫助英國。不久之後,隨著法國淪陷和德國空軍於對英國進行的全麵轟炸,以及英國皇家空軍用英勇和機智擊退了德軍猛攻的實際戰績,證明希特勒並非無敵之後,  1940 年 9 月的民意調查,過半數(52%) 的美國人已經認為美國應該冒戰爭的風險來幫助英國了。 隨著英國與德國對峙的繼續,這個數字穩定增加。 至 1941 年 4 月,68% 的美國人讚成對軸心國發動戰爭,盡管, 這個民意在表達上還留了一個尾巴:這隻能是萬不得已時的選項, 即它已經成為擊敗軸心國的唯一途徑。

而這個尾巴, 到了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的第二天, 就徹底剪除了: 國會僅以一票反對票通過了向日本帝國宣戰 。

美國二戰前孤立主義到幹預主義的民意變革, 生動演繹了民主社會的民意邏輯: 經過歲月和風雨磨礪整合後的民意, 不僅一定是在最大程度上反應了民眾的利益, 而且也一定是道德的, 因為 廣大民眾的利益, 正是人類道德文化的來源。盡管這個民意在整合的過程與極權國家的痛快淋漓的令出如山比起來,似乎確實反應遲滯, 效率低下, 但這種經過充分討論、整合了各種合理因素的民意,一旦形成,則在民意的執行和體現過程中, 民眾展現出的才智和熱情的爆發力和持久性,又是極權國家所絕難比擬的。

二戰給人類留下了永恒的遺產,二戰是死亡和災難,也是壯美的犧牲、燦爛的希望。在這場戰爭中, 美國打出了人類的驕傲,展現了正義的偉力, 幾十萬煥發著青春陽光的美國兒女為人類的自由和平等勇敢地獻出了生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發展的技術,如雷達、原子彈,甚至批量生產的青黴素等無數其他創新,引領世界走入了現代文明。

附視頻:細說9.13林彪外逃之謎(28) // 周恩來定意開生路,毛澤東隨性論奸猾 // 毛澤東隱忍為形勢;周恩來點撥夢中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sustainable freedom/moral values stem from collected wisdom -TJKCB- 給 TJKCB 發送悄悄話 TJKCB 的博客首頁 (604 bytes) () 01/25/2024 postreply 15:07:17

精辟。我把您這段話翻譯成中文。 -江天雲月- 給 江天雲月 發送悄悄話 江天雲月 的博客首頁 (207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07:35:15

可持續的自由/道德價值源自積累的智慧。這是曆史真相的集體智慧:可持續的自由和道德價值源自人民的集體利益——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11:06:56

——基層運動維護公民的權利,為社會和國家的長期穩定奠定基礎。 -白雲藍天- 給 白雲藍天 發送悄悄話 白雲藍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6/2024 postreply 11:07: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