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和反共產國際條約

來源: 唵啊吽 2023-12-07 19:41:0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6109 bytes)
1936 年德國和日本簽署《反共產國際條約》是 20 世紀真正重大和可怕的時刻之一。



 
  •  
  •  
  •  
 
上圖:1936 年 11 月 25 日,希特勒外交顧問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和日本大使武山小路金友在柏林簽署《反共產國際條約》。帝國戰爭博物館,B542 GSA 290。

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之間的聯盟既是 20 世紀 30 年代全球政治和經濟危機的原因,也是其結果,因為兩國極右翼政府越來越有膽量反抗和破壞國際體係的穩定。大蕭條的深化,這是迄今為止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嚴重的衰退,促進了希特勒的上台和極端民族主義者在日本昭和的崛起。 

對當時的帝國主義霸主——英國和法國——的不滿以及日本和德國在這場危機中修正主義和擴張主義目標的挫敗,為兩國提供了共同點。日本帝國主義和納粹主義也各自揮舞著凶猛的種族優越思想。這種對掌控的自負支持了他們在東亞和東歐建立帝國的計劃。人們可能會認為,這些種族主義——一種宣稱日本聲稱要領導亞洲人民反對白人、歐洲的統治,另一種則堅決支持“雅利安人”——應該會發生衝突並否定任何合作的可能性。但他們沒有。

這裏提出的問題是希特勒是否願意尋求與日本帝國結盟。阿道夫·希特勒和柏林東京軸心的起源圍繞希特勒如何努力在他由種族決定的世界觀中為日本作為一個著名強國尋找空間。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這種靈活性使得希特勒能夠將日本人視為潛在且有益的合作夥伴,同時又不放棄非“雅利安”種族固有的劣等觀念。

1933 年 1 月下旬,希特勒入主柏林總理府,並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內鏟除魏瑪共和國最後的殘餘勢力時,日本在 1931 年 9 月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已經在滿洲完全盤踞了近兩年。次年一月,日軍在上海登陸。日本政府堅決拒絕 1932 年 10 月利頓委員會(由國際聯盟成立,由第二代利頓伯爵 VAGR Bulwer-Lytton 領導)關於允許滿洲成為中國附屬國家的建議,並在 1932 年鞏固了傀儡政權。溥儀統治下的滿洲,是被推翻的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隨後,它於 1933 年 3 月退出國際聯盟。日本隨後從該地區提取原材料,用於其資源有限的經濟,該經濟在大蕭條中受到嚴重打擊。由於國際聯盟決定不實施製裁,裕仁天皇和他的軍隊並未因這次侵略而遭受什麽損失。

可以說,到 1933 年,日本已經宣稱自己是當代國際秩序中最具好戰性和破壞性的存在。此後,其軍隊對政治和經濟事務日益產生巨大影響(幾年前,一名右翼學生因接受 1930 年《倫敦海軍條約》條款而槍殺了自由派首相濱口大內)。雖然希特勒在做出自己的決定時不需要日本人的任何指導,但日本為其他希望破壞國際聯盟的國家樹立了鮮明的榜樣(不僅被極右翼政黨和組織視為法國的麵具)。英國的利益。1933 年 10 月中旬,希特勒讓德國退出日內瓦裁軍談判並退出國聯。

目前尚不清楚希特勒對日本政府鎮壓這個島國工人運動的認識程度如何,但這是日本生活軍事化的一個關鍵因素。1928年,革命工會組織兵木會被取締。盡管共產黨繼續在地下活動,但它自 1922 年起就被取締。1932 年夏天,內政部對左翼分子進行了備受矚目的審判,數百名共產黨成員被定罪。 

野阪三三等日本左派成員估計,1930 年代初約有 6 萬名共產黨人和共產黨的支持者被圍捕。大蕭條初期對激進左派的係統性迫害和瓦解基本上使日本失去了對現在所規劃的帝國主義和軍事征服進程的真正反對。

希特勒不需要這麽長時間就能瓦解德國左派。1933 年 2 月下旬德國國會大廈火災後,他迅速采取行動,先後取締了強大的德國共產黨和後來溫和的德國社會主義社會民主黨,這兩個政黨在德國工人中仍然擁有相當大的支持。集中營,就像慕尼黑郊外新建立的達豪集中營,等待著許多左翼分子。希特勒政府還於1933年5月強行解散了大型工會運動,並強迫工人加入納粹勞工陣線。六個月內,新元首 沒有遇到任何實質性的內部對手。剩下的自由派中間派和保守派、非法西斯右派屈服於政黨禁令,但沒有造成太大困難。

然而,直到 1935 年,希特勒才采取更有力的行動來糾正令人憎恨的《凡爾賽條約》,這是他從政以來所宣稱的目標之一。那一年,英德海軍協定和大規模建設軍隊的決定基本上使凡爾賽條約支離破碎。與日本人不同,他不需要入侵鄰國。他獲得了英國和法國的默許,而沒有過度擴張德國的軍事力量。在他這樣做的同時,隨著《紐倫堡法案》的通過,對德國猶太人的迫害急劇升級。如果說日本是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處理衝突而建立的外交結構的先驅,那麽希特勒則以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製,對日本造成了重大打擊。

雖然我們不應該誇大與日本案例的相似之處,但不難理解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如何認識到這一時刻的相似道路。到了 1930 年代中期,兩國以及貝尼托·墨索裏尼領導的意大利都對英國和法國主導的體係感到不滿。種族主義(納粹政權遠遠超過日本和意大利)、帝國主義、反共產主義和整體民族主義,以及人們可能理所當然想象的所有變體,在這三個國家的政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撇開法西斯意大利不談,問題依然存在:第三帝國與裕仁天皇領導下的日本之間究竟是什麽開啟了具體聯係?

在這裏,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的人物發揮了令人驚訝的重大影響。早在 1938 年被任命為第三帝國外交部長之前,前香檳推銷員、狂熱的納粹分子裏賓特洛甫就曾使用過他的辦公室,即字麵上的裏賓特洛甫局 ( Dienststelle Ribbentrop)),與老保守派康斯坦丁·馮·康斯坦丁領導的外交部競爭。紐拉特。裏賓特洛甫非常適應希特勒腐臭的意識形態願景,看到了接觸日本的機會。他已經有了一位聯係人,商人兼外交官弗裏德裏希·威廉·哈克博士,與日本工業和軍事精英有著廣泛的聯係。通過Hack進行了詢問。日本統治集團的反應令裏賓特洛甫驚喜不已。

日本軍方對哈克的試探表示歡迎,並表示有興趣擺脫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記憶,與希特勒德國建立牢固的聯係。這樣做有兩個原因。首先,人們非常渴望看到德國政府放棄與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的現有關係。東京繼續將中國視為其利益範圍之內。帝國主義的貪婪開啟了兩國和解的另一個主要來源:對蘇聯的擔憂。 

日本進入滿洲激起了莫斯科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擔憂。1932 年底,斯大林努力與蔣介石建立聯係,盡管蔣介石和國民黨試圖一勞永逸地鎮壓中國共產黨。裏賓特洛甫和哈克意識到,反共主義很容易成為納粹主義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裕仁政府。他們不僅猜對了,而且對日本人尋求進一步的溝通感到非常高興。

駐柏林的武官(後來成為大使)、職業軍官大島宏向裏賓特洛甫轉達了一項建議。大島的提議圍繞著共同反對共產主義展開,但沒有明確針對蘇聯。該提案被稱為“反共產國際條約”,獲得了希特勒的熱情支持。
大島浩

大島宏,由不知名的 IJA 攝影師拍攝。


“共產國際”不再是常用語,需要一些解釋。共產國際,也稱為共產國際或第三國際(卡爾·馬克思和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是第一國際的創始人之一;第二國際於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之際在巴黎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實際上崩潰了) 1919 年 3 月,即十月革命一年半後,弗拉基米爾·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在莫斯科成立。 

共產國際的目的是協調世界各地共產黨的革命鬥爭,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未能反對各自政府的社會黨提供一個明確的替代方案。最初,它是一個每個政黨都接受共產國際的國際。會員資格的二十一條條件,但仍保留對其事務的自主權。1919 年初,列寧甚至研究過柏林,而不是莫斯科,是否可以成為共產國際的所在地。這個形成性的、更加開放的時期被格裏戈裏·季諾維也夫領導下的國際“布爾什維克化”以及隨後斯大林對該組織的全麵統治所徹底埋葬。到 20 年代末,共產國際已成為蘇聯政策的一個分支。

這並沒有減輕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或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國家的恐懼。1934-35 年,共產國際轉向人民陣線戰略。在人民陣線的領導下,共產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合作,提出社會革命的要求,共同反對法西斯主義。1936 年,人民陣線政府在西班牙和法國上台,在尋求重新武裝時立即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他於當年 3 月使萊茵蘭重新軍事化,但僅收到了法國和英國的抗議)。 

1936 年 7 月,西班牙軍隊對該國人民陣線政府的叛亂立即得到了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支持。那年夏天,西班牙革命和內戰爆發,共產國際組織國際旅前往西班牙打擊法西斯主義。正是這一係列事件構成了重新考慮《反共產國際條約》的背景。

日本和德國政府之間的對話產生了信心。1936 年 6 月與日本代表會麵後,希特勒向其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透露,他預計東亞將發生大規模衝突,而日本將“擊敗”蘇聯。根據曆史學家伊恩·克肖的說法,希特勒隨後向戈培爾宣稱“這個巨人[蘇聯]將開始搖搖欲墜(ins Wanken kommen)。然後我們的偉大時刻就會到來。那麽我們必須為自己提供100年的土地。” “希望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忠誠於屍體的戈培爾在他的筆記中記錄道,“並且元首還活著。因此將會采取這一行動。”

1936 年夏末和秋季,嚴肅的外交談判的情況看起來要順利得多。去年春天,日本實際上幾乎經曆了一場軍事政變。當他仔細考慮時,希特勒設想與東京結盟,主要是為了對抗“猶太”布爾什維主義的鬥爭。這是一份強烈譴責馬克思主義革命的協議。後來,他所謂的“財閥國家”之一——美國,將成為希特勒對第三帝國未來思考的核心。

1936 年 11 月 25 日,裏賓特洛甫與日本大使武山小路金友簽署了《反共產國際條約》。兩天後,希特勒批準了該協議。此後,裏賓特洛甫在納粹天空中的星星變得更加明亮。該條約的保密部分規定,如果斯大林攻擊對方,兩國都不會以任何方式幫助蘇聯。正如克肖總結的那樣, 
“該條約的象征意義比其實際條款更重要:世界上兩個最軍國主義、擴張主義的強國已經找到了彼此的道路。盡管該協議表麵上是防禦性的,但它幾乎沒有增強地球兩邊的和平前景。” 
這是二十世紀真正重大的時刻之一。希特勒對與日本合作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其狂熱種族主義的看似務實態度,加上裏賓特洛甫在摸索日本利益方麵的跑腿工作,以及日本帝國自身對蘇聯行動的恐懼,融合在新的柏林-東京軸心(墨索裏尼使用了“軸心”一詞)中。 《反共產國際條約》簽署前一個月)。表麵上是一項防禦協議,但世界很快就會因與之相關的戰爭、屠殺和大規模死亡而顫抖。
推薦閱讀:

卡爾,EH《共產國際的黃昏,1930-1935》紐約:萬神殿,1982 年。 

克肖、伊恩. 希特勒 1936-1945:複仇者紐約:WW Norton & Company,2000。


貢獻者

賈森·道西博士

賈森·道西(Jason Dawsey)博士是珍妮·克雷格戰爭與民主研究所的研究曆史學家。

穀歌翻譯Nazi Germany, Imperial Japan, and the Anti-Comintern Pact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