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年輕人沒遇上的難題

來源: Y自然流露Y 2023-04-05 06:28:2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7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自然流露Y ] 在 2023-04-05 06:31:2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近來中國經濟下滑,不少企業和大廠紛紛裁人,本來疫情以來不少年輕人尤其大學生畢業就是失業,現在就業問題愈加嚴重。網上年輕人自嘲,多年苦讀找不到與自己學曆對等的工作,就像魯迅筆下的人物孔乙己脫不下長衫去適應社會。麵對當下的窘境,不少年輕人隻能躺平,或待在家裏啃老或到三四線低消費小城混日子。他們無銀子談戀愛,更別提結婚配合國家生娃了。政府則大言燦燦 “長衫是衣服,更是心頭枷鎖,勸告中國青年人脫下枷鎖,找到自己的使命。”

遇上這樣一個時代和這樣一個社會的年輕人,身強體壯有知識有文化,卻無所事從,讓人無語。回顧所知道及經曆過的年輕時代,不論社會環境如何,發現進入如此尷尬境地的並不多見。比如我們父母一代人, 年輕時遇上新中國誕生,靠著熱情和理想積極走向,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大熔爐,歡歡喜喜做一顆螺絲釘,黨叫上那就上那,工作學習被安排,省心又省力。

我們50/60後,年輕時趕上文化大革命,鬥爭革命是一代人的追求,批鬥寫大字報,大家懵懵懂懂,相信隻要跟著毛主席就有一切,不是上山就是下鄉,年輕人絕不會消極無所事事。文革結束了,人們才清醒過來,趕上改革開放,又有了新的奮鬥目標,考大學上大學,書中自有黃金屋更會有仕途。那個時代確實如此,畢業包分配,總之不會閑著。之後幸運的是國門大開,出國潮衝擊著年輕人,有誌者靠努力拉著行李箱一個個漂向海外。

現在海二代成長起來,我們看著他們成長,比之我們及父母一代,他們應該是最幸運的孩子。這裏沒有社會動蕩,民主自由是生活的基本準則,更沒有思想束縛,此外物質生活水平在一個層麵上,保持基本穩定,考大學也不用怕什麽“輸在起跑線上”,一切機會都擺在眼前,隻有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有份不錯的工作,過上大家差不太多的普通生活。

疫情前,大環境還說的過去,國內就鼓勵年輕人創業,比如開個咖啡廳小餐館,要不什麽教育培訓....搞得這些孔乙己遠離早九晚五的工作。看看現在,兩個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上千年輕人去搶,  什麽一個女研究生放下身價去撿破爛月收入也有上萬。報紙宣傳口風大變,輿論導向不再是專才專用,而是脫下長衫,自己命自己找,幹什麽都行。都是年輕人,何有如此不同的就境遇?再怎麽樣,也不應怪他們穿上了孔乙己的長衫,一切要靠自己去改變.....改變命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馬克思比所有人都早看了一百年。幾代年輕人都曾遇上過的難題至今仍然無解。 -明白仁兒- 給 明白仁兒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07:53:04

卷,內卷,盡管做無用功 -晶體管發射極- 給 晶體管發射極 發送悄悄話 晶體管發射極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09:30:00

現在大學生畢業生太多,不僅一般大學的畢業生難找工作,985/211的 -ireadwrite- 給 ireadwrite 發送悄悄話 (1109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12:49:39

人才紅利的基礎。 -金玉屋- 給 金玉屋 發送悄悄話 金玉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13:41:39

讓年輕人遇上這樣的難題除了當局的無能,還能有更好的解釋嗎? -lluvia- 給 lluvi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16:39:13

這絕對不是中國獨有的難題。AI將取代大量的初、中級白領職位,甚至包括家庭醫生、投資分析師、常規案件的律師。以前一個30萬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342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22:57:03

真為很多小留的家長感到他們所付出的高學費的不值。資質平平的話,真的沒有必要。連快樂也沒買來。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23:06: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