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護士讀毛澤東詩詞,碰到2個詞不懂,寫信問毛主席:這是啥意思

來源: reno2389 2022-08-16 14:10:3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6364 bytes)

原創2022-08-15 19:28·羅敷媚

1959年下半年的一天,北京,中南海。

毛主席收到一封信。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主席經常收到各種來信,有老鄉的,有同學的,也有基層幹部的。

但這一封信有些特殊,它來自江西廬山。

寄信人是一名女護士,名字叫鍾學坤。

信中,鍾學坤關切地問候了毛主席的身體狀況,祝願毛主席健康,同時又問:

“主席,您詩中的這兩個詞是什麽意思?”

鍾學坤是誰?

她和毛主席有什麽淵源?

為什麽貿然給毛主席寫信?

她問到的“兩個詞”究竟是指哪兩個詞?

毛主席是如何答複她的?

鍾學坤後來怎麽樣了?

本篇文章,作者帶您回顧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感受一代偉人與普通群眾的魚水深情,至於上述一係列疑問,都將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1959年6月底,廬山療養院。

這天,院領導召集全院會議,傳達了一個重要消息——上級領導將於近日入住廬山召開會議,全院工作人員務必高度重視,全力做好醫療保障工作。

會後,領導單獨留下了鍾學坤。

鍾學坤,女,江西人,1954年護士學校畢業,次年分配到廬山療養院,時年21歲。

“鍾學坤同誌,組織上交給你一個重要任務。”院領導嚴肅地說。

鍾學坤有些好奇,用疑惑的目光看著領導。

領導接著說:“由你負責一號首長的醫療保障服務。你有沒有問題?”

“沒問題,保證完成任務!”鍾學坤略一猶豫,利落地回答道。

從會議室出來,鍾學坤一邊走一邊想:一號首長……會是誰呢?

很快,答案就有了:一號首長,竟然是毛主席!

1959年6月底,毛主席一行來到廬山。

毛主席這次來廬山,是為了準備在廬山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也就是著名的“廬山會議”。

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誌齊集廬山,醫療保障是個大問題。廬山療養院抽調了一批醫務工作者,既有醫生,也有護士,鍾學坤榮幸地擔任了毛主席的專職護士。

第一次見到毛主席,鍾學坤很緊張,開口叫了一聲“毛主席”,就不知道怎麽說了。

 

毛主席見狀,微笑著和鍾學坤握手,問她的名字、年齡和家庭情況。毛主席溫暖的大手、親切的微笑、和藹的語氣,讓鍾學坤倍感幸福,很快就不緊張了。

為毛主席服務,鍾學坤感到十分光榮而幸運。

更幸運的是,廬山會議期間,鍾學坤親眼見證了一篇毛主席詩詞的誕生。

廬山會議持續了一個多月,在此期間,鍾學坤每天都能見到毛主席,她勤奮工作,時刻關注著毛主席的身體健康,也不時聆聽著毛主席的教誨。

毛主席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工作之餘會率領年輕的工作人員登廬山,還抽空跟他們交流討論,給了大家極大鼓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毛主席詩詞名篇《七律·登廬山》就誕生在這期間。

毛主席愛山,也喜歡登山。

6月29日晨,毛主席起了一個大早,他興致勃勃,叫上警衛員、護士等同誌,一起登上了廬山頂峰。

站在廬山之巔,登高遠眺,神馳目極,隻見廬山襟江帶湖,千裏風光,盡收眼底。

此情此景,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一下子躍入毛主席的腦海: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廬山風景

毛主席極為欣賞李白,眼前廬山美景,分外動人,讓毛主席恍然間產生超越時空,與李白“心靈感應”的錯覺,頓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七律·登廬山》一首: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飛雨灑南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鍾學坤雖然不懂詩詞,卻對毛主席這首詩分外喜愛,抄錄下來,用心品味,熟讀成誦。

廬山會議期間,是鍾學坤距離毛主席最近的時刻,也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幸福的是時光總是短暫的,廬山會議很快結束了,毛主席也要離開。

鍾學坤多麽希望繼續為毛主席服務,但這不是她一個人說了算。

思來想去,鍾學坤向毛主席提出一個請求,希望毛主席親筆手書《七律·登廬山》一詩,送給自己留做紀念。

毛主席很喜歡鍾學坤,對她廬山會議期間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非常滿意,當即答應下來,揮毫潑墨,提筆寫下了《七律·登廬山》,送給了鍾學坤。

收到這份特殊的禮物,鍾學坤別提多高興了,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毛主席一向平易近人,很多普通工作人員向他求字或者簽名,他都是來者不拒,但一般隻是簽名或者送上一句勉勵的話,像這樣書寫完整的一首詩詞,極為少見。

鍾學坤特別珍視毛主席送給自己的這份紀念,毛主席離開廬山後,鍾學坤經常拿出這首詩誦讀,十分懷念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日子。

毛主席親筆手書《七律·登廬山》

讀著讀著,鍾學坤覺得毛主席這首詩寫得真好,但自己對其中兩個詞感到有些不解,這兩個詞是“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一句中的“九派”、“三吳”。

鍾學坤拿著詩請教別人,可沒人能解釋清楚,於是便在1959年6月底壯著膽子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問候毛主席身體健康,同時請教“九派”、“三吳”兩個詞的含義。

信寫出去以後,鍾學坤日夜盼著毛主席的回信。

1個月、2個月、3個月……時間一天天過去,卻始終不見回信。

鍾學坤失望了,她開始安慰自己:毛主席日理萬機,哪有空理會自己這個小護士呀!說不定他老人家根本就沒看到我寄去的信呢!

時間到了1960年初,就在鍾學坤幾乎放棄的時候,毛主席居然回信了!

鍾學坤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期盼已久的來信。

學坤同誌:

信收到了,謝謝你。我甚好,謝謝你的關心。你的工作和學習如何?盡心工作,業餘學習,真正鑽進去,學一點真才實學,為人民服務,是為至盼!

……

毛澤東 十二月二十九日

如果大家注意到回信時間,就可以發現毛主席是1959年12月29日回信的,比鍾學坤給他寫信晚了足足半年。

這並非毛主席忘記給鍾學坤回信,而是他實在太忙了,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來信。因為來信太多,毛主席不可能每封信都看,工作人員會先對這些來信進行初步篩選,然後分類整理後呈給毛主席。

毛主席在讀書

對於有必要回複的信,毛主席會親筆回信,不讓他人代回。這樣一來,毛主席回信的速度就不可能那麽快,幾個月算是正常的節奏了。

回信再寄到鍾學坤手中,自然就到了1960年初。

至於鍾學坤關心的“九派”、“三吳”兩個詞的含義,毛主席也做出了答複:

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三吳,古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毛主席講得很明白,九派是指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境內的九條大河,至於是哪九條,說法不一,沒有權威資料印證,也不必深究。

至於三吳,是蘇州、常州、湖州的合稱。

那麽,“九派”、“三吳”到底是什麽意思?毛主席的解釋有沒有道理?

首先說九派。

派,是指水的支流,相傳在長江中遊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匯合,所以稱“九派”。

南北朝時期的詩人鮑照《登黃鶴磯》詩有雲:“三崖隱丹磴,九派引滄流。”這裏的“九派”,指的就是長江的九條支流。

明代李攀龍《懷明卿》一詩雲:“豫章西望彩雲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這裏的“九派”,也是指長江的九條支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是最常見的數字,作為單數中的最大數,一般都是虛指,用來表示最大、最多、很多之意。

因為長江中遊的支流很多,不可勝數,古人便用“九派”來統稱這些支流。

至於這九條支流,名字是什麽,並沒有統一明確的權威記載。

 

其實,這並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用“九派”。

1927年春,毛主席登上黃鶴樓,寫下《菩薩蠻·黃鶴樓》一詞,開篇第一句便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九派”是指長江的諸多支流,用來指代長江。

可見,毛主席用“九派”一詞,是沿用古人的說法,他本人並未深究,也覺得沒必要深究。畢竟,詩詞是文學,不是數學,所以才告知鍾學坤“不必深究”。

再說說三吳。

毛主席解釋,三吳是對蘇州(東吳),常州(中吳),湖州(西吳)的合稱。

其實,“三吳”的說法也是爭論頗多。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稱“吳郡、吳興郡、會稽郡”為“三吳”;唐代《通典》之《元和郡縣誌》中稱“吳郡、吳興、丹陽”為“三吳”。

到了宋代,地圖學家稅安禮的《曆代地理指掌圖》中稱“蘇州(東吳),常州(中吳),湖州(西吳)”為“三吳”,為後人所沿用。

顯然,毛主席采取的是宋代稅安禮的說法為準,因為這是最通常的說法。

我不知道毛主席在解釋“九派”、“三吳”的含義時,是否專門查過資料,但對於一名普通護士的詢問,毛主席如此鄭重其事地回信答複,放在其他國家領導人身上,是不可想象的。這充分說明了他對詩詞創作的嚴謹態度,以及對群眾的尊重。

 

讀完毛主席的來信,鍾學坤激動極了,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毛主席不僅耐心解釋了鍾學坤的疑惑,還勉勵她“盡心工作,業餘學習,真正鑽進去,學一點真才實學,為人民服務”,這讓鍾學坤備受鼓舞。

此後的時間裏,鍾學坤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勤奮工作,努力學習,進步很快。

1960年秋,鍾學坤被組織保送到江西醫學院學習進修。

1962年寒假,鍾學坤聽說毛主席到視察上海,很想再見毛主席一麵,便輾轉找到毛主席的護士長吳旭君,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在吳旭君的幫助下,鍾學坤在上海錦江飯店見到了毛主席。

盡管這次會麵很短暫,但鍾學坤還是很有收獲的,她向毛主席匯報了自己這幾年的學習體會,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這一次,鍾學坤又向毛主席提出一個請求:再寫一首詩詞送給自己。

毛主席欣然答應,親筆手書一份《清平樂·蔣桂戰爭》,送給了鍾學坤。

拿著毛主席送給自己的禮物,鍾學坤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毛主席親筆手書《清平樂·蔣桂戰爭》

1965年8月,鍾學坤從江西醫學院畢業後,專程趕到北京,想得到毛主席的接見,同時向毛主席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

到了北京,鍾學坤再次找到護士長吳旭君,把自己的心願告訴她,請她轉告毛主席。

鍾學坤是幸運的,幾天後,毛主席就派人把她接到釣魚台,親自接見了她。

一個年輕護士,能在短短6年內,1次為毛主席服務1個月,2次得到毛主席的接見,這是何等的榮耀?這是多少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得知鍾學坤修滿學業後,毛主席十分高興,勉勵她說:

“你大學畢業了,以後要好好工作,還要繼續學習專業知識,不要驕傲,要腳踏實地地為人民服務。”

鍾學坤清楚記得,上一次毛主席回信,就是勉勵她“為人民服務”;這次毛主席接見自己,還是勉勵她“為人民服務”。可見,毛主席時刻把“為人民服務”銘記在心中。

臨別時,鍾學坤拿出一個嶄新的筆記本,請毛主席給自己寫幾句鼓勵的話。

毛主席微笑著答應了,他略一思忖,提筆在本子上寫了幾行字。

鍾學坤接過筆記本,看到幾行蒼勁有力,無比熟悉的字:

“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毛澤東,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毛主席為鍾學坤的的題詞

題詞雖短,內涵卻很豐富。

這個題詞中,毛主席寥寥數語,把“學習雷鋒”、“學習白求恩”、學習張思德“為人民服務”,這三個傑出楷模和先進精神放在一起,可見對鍾學坤的殷切期望。

拿著這個珍貴的筆記本,鍾學坤離開了北京。

不過,到了第二年,鍾學坤就被調到北京某醫院工作。在很多人看來,與毛主席關係如此密切,鍾學坤一定前途光明,發展看好。

令人不解的是,從此之後,鍾學坤卻像消失了一樣,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料中,更沒像很多人之前預料的那樣,擔任毛主席的保健護士,從此飛黃騰達。

直到2013年11月,“神秘失蹤”的鍾學坤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原解放軍總後勤部編研室主任李深清,長期致力於研究白求恩精神。

1998年,李深清在搜尋一份資料時,看到了1965年8月30日毛主席為鍾學坤題寫“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的記載,便開始對此事進行考證。

考證此事最有力的證據,莫過於找到毛主席的親筆題詞,一鑒定便知真偽。

由於網絡資料記載內容不一,可信度不大,李深清致力於搜索權威資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中央辦公廳下屬單位西苑出版社曾於2003年出版過一套《毛澤東題詞題字手書真跡》,裏麵或許收錄了這次題詞。

遺憾的是,李深清跑遍了北京城的大小書店,都沒找到這本書,後來才知道就連西苑出版社都已經因改革撤銷了。

幸運的是,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還在,通過他們的幫助,李深清在一座已封存多年的倉庫中找到了一批布滿灰塵的書,其中就有一本1995年6月出版的《毛澤東題詞手跡選》。

毛主席在廬山

翻開此書,第38頁清清楚楚印刷著毛主席給鍾學坤的題詞。

李深清喜出望外,但他知道正式出版物雖然不會虛構毛主席的題詞,卻並非最權威的資料,於是又跑到中央檔案館,尋找最高權威的證實。

在管理人員的嚴格監護下,李深清終於看到了一份題詞的複製件,上麵赫然就是毛主席的親筆題詞:“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毛澤東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這下子,可以說是鐵板釘釘的事實了。

可還有一個問題,這是一份複印件,原件究竟在哪裏?而且,毛主席的這份題詞沒有抬頭,沒寫送給誰,毛主席真是寫給鍾學坤的嗎?

能證實這一點的,隻有當事人鍾學坤。

於是,李深清又登上了尋找鍾學坤的道路。

關於鍾學坤,李深清掌握的可靠信息不多,知道她曾在廬山療養院工作,曾在江西醫學院學習,後來調到北京,其他幾乎是一無所知,隻能到處打聽。

打聽了大半年,李深清一無所獲。

2013年11月底,就在李深清覺得沒有希望時,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鍾學坤找到了。

和鍾學坤取得聯係後,鍾學坤被李深清和白求恩研究會的執著精神感動,應研究會的盛情邀請,於2013年12月中旬來到北京,同時帶來了兩件最珍貴文物。

第一件,就是毛主席1959年12月寫給鍾學坤的親筆信,內容如同前文所述。

第二件是一個32開的橫紋筆記本,本子的後半部是毛主席遒勁有力的題詞:“學習白求恩,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毛澤東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

李深清激動壞了,這個筆記本中題詞的字跡和他在中央檔案館見到的複製件完全一樣,任誰都不可能模仿到如此以假亂真,這就是毛主席的親筆真跡!

至此,我們可以完全確認,毛主席與鍾學坤之間的交往是真實的,給鍾學坤的回信、題詞更是真實的,任誰都不能否認。

毛主席在讀書

通過這段不為人知的曆史,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毛主席穿越時空的人格魅力,他與一名普通護士的交往,關注年輕人成長的故事,生動體現了他“為人民服務”的畢生理念,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所有跟帖: 

小時候背過毛詩。不記得有這首 -bashfulx- 給 bashfulx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4:40:04

記得這首。不是 “熱風飛雨灑南天” , 應該是 “熱風飛雨灑江天” 。 -欲千北- 給 欲千北 發送悄悄話 欲千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4:58:57

好像是"吹雨" -Uusequery- 給 Uusequer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7:21:08

俺當年背的是“吹雨”。 -TheHawk- 給 TheHawk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9:52:24

這個女護士,1966年初離開了江醫。據說,1959年廬山會議時,水靜把她介紹給了毛警衛員! -五湖大人- 給 五湖大人 發送悄悄話 五湖大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5:06:03

文革開始後她去了哪裏?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6:39:11

肯定去了北京!我們醫院全是首都醫院下放的,估計去了301醫院這種部隊單位? -五湖大人- 給 五湖大人 發送悄悄話 五湖大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6:46:50

她大概是個老實人,沒乘著文革把自己拉上了天。 -chufang- 給 chufang 發送悄悄話 chufa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20:17:32

哦,8341部隊一個兵老婆就要上天?那孟院長女兒孟娟非可是毛堂侄媳,老公也在301?我卻在她家進進出出? -五湖大人- 給 五湖大人 發送悄悄話 五湖大人 的博客首頁 (387 bytes) () 08/17/2022 postreply 00:14:34

有意思。記得小時候背的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跟主席手書“望洋”和“揮汗”有別。可能正式發表的是修改後的。 -清溢- 給 清溢 發送悄悄話 清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7:02:13

熱膚揮汗灑江天——原詞原來如是。記得是“熱風吹雨撒江天”。 -信筆由墨- 給 信筆由墨 發送悄悄話 信筆由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8:32:46

我記得當時流傳是“熱風灑雨滿江天”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9:04:12

我不知道毛主席還寫過這個但信老講的又是什麽?看來看去,故事裏頭講的隻有這句和信老所言有關:熱風飛雨灑南天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20:27:01

熱風飛雨灑南天,個人覺得那是毛主席對於當時黨內鬥爭的風風雨雨而觸景生情之筆。。。嗬嗬。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20:31:05

中央有文件 - 毛主席的一切手稿,包括文章、文件、電報、批示、書信、詩詞、題詞的原件,、、、盡快送交中央辦公廳 -znr0505- 給 znr0505 發送悄悄話 (41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19:40:13

寫書法好怪 -彎刀月- 給 彎刀月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6/2022 postreply 21:27:00

-Redcheetah- 給 Redcheeta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7/2022 postreply 01:48:2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