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兄把他看過的老片子都列出來了,但好像還是不太全(ZT)

來源: yuntai 2021-04-02 11:51: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887 bytes)


一年又晃過去了。流年如逝,懷舊之情日濃。歲月滄桑,少小時的記憶反而清晰起來。近日偶在書店見到一影碟,是小時候看過的一張舊片。那張舊片,恍若隔世,忽令時光倒流,竟引發無限回想。

1976年,我16歲。一般將16歲以前視為少年。若以此為界,自己的少年時代,正好是在文革中度過。

1966年至今,正好40年。江山已改,世事已非,而年少時看過的電影,卻依稀可見。今忽生一念,便將少年時看過的舊片,一一數來,並做一清單,略加小注,以饗我的同齡人。

國產影片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小時候看過的國產片,無法不提到以下三大戰爭片。文革開始後,舉國大亂,文化即遭浩劫,幾乎所有文革前拍的的國產片,均被打入冷宮。在我印象中,66年至70年,似乎也隻有三大戰爭片還可以放映。對電影藝術之認識,應始於此三大戰爭片。

《地道戰》:如果沒有記錯,這應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國產故事片。很奇怪,可能是因為沒有選擇,此片居然百看不厭。保守地估計,至少看過十遍。我們小時所受的愛國啟蒙教育,應始於此片。看到遊擊隊員在地道裏神出鬼沒,看到日本鬼子被打得東逃西竄,當時即深信不疑,小日本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地雷戰》:就知名度而言,幾可與《地道戰》媲美。這一類變著花樣痛打鬼子的片子,也是每場必看,每看則心情大快。有一個鏡頭印象極深:鬼子疑心路邊有一顆地雷,便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挖,沒想到挖來一手臭糞,皺眉搖首,狀極狼狽。

《南征北戰》:此片很符合我們那時對電影的審美標準:隻要是打仗片,就一定好看,就一定要看。第一次在此片中領略到反坦克戰。還記得有個又憨又胖的戰士,不顧炮火,匍匐前進,用炸藥炸翻了幾輛敵軍的坦克,令我們嘖嘖稱快。

除了以上三大戰爭片,當然又不可不提到十大“革命樣板戲”。樣板戲之始作俑者,乃當時第一夫人江青。樣板戲隻有兩種形式:京劇和芭蕾舞劇。因文革政冶之需要,樣板戲一時壟斷國內影壇。泱泱大國,一度竟隻有十個樣板戲可看,庶幾可浩歎矣。

《紅燈記》:此片據稱是十大樣板戲之首。我不喜歡看京劇,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亦別無選擇。有時是學校組織去看。看多了,唱詞和唱腔也就熟了。那時在學校還登台表演,學著浩亮扮演的李玉和,一本正經地唱道:“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糾糾.....”

《智取威虎山》:片中英雄楊子榮的"打虎上山" ,在當年風靡一時。土匪頭目座山雕坐在老虎椅上的“雄姿”,猶曆曆在目。那句接頭暗語“天皇蓋地虎,寶塔鎮河妖”,在我們小夥伴中,最為津津樂道。順便提一句,當年那位演小常寶的演員齊淑芳,現定居美國,並重操舊業。

《沙家濱》:令我印象較深者,不是新四軍郭建光,而是地下工作者阿慶嫂和敵參謀長刁德一。“智鬥” 那場戲,確實演得精彩。記得當時報紙上發過一則消息,頗聳人聽聞,稱刁德一逃匿多年後,終於在某地落網。此消息寫得有鼻有眼,煞有介事,但我至今存疑。

《白毛女》:此片在我少年時代,影響至深。文革中的舞蹈,多為“忠字舞”一類,純為政治宣傳,不男不女,毫無美感可言。忽見喜兒那樣曼妙的舞姿,故一見傾心。另外,聽膩了京劇後,再來聽有西方音樂味道的管弦樂,耳膜確為之一爽。朱逢博原唱的《北風吹》,柔情無比,至今亦難忘懷。再者,以當時之標準,亦覺演員非常漂亮。因其芳姿,我記住了演員的名字:茅惠芳和石鍾琴。

《紅色娘子軍》:因本片為芭蕾舞劇,故較為喜歡。吳清華投奔紅軍的那一幕,音樂極美,舞姿亦非常漂亮。《萬泉河》一歌,恰如碧波蕩漾。九十年代初曾到海南訪萬泉河,竟大失所望。那位演黨代表的劉慶棠,英姿勃勃,風采不凡,在當年可謂大紅大紫。後因卷進"四人幫"一案,一蹶不振,晚景潦倒不堪。

《海港》:別的不記得了,還記得一句唱詞:“大吊車,真厲害,它輕輕地一抓就起來......”

《杜鵑山》:劇情毫無意思,唯一的亮點是,在那時覺得,飾演黨代表柯湘的楊春霞,長得很漂亮。

《奇襲白虎團》:當時看過多遍,但不知何故,如今竟記不太清。

《平原作戰》:印象已非常模糊了,片名都差點忘記。

《龍江頌》:搜索枯腸,方記起片名。好像是生產隊的題材,極度乏味,女主角長得一副政治臉,乏善可陳。

除了樣板戲,文革後期時又出了幾個故事片,人物形象都是“高、大、全”,滿嘴的政治,庸俗不堪。但在當年特定的政治環境下,又別無選擇。看這些片子,亦可聊補無米之炊。

《青鬆嶺》:雖帶有可笑的政治宣傳色彩,但老演員李仁堂的演技,仍有可圈之處。他特別適合演北方農民。還記得反麵角色錢廣的一句台詞:"吃飯靠集體,花錢靠自己。"細細一琢磨,這話在當時還真有道理。

《豔陽天》:看此片之前,看過浩然的同名小說。小說好看,電影卻很粗糙,沒有什麽印象,隻記得那位男主角濃眉大眼,平頭,長得很高大。

《創業》:一部以"鐵人王進喜"為原型的影片,放映沒多久,居然惹來了一場政治風波。“四人幫” "誣之為“翻案片”,莫名其妙。

《閃閃的紅星》:小紅軍潘冬子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當年風靡全國的小帥哥。李雙江配唱的那首“小小竹排……”,亦流行一時。後在中央台看到演潘冬子的祝新運,少小時的那股神氣,早已無影無蹤。

《偵察兵》:此片好像是文革後期拍的,還比較有藝術性。主演王心剛,身著"國軍"軍裝,英氣逼人,令我們當時暗自稱羨。

《決裂》: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應時之作,隻記得一句台詞:“馬尾巴的功能.....”。

《春苗》:讚美"赤腳醫生"的片子,印象很淡了,隻是以當時的眼光看,女主角還算長得不錯。

《園丁之歌》:湘劇片,湘劇名演員左大玢演主角。因為毛澤東所欽點,故在全國熱映。有句經典的唱詞:“沒文化怎把革命來承擔”,抨擊"讀書無用論"。此片是學校組織去看的,坦率地說,沒什麽味道。

《火紅的年代》:煉鋼的故事,於洋主演。於洋文革後第一次複出,演技還不錯,但題材太政治化。前些日在中央台還看到於洋,已老邁矣。

還有兩個片子,《無影燈下頌銀針》和《第二個春天》,僅記得片名,而具體內容則一點也記不清了。

林彪墜機事件後,文化禁錮稍有鬆動。文革前拍的一些片子,又可公映,或以“內部批判”的方式放映。那時,凡文革前拍的電影,統稱為“老片子”。而在當時的概念中,“老片子” 一般都比較好看。

《小兵張嘎》:以我私見,在藝術水準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幾個兒童片能超出此片。無論是小嘎子還是小胖子,都演技一流。真正演出了孩子的原味,一點也不做作。片中有些細節,如小嘎子和小胖子打架,小嘎子去堵胖子家的煙囪,都極富童趣。

《雞毛信》:一個兒童團長,用雞毛信給八路軍送情報,一路上曆盡驚險。但就印象而言,遠不及《小兵張嘎》。

《平原遊擊隊》:印象最深者,是扮演遊擊隊長的郭振清,英俊瀟灑,是我們少時的偶像。他戴著八路軍軍帽、手執雙槍、騎馬疾馳的英姿,仍經久難忘。多年後曾在電視中看到他的鏡頭,白發蒼蒼,垂垂老矣,令人長歎。前不久又知他已因病去世,更令人不勝唏噓。

《苦菜花》:情節記不清了,惟記得片中有首插曲,有些憂傷,歌詞的開頭好象是這樣的:“苦菜花兒開,滿地兒黃……”

《雷鋒》:情節也記不清了,但那首踐耳作曲的主題歌,卻非常動人。

《奇襲》:抗美援朝的片子,講誌願軍偵察兵的故事。情節很緊張,看過多遍。

《打擊侵略者》:也是抗美援朝的片子,當時很喜歡看。有個叫“小豆豆” 的戰士,印象深刻。

《鐵道衛士》: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反特片,情節驚險緊張,當時特別愛看。那位“顧調度”,國字臉,顯得剛毅正氣,很合乎那時正麵人物的形象。影片結尾處,他和特務在列車頂上的那場搏鬥,驚心動魄。

《英雄兒女》:無論今人有多麽不屑,我仍對此片的英雄主義肅然起敬。特別喜歡王芳和王政委的藝術形象。論漂亮,王芳也許不及現在的女明星,但她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那種質樸和純潔,非現在的女星所可比。另外,老演員田方飾演的王政委,亦非常奪目。他有一種清臒、正直的氣質,然在嚴肅的外表下,又不時流露出父女間的一絲溫情,分寸恰到好處。像他那種氣質的老演員,當今之世幾稀矣。可歎的是,早在74年,他便已離世。後來我才知道,第五代導演田壯壯,便是他兒子。

《上甘嶺》:印象至深的,是誌願軍冒著生命危險尋水的鏡頭。郭蘭英主唱的《我的祖國》,亦感人至深。

《羊城喑哨》:抓特務的片子,當時很著迷,現在卻一點也記不清了。

《今天我休息》:講一個民警利用節假日助人為樂的故事,有喜劇色彩。如今警風日下,真應該放放這片子。

另外,還有一些片子,如《滿意不滿意》、《兵臨城下》、《野火春風鬥古城》、《怒潮》、《突破烏江》、《渡江偵察記》、《三進山城》、《戰上海》、《趙一曼》,等等,都隻記得片名,具體情節,已不複記憶。

蘇聯影片

蘇聯是電影大國,50年代,因中蘇結盟,蘇聯電影在國內大行其道。60年代中蘇交惡後,蘇聯片便漸漸減少。到了文革,則全麵遭禁。那時稱蘇聯為“蘇修”。之所以有兩部蘇聯片開禁,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也是因為“反修”的需要。但恰因這兩部蘇聯影片,令我對蘇聯電影肅然起敬。平心而論,蘇聯電影之藝術水準,要高於國內。這兩部影片,即為大手筆。

《列寧在十月》:有生以來看到的第一部蘇聯片。此片氣勢之恢宏,印象深刻。小時常常聽父母談起蘇聯的電影,便心向往之。尤在當年“反修”的氣氛下,一聽說是蘇聯片,心裏反覺興奮和好奇。那天晚上,是在一個單位的禮堂放映,人山人海,門口被擠得水泄不通,我拿著小凳,胸口都被擠疼了,也不知是怎樣鑽進去的。很奇怪,電影剛一開始,一看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黑白片頭,伴著低沉的音樂,心裏便隱隱激動起來。當列寧乘列車從赫爾辛基秘密歸國時,我第一次在銀幕中看到了列寧的形象;十月革命的前夜,也如在眼前。至今還記得那個鏡頭:“阿芙樂爾號” 巡洋艦一聲炮響,數以萬計的士兵如潮水洶湧,衝開了冬宮的大門,《國際歌》的旋律轟然響起。那時那刻,有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此後幾十年,一直對蘇聯電影有不棄之好,這種偏愛,應來源於此片。

《列寧在一九一八》:毋庸諱言,以今日之曆史觀來看,此片在重大史實上,被斯大林嚴重歪曲。但此片在當時對於我們,卻非常震撼。《列寧在十月》放映後沒多久,此片便公映了。就藝術性而言,此片比《列寧在十月》更勝一籌。我不能不說,在我所看過的領袖片中,唯有史楚金扮演的列寧,最具魅力。工人出身的史楚金堪稱天才,列寧身上那種智慧、人性的光芒,被他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是列寧,此片出現的其他人物,如瓦西裏、高爾基、馬特維也夫、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亦表現出色。現在國內的領袖片,和此片相比,純以藝術魅力而論,根本不能望其項背。片子一開始,便是瓦西裏與妻子熱烈擁抱。說來可笑,在今天電影中如此稀鬆平常的鏡頭,卻令那時的我們,視覺第一次大受衝擊。也在片中第一次看到《天鵝湖》的片斷,王子與白天鵝的雙人舞,琴聲如泣,畫麵非常淒美,與國內的樣板戲相比,感覺完全不同。另值得一提的是,為列寧配音的老演員張伐,在表現列寧的魅力上,亦功不可沒。他的聲音飽滿、渾厚,特別是列寧遇刺前在兵工廠演講的那一段,氣勢磅礴,極富感染力。片中有些台詞,現在還能脫口而出,試列幾段:"牛奶會有的,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瓦西裏);"我不幹,我不幹,我要二百五十萬"(馬特維也夫); "你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他們用眼淚蒙蔽了你的眼睛......快把那些憐憫給丟掉吧!"(列寧);"看著我,看著我的眼睛,看著我的眼睛!"(捷爾任斯基)。那時常常在看完電影之後,便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模仿電影中的情景,繪聲繪色,表演對白和動作。此種情趣,亦為少時一樂也。

阿爾巴尼亞影片

六十年代後,因意識形態的需要,中阿兩國成為盟友,阿國被毛澤東譽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無論如何,在當時的文化環境下,阿國的片子,猶如雪中送炭。至少對那些不勝其煩的樣板戲,是一種調劑,我們多少可以在片中,領略到一點歐洲情調。

《海岸風雷》:反法西斯題材。在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便是此片。我清楚地記得,此片和另一部阿片,都是在露天裏看的。還記得那位漁夫的大兒子一句牢騷話:“這倒黴的行當,苦得連個上吊繩都買不起,還想打意大利?”

《廣闊的地平線》:片頭的旋律,很美,至今還若隱若現。有一鏡頭印象殊深:男主角英俊瀟灑,穿一襲風衣,和女友在大街上漫步、交談,忽一大卡車開來,他們急忙閃開,分別退至大街兩側;一俟卡車駛過後,他們如一陣風相向跑來,緊緊擁抱,似永不分離......

《地下遊擊隊》:因為情節驚險,故此片為那時的至愛,至少看過五遍。那時有戰鬥情結,隻要是反法西斯題材,都比較愛看。特別是地下鬥爭,情節驚險曲折,最對胃口。阿片中有一經典台詞: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當時廣為傳誦。片頭有一個鏡頭還記得很清晰:夜晚,一輛敵軍的裝甲車從一座樓旁開過,這時,一青年從樓上一窗口縱身一躍,跳到裝甲車上,掀開車頂蓋板,將手雷擲入......

《寧死不屈》:一個女遊擊隊員,因叛徒出賣,被敵軍抓去,雖威逼利誘,並施以嚴刑,仍寧死不屈。片中有一插曲在當時很流行:"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裏加入遊擊隊......"

《山鷹之歌》:阿國境內多山,故被稱為"山鷹之國"。此片為遊擊隊題材,情節記不清了,但還記得我大舅教我的那首主題曲:“同誌們加入我們的小隊,我們攀登那高高的山嶺,那裏有我們駐地和營房,我們是遊擊隊之鷹……”

《第八個是銅像》:講一個遊擊隊英雄的故事,具體情節已忘記,但記得有一位少女很漂亮。

其餘如《伏擊戰》、《戰鬥的早晨》、《勇敢的人們》、《腳印》、《創傷》、《在平凡的崗位上》,等等,不知為什麽,當時也沒少看,現在卻印象非常模糊了,惟記得片名而已。

朝鮮影片

70年代初,文革時一度冷卻的中朝關係又重歸於好。隨著政治關係的升溫,兩國文化交流亦漸漸頻繁。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另一種風格的異國電影。以我當時的審美眼光,同為東方國家,朝鮮電影似比國產電影更具藝術氣質。歸納起來,那時朝鮮電影有三大特色令我印象深刻:其一,無論男女主角,氣質都很漂亮,表演亦富有感染力;其二,音樂獨具特色,兼有蘇聯、日本音樂之美;其三,雖極其含蓄,但多少仍能表現一點男女的愛情,對我們那時暗暗萌動的春心,亦為一絲慰藉。
   
《看不見的戰線》:反特影片,是我記憶中看到的第一部朝鮮電影。片頭剛開始,即是平壤極富象征意義的“千裏馬紀念碑”,伴著起伏而抒情的管弦樂。那時的朝鮮,也和國內一樣,強調“階級鬥爭”,本片所描述的,正是與暗藏的敵對分子進行鬥爭的故事。卻也奇怪,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我們對此類影片,亦饒有興致,看得津津有味,尤其當“特務”終被一網打盡時,更是拍掌大快。片中的中年警官馬國哲上校,長方臉,軍裝畢挺,兩道肩章平添一股英武之氣,氣質威嚴,而又不失人情味,令我印象極深。另外,本片的女角順善亦令我難忘。她長得不算漂亮,卻人如其名,自有一種純樸良善之美。她在“五一勞動節”晚會的獨唱,溫柔婉轉,一往深情,至今猶在耳旁。

《賣花姑娘》:一對賣花姐妹的悲情故事,哀婉動人,長久無法忘懷。當時凡看過此片的,無論男女老少,無不潸然落淚。我記得我是在湖南劇院看到此片的,當影片演至悲傷處,琴聲幽咽,全場暗黑的人群,隻聽見一片抽泣。後見資料記載,此片之原作乃出自朝鮮領袖金日成之手,1934年創作於中國吉林。據說金日成素有藝術稟賦,極好音樂。童年時我曾聽我姨唱一首懷鄉之曲,極美,蕩氣回腸,後問之方知此歌係金日成原創。

《金姬與銀姬的命運》:一對孿生姐妹,生下來不久便天各一方,各自在南、北朝鮮長大。姐姐金姬在北朝鮮成為一著名舞蹈家,幸福無比;妹妹銀姬在南朝鮮則淪為酒吧歌女,倍受淩辱,苦不堪言。這樣的故事以今天的眼光而看,當然十分可笑,然在當年,卻極富藝術魅力,令我完全信以為真,且內心之感動,難以言盡。這對姐妹的生父,一位向往北朝鮮的左翼音樂家,他於臨終之前所唱的《爸爸的祝福》,旋律非常動人,在當年觀眾中甚為風靡,至今猶憶;而那位金姬的養父,一位極有藝術氣質的畫家,優雅而凝重的神情,亦令我心儀。仍記得片尾處最後一句畫外音:“讓全世界的輿論來評論吧!”,氣勢磅礴,十分震撼。

《戰友》:50年代的黑白片,中朝演員合拍,講一對中朝士兵並肩作戰的故事,非常感人。戰鬥勝利後他們與“阿媽妮”相逢的那一幕,演得尤為動人。那時很喜歡看這個片子,如果今天還能找到片源,真還想再看一遍。

《軋鋼工人》:此片內容雖一般,但背景音樂卻非常好聽。男女主角在鋼廠久別重逢的那一幕,有一首女聲唱的插曲,溫暖而柔情,竟多年經久不忘。

另外如《南江村的婦女》、《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一個護士的故事》、《延豐湖》、《永生的戰士》等電影,那時都至少看兩遍以上,但現已記不太清情節,隻記得音樂很美,極具感染力。今天回想起來方知,那時在朝鮮影片中所領略的音樂,其實已不知不覺地影響了我的藝術品味。

越南影片

越南與朝鮮同為東方社會主義國家,但可能是因為長年處於戰爭狀態的原因,就藝術性而言,越南片似不及朝鮮片。在我印象中,幾乎所有我看到的越南片,其題材都與抗美戰爭有關,森林、田野、村莊、河流、天空,幾無處不是戰場,處處戰火硝煙。難怪那時人們說“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看過的越南片大多已記清具體內容了,還能記得片名的有:《森林之火》、《阿福》、《琛姑娘的森林》、《年輕的戰士》、《山區女教師》、《回故鄉之路》、《前方的召喚》、《英雄的昏果島》,等等。比較起來,越南演員亦不及朝鮮演員長得漂亮。但《琛姑娘的森林》是一例外,那位女民兵琛姑娘,青春洋溢,明媚照人,令我印象極深。這種熱帶年輕女性的特有之美,在當時又確隻有在越南電影中才能看到。

羅馬尼亞影片

在當年的東歐陣營中,羅馬尼亞是華沙條約成員國中唯一不受蘇聯左右、而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是之故,七十年代開始,國內陸續引進了幾部羅馬尼亞電影。以當時的眼光來看,在我們能看到的外國電影中,羅馬尼亞的電影最為自由、開放,亦最能體現歐洲風格。在那個近乎禁欲主義的年代,猛一看到電影中不時出現的男女激情鏡頭,在當時真有觸目驚心之感。那種在內心所引起的強烈震動,及今追憶,亦非筆墨可以形容。

《多瑙河之波》:我看到的第一部羅馬尼亞電影,黑白片。片中的三位主角:軍火船船長、船長太太安娜、地下工作者托馬,都演技一流,其藝術之魅力,以今日之標準而評價,亦毫不遜色。船長脾性暴躁,而內心正直善良;安娜漂亮嫵媚,然不乏機敏多智;托馬沉默少語,但每到關鍵時刻則不失堅毅果敢。三位個性之鮮明,都令我印象至深。此片有三點值得特別提及:其一,片中的主題音樂即名曲《多瑙河之波》,第一次聽到便覺很美,那種從老式唱機中放出的旋律,有一種特殊的情調;其二,船長和他新婚太太的擁抱、熱吻之鏡頭,其纏綿至極,始創當年所放外國片之記錄;其三,以我所見之及,在蘇聯、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三國電影中,論女演員之漂亮,安娜第一。安娜在片中剛一出現,即疑為天人。其美豔,其風情,即令少小之我為之傾倒。當年視聽之閉塞,於此亦可見一斑矣。

《爆炸》:以今日之標準分類,此片應屬於“災難片”。此片隻看過一次,大意是多瑙河一艘裝有化肥的貨輪失火,即將爆炸,千鈞一發之際,一老水手挺身而出,深入火海,與大火殊死博鬥,終於化險為夷。此片之具體內容及細節已記不清了,但當年看此片而引起的震撼猶在。視覺上被強烈的火紅渲染,背景音樂如末日般恐懼和絕望,男女主角間大膽而熱狂的情色鏡頭,等等,都幾與西方現代電影無異。

《沸騰的生活》:影片很美,有散文詩的風格。男主角老成、瀟灑而幹練,是那種富有魅力的“老男人”形象。印象最深的是本片的畫麵和音樂,優美至極。藍天白雲,男主角駕一匹白色駿馬,身披霞光,在海邊一起一伏,獨自悠遊,此時風光明媚如畫,隨著慢鏡頭的搖曳,一陣悠長、舒緩的旋律響起,令人心曠,塵慮盡消……

因年長日久,另有幾部羅馬尼亞的電影,已記憶淡漠,現僅能記起片名,如《巴布什卡曆險記》、《橡樹,十萬火急》、《偵察英雄》、《斯特凡大公》、《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等等。但總的來說,在同一時代,中、朝、越、阿、羅五國,羅馬尼亞電影的藝術水準較高,更接近西方電影。


隨歲月之流逝,以上所列影片,俱成煙雲。除我們這一代人而外,當今之年輕人,恐既不了解,亦難有興趣。然從曆史的角度觀之,這些電影,無論褒貶,又確為一個時代的標記,也無法抹去。坦率而言,除少量有較高藝術水準者外,這些電影中的大部分片子,要我從頭到尾再重看一遍,可能也看不下去。如今拉雜記來,純因懷舊之情使然,也為同齡人之交流開一話題。以上清單所列,僅為記憶所及,難免多有錯漏之處。倘得我輩同齡人補缺指正,吾不勝快慰之至。

所有跟帖: 

李雙雙,青鬆嶺 -通州河- 給 通州河 發送悄悄話 通州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2:00:08

李雙雙是文革前的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06:37:42

1949-1976年中國電影(故事片)最高藝術代表的2部電影:(林家鋪子)(早春二月)。從劇本,演員,攝影,音樂都達到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44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3:14:35

鋪子?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3:23:53

不是”濱”,是“浜”,小時候這戲剛出來的時候,聽到很多人讀成“兵”,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3:40:35

寫原帖的敲錯鍵了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4:50:26

還有幾部 -wang02- 給 wang02 發送悄悄話 (299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5:56:14

對,還有諸如阿夏河的秘密,小螺號,戰船台,一副保險帶,無影燈下頌銀針。。。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7:40:54

半夏,夜交藤,來菔子 -立竿見影-1- 給 立竿見影-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8:20:11

對!吳喜千破譯暗語。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3/2021 postreply 06:35:41

沒有我這個電影多: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3415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6:41:59

竟然把動畫片《半夜雞叫》漏了,一說起996,就會連想到主人公周扒皮。 -lthy- 給 lth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2/2021 postreply 18:46:37

比您小10歲,小時候看寶葫蘆的秘密 覺得最神奇。另外南斯拉夫的電影有很多經典 -DaHai99919- 給 DaHai99919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04/2021 postreply 02:12:00

那您肯定是文革以後重新開禁文革前老電影再看的,或看的是2007年新版的?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1 postreply 07:59:5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