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義和音譯

來源: dudaan 2021-03-01 06:37: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7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dudaan ] 在 2021-03-01 06:38:4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中國翻譯外來著作有三波。

第一波是佛教傳入,翻譯佛經。最初的典型做法就是格義,也就是用道家的概念來翻譯佛教的名詞。把Nirvana翻譯成寂滅,把Shunya 翻譯成空或無等等。主要是鳩摩羅什這樣的外來僧人和他的有道家背景的中國徒弟合作的結果。後來玄奘去印度留學,是真正精通梵文的中國人,認為過去的翻譯不準確,就更多地采用音譯,搞出一大堆涅槃(尼垣)、般若、舜若等東西,甚至主張句法都要遵循梵文原文,不能改變,結果搞得大眾很難理解,像舜若這樣的詞後來被廢掉了。格義和音譯妥協。

第二波是傳教士帶來天主教《聖經》,在中國學者幫助下翻譯,采用的也基本是格義的路子,用《尚書》等古典中的“上帝”來翻譯基督教的神,結果遭到來自中國傳統和羅馬教廷的雙重攻擊,但後來也是妥協了。

第三波是近代翻譯西方學術著作,有走格義路子的,例如把科學翻譯成格物致知的簡稱格致之學,甚至把馬克思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另一派則是主張音譯,例如德莫克拉西、梵婀玲之類的東西。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日本的翻譯作為借鑒,例如經濟學這個翻譯其實是來自經世濟民的中國古語,既然日本人已經做了,就直接搬過來了。

音譯的好處是提醒大家這個東西中國沒有真正的相同的概念,但是音譯太多就會讓普通讀者望而生畏。最後總是走向妥協。德莫克拉西,梵婀玲等音節多,過於怪異的最終被淘汰了,邏輯、幽默、浪漫等漢語讀起來比較順暢的音譯則保留了下來。

所有跟帖: 

梵婀玲不比小提琴音節多,但沒有琴的含義。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1/2021 postreply 08:23:5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