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水科院貫徹八字憲法進行高產試驗的紀實 (ZT)

來源: yuntai 2021-02-10 11:30:3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373 bytes)

作者:周孫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苦幹三年,基本改變麵貌”等一係列口號。隨即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當年的夏秋之際,全國到處“放衛星,創高產”, 報紙不斷有各地糧食畝產幾千斤的報道。“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成了當時非常流行的一個口號。另外,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著名科學家的文章,文中稱,根據科學理論推算,畝產幾萬斤是有可能的。這就使得人們追求的目標鎖定在畝產萬斤以上了。

在這種形勢下,我當時所在的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現在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作為研究農業命脈的水利科研機構,很自然地想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帶頭創造新的高產記錄;何況我們院還有專門從事農田灌排的研究所,有學農業的高級技術人員,種高產試驗田在技術上應該是有點優勢的。當年秋天,院領導召開全院大會,動員全體職工,全力投入小麥高產試驗田運動(當時重要的工作都以“運動”的形式出現)。目標是在我院院內3畝大的地塊上創造畝產二十萬斤小麥的記錄。

我院地處北京市海澱區景王墳。一九五八年時,院門口有一條不寬的土路,還沒通公共汽車。土路的北麵是由西直門開往西黃村的火車道,不時有火車經過。景王墳在我院的東南,相距僅約二百米。當時還殘存有墳墓,墓前的兩根華表還高高聳立著。我院周圍大部分是農田,以菜地為主。院內有大片的空地,是為建設臨時露天試驗場而保留的。這種環境比現在的城鄉結合部更接近農村,還是適宜種莊稼的。

這個畝產二十萬斤的目標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有根有據計算出來的。當時,先由院領導組織了由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有農事經驗的人員組成的三結合小組,負責製定試驗田的技術規劃。經過認真的準備,三結合小組提出了一個規劃。院領導把它發給全院討論,並提出意見。這樣一來,我們這些普通群眾就有機會看到了它。當時,我們很認真地在小組內討論了這個規劃,並提出意見,然後由每個研究所(當時我院有十來個研究所)和行政部門分別匯總各自屬下小組(一個所或處大概有五六個小組)的意見,上報規劃組,再由他們根據全院提出的意見修改豐富原規劃。最後經院領導審核批準後,就作為正式的計劃付諸實施。由於年代久遠,機關又經過多次的變動,現在已經無法找到這個計劃了。現在,隻能根據記憶,將能回憶起的內容如實地記錄如下,但是許多細節都已記不清了。

計劃是按照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諸項編製落實的。

土:當時對於土有一個重要的經驗:深耕。但是,多深為好,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當時深翻一般在一尺左右。我們院的試驗田是按照六尺(二米)的標準要求的。在大田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但我們的是試驗田,而且就在機關大院內,要實現它就有可能了。深翻全部由全院職工用鐵鍬完成。為了不打亂原有的土層關係,使每一層土在深翻後還保持在原來的層次(如表層土在深翻後仍舊在表層,最底層的土在深翻後仍舊在最底層),在深翻過程中,每一尺作為一層,將每層翻出來的土運到預先準備好的地方。由於挖出來的土方量不小(大約有四千方),就在試驗田的一側鋪設了輕軌,用鬥車運土,這樣既可減輕勞動量(否則就要人挑了),又能加快進度。當最底層的土被翻動以後(這層土不需運走),再按照次序將各層土複位。

肥:“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是當時流行的一句口號。為了積攢有機肥,我院花了很大的力量到院外去積肥,由總務科負責這項工作。當年九月每天派人跟汽車到德勝門外馬甸或頤和園北宮門青龍橋一帶的大車店及豬羊圈去收購馬糞及豬羊糞,同時還用鐵桶收購羊尿(據說羊尿對小麥的效果特別好)。汽車是從北京汽車四廠租的(該廠距我院隻有幾百米),每天派來的車輛數目不確定,有時來一兩輛,多的時候有三四輛。這樣一來每天需要的勞動力也就不固定,總務科人手不夠時,就向各所要人跟車去收購。每天分早晚兩班到各處收購。收回來的糞尿經過整理都堆放在試驗田的北邊,與土混合後,就分層加在各層土壤中。到國慶節時積肥就告一段落。

水:我們院有專門研究灌溉排水的研究所,他們全麵負責管理有關“水”的事宜,保證土壤墒情總處於對麥子最有利的狀態。對這塊試驗田來說,不論天時如何,都不會因為水的問題而影響收成。我院當時用的是自備水井的水,成本很低。

種:為了高產,選擇了當時能搜集到的最好的麥種。為了保證顆顆種子都是高質量的,用人工將麥種篩選了一遍。

密:密植是保證高產的一個關鍵,為此進行了仔細的計算。一顆種子能長出幾個麥穗,一束麥穗能有多少顆麥粒,一顆麥粒重是多少,一畝地需要有多少麥穗才能保證畝產20萬斤。經過仔細推算,一畝地需要一千斤種子才能保證達到預定的目標。這樣就按這個標準執行了。

管:對於這種新型的高產試驗田,沒有現成的經驗,管理顯得更加重要。除了傳統的管理措施外,還采取了一些創新的措施(如放音樂)和根據麥子長勢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加通風設施和搭架子)。下麵再仔細介紹它們。

至於“保”與“工”,不記得在這個試驗田有什麽特殊的措施。

一九五八年的秋天,我院開始了種試驗田。第一步是深翻土地,這是工作量最大,也是最重的勞動,全院職工(當時有幾百個男女勞動力,男勞力居多數)按照統一的安排輪番上陣,按照計劃一步一步地鏟土—運土—鏟土—運土。這塊地東西長約五六十米,南北寬三四十米。在地塊的南側鋪設了小鐵軌,以便用鬥車運土。從地塊的北部到鐵軌有三四十米的距離,每層翻起的土就由人用土筐挑到鐵軌邊,再裝到鬥車裏運走。最下麵的一層土不用運走,經過徹底翻動就可以了。這時,這塊地已經成了一個大深坑。然後,再分層往回填土,同時添加肥料。土地被整理好以後,土質均勻鬆軟,地平如鏡(當然有一定的坡度),看起來很象樣。下種的時間到了,原來整個計劃是按照農時安排的。種好以後,人們就翹首期盼能長出好苗。天隨人願,剛出土的麥苗不錯。隨著麥苗的繼續生長,地麵上好象鋪了綠地毯,隻見麥苗,不見地麵。隨著冬季的到來,麥苗進入了越冬期,沒有出現什麽特別值得一提的事情。

到了一九五九年的春天,麥苗了反青。從長勢來看,蔥綠的麥地讓人覺得前景有望。灌溉,施肥,除草等日常農活都已經由專門組建的班子負責,按部就班地進行,隻有在特殊需要時再組織一般群眾參加田間勞動。隨著麥苗的節節拔高,麥地變得密不透風。為了讓麥田裏的空氣能夠流通,隻好在麥田邊安裝鼓風機,定時向地裏送風。另外,還想盡辦法采用新技術以增加產量。當時有資料介紹,讓植物聽音樂能夠增加產量。我院就在試驗田邊架設了廣播設備,在麥杆長到了一尺來高時,每天定時放音樂給麥穗聽。為了增加光照,在地邊架設了幾個大功率的照明燈,在夜間使用。麥子的長勢愈來愈好,達到了瘋長的程度,麥杆已經是密不可分,自己已經無法站立了。為了防止倒伏,特地架設了支杆,幫助麥杆站立。因為種的太密,帶來了不少的問題。

不管怎樣,麥子綠油油的,看起來長的很不錯。到了收獲季節,為了防止損失,人們小心翼翼地把每個麥穗用剪刀剪下來,真正做到了顆粒歸倉。等到稱重結束,結果使人大失所望,每畝隻產了一千五百多斤(準確數字已經記不得了),比用的種子每畝多了幾百斤,與預定的目標無法相比了。

在種試驗田的過程中,隨著麥子的生長,人們也有各不相同的反映,這些就不是本文要涉及的範圍了。

所有跟帖: 

我們哪裏,豐產方(水窪地改建)75 年左右小麥畝產超過1000斤, 沒有這麽玄乎 -國人甲- 給 國人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1:36:32

樣板田吧?沒有大量化肥。不可能畝產千斤。有的地方搞樣板田,就是麵子工程,不惜成本提高產量。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2:21:54

不太清楚化肥,農家肥上了很多, 種子也比較好 -國人甲- 給 國人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2:27:52

“那就是”管“了,”田間管理“,還給麥苗聽音樂,還挺前衛的。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2:53:11

除草,哪是肯定的,殺蟲驅鳥沒有 -國人甲- 給 國人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3:17:04

說的是試驗田,根本不計成本的,即使這麽搞也打不下萬斤糧。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2:38:39

沒人說過萬斤糧呀 -- 現在,紅薯萬斤達到了,水稻4000斤(試驗田)有了 -國人甲- 給 國人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3:48:42

“這就使得人們追求的目標鎖定在畝產萬斤以上了。。。”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5:25:51

還能沒個追求? -國人甲- 給 國人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6:31:57

畝產一千多斤是有望的。當時有人為了升官虛報也是事實。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沒有深耕也是容易理解的。 -gweipwu- 給 gweipwu 發送悄悄話 gweipwu 的博客首頁 (308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2:03:06

人家深耕了,你不深耕,你就落後了,再不聽上麵的就犯錯誤了。很多問題就是這麽運動式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74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2:34:16

嗬嗬,哪裏找來的,很有意思。老實說,那時的中國農民要是如此種麥子,八成秋後都得鎖上大門,全家進城,要飯吃。 -吃素的狼- 給 吃素的狼 發送悄悄話 (53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5:30:34

現在看來多麽荒唐的事,可那時上上下下就是這麽“認認真真”地去幹的。收購農家肥那段最逗,得先 -yuntai- 給 yuntai 發送悄悄話 yuntai 的博客首頁 (101 bytes) () 02/10/2021 postreply 16:10: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