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歲月的煙塵重讀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之一的《大波》(ZT)

來源: 清衣江 2020-08-25 07:06: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402 bytes)

撥開歲月的煙塵重讀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之一的《大波》(ZT)

 

李劼人被冷落多年 世人隻知"死水"不知《大波》

2014年10月26日 09:54 來源:華西都市報 參與互動(0)
 
 
 

點擊進入下一頁

經過多年修繕的李劼人故居“菱窠”重新開館。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李劼人“大河小說”係列《大波》。

  A

  細寫小人物的命運史窺視大時代波瀾壯闊的秘密

  讀李劼人的小說,最鮮明的感受就是:第一,他熱衷重點刻畫和表現小鎮普通人物,比如在《死水微瀾》中的天回鎮的普通鎮民。在對這些普通人物的描述中,沒有被歌頌的崇高,沒有被鄙視的墮落,也沒有刻意的淳樸,一切都自然、真實、鮮活。其次,文筆靈動別致,韻味悠長。對方言的運用,出神入化。尤其是李劼人的方言寫作,是文學化的方言寫作,在起到生動詼諧表現力的同時,不會傷害文學的典雅性,而且不會讓外省讀者感到隔閡。他的描述,很有畫麵感,先以景出,布景之後帶出人來,人從景中出,景托人,人畫景,人與景相襯,活動與景與人交融,共同組成特定的時代畫麵,活脫脫畫出20世紀初川西壩子小鄉場的風俗畫卷。寥寥一個畫麵,幾個細節,人物形象已是惟妙惟肖,活靈活現。

  早年留學法國,深得法國文學影響的李劼人,在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大河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都描繪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社會自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後的人際悲歡、思潮演進和政治風雲。這也成了不少評論家對李劼人作品的重點解讀線索,比如郭若沫稱之為“小說的近代史”。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跟一般文學”史詩”多描摹英雄不同,李劼人的小說不為英雄樹碑立傳,而是刻畫像蔡大嫂、羅歪嘴(《死水微瀾》中主角,天回鎮鎮民)這樣的市井小民。跟清末民初很多大聲疾呼聲淚俱下的作品不同,他細細地寫那個大時代裏的各種人是如何變化,如何感應時代衝擊,不去設定“好人”或“壞人”,也沒有道德說教,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比如多被稱為曆史小說的《死水微瀾》,反映了1894年至1901年即甲午戰爭到辛醜條約簽訂這段時間的社會現實。但這部小說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並不在於它寫了曆史,而在於它將時代風雲寓於人物遭際,並成功地塑造了像蔡大嫂這樣驚世駭俗、具有奇異脫俗性格魅力的女性形象。

  李劼人的小說善於從從具體而微的世俗人物的命運軌跡中,窺視到人心的起伏走向、風俗的細枝末節、曆史的波瀾壯闊、時代的滄桑巨變。

  曾被冷落和低估多年世人隻知“死水”不知《大波》

  熟悉文學史的讀者都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作為中國五四以來新文學史上較早的白話小說的優秀創作者,李劼人的文學成就,長期以來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價值和地位被低估。李劼人其人其文,被不少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眾多學者冷落,學界和文壇對李劼人的研究和關注,甚為稀少。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李劼人又再次失去“被發現”的一次機會。在現代文學史上,創作活躍期集中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政治色彩較淡、文體意識和表現卓越的作家中,除了張愛玲、沈從文,很多人都公認李劼人在此列。不過,同樣是因“為文學而文學”而在特殊曆史時期受到冷遇之後,張愛玲、沈從文在上世紀80年代得到被海外學者重點發掘,從而其文學價值被重新發掘。但是李劼人,沒有得到這次發掘和推介的機會。

  不過近些年來,情況有所改觀。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界的努力,李劼人和他的作品開始逐漸獲得應有的評價和重視。有文學評論家甚至直接認為,“沈從文、張愛玲,本來應是進入諾貝爾文學家族最合適的人選,可惜因為陰差陽錯,也未能順應人願。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如果說《阿Q正傳》、《邊城》、《金鎖記》、《生死場》是最精彩的中篇的話,那麽,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應當是最精致、最完美的長篇了。”著名漢學家、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則認為:“對能夠閱讀並欣賞中國文學的人而言,魯迅、李劼人、沈從文……顯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壇的。”

  據了解,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的漢學家們,對李劼人作品的研究,給予了越來越強烈的關注。國外學術界研究李劼人的著名專家學者有日本哲學家桑原武夫和漢學家森時彥等人,此外美國、法國、德國等也有研究李劼人的高手。在李劼人家鄉成都,李劼人研究學會,多次召開學術討論會,陸續整理出版了《李劼人的史詩追求》《李劼人的人品與文品》《李劼人研究》《李劼人圖傳》《李劼人說成都》《李劼人晚年書信》《李劼人研究:2007》等一批研究文集和資料匯編,穩步紮實、積極有效地拓展了學術界對於李劼人的認知視野。李劼人的外孫女李詩華,在2014年10月20日在成都舉行的李劼人故居修繕後重新開放的儀式上,致辭中提到,對李劼人正開始被越來越多人喜歡感到驚喜,甚至稱“沒想到”,“近年來,關於李劼人的作品、研究資料、文物,不管是專業研究人員,還是普通讀者,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

  值得一提的是,改編自李劼人原著小說《大波》的同名電視劇,將於下月23日在成都電視台首播。擔任該片總製片人的作家簡平,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說,近些年來,李劼人逐漸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但對於普羅大眾的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往往很多人,隻知道李劼人有一部《死水微瀾》,而包括《大波》在內的李劼人其他傑作,則被塵封在故紙堆裏,幾近遺忘。我們希望,通過影視劇這種大眾傳媒方式,讓更多人去閱讀李劼人的《大波》原著,更深入了解這位曾經被遺忘的文學大師。”

  B

  600萬字還原大師原著曆史學家高華盛讚李劼人

  比較特殊的是,像《死水微瀾》《大波》這樣重要的作品,都因某種原因,經曆過李劼人本人的二次重大改寫過程。這也讓不少讀者,對他的作品初版本,念念不忘。2011年11月,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李劼人誕辰120周年之際,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17卷20冊的《李劼人全集》在成都首發。

  《李劼人全集》由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學會整理編纂,耗時20餘年。李劼人研究學會隨即派出了專家學者先後赴重慶、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從圖書館、檔案館及李劼人親屬家中打撈出一大批珍貴的資料,為全集的編輯出版打下了堅實基礎。全集包括了至今存世且能搜集到的李劼人以中文寫作的全部文字、全部翻譯文學作品,以及至今存世且能夠接觸到的李劼人手稿,文字多達近600萬字,是目前為止關於李劼人作品最全的一次結集。

  讓學界和普通讀者驚喜的是,該全集創作和譯文部分,除第四卷外,均依據1949年以前的初版本,比如“大河三部曲”中的《死水微瀾》和《暴風雨前》都是采用民國初版本,《大波》則將確立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地位的1937年中華書局的老版本與上世紀50年代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重寫本一並收入,這也是老版《大波》自1949年後第一次正式和讀者見麵。

  在這套全集出版之前兩個月,當時已處於重病晚期的曆史學家高華得知,17卷20冊的《李劼人全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消息,在報紙上撰文《閱讀李劼人的曆程》,透露他“心情一直不能平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李先生的幾本史詩性小說,終於能以原來的真實麵目出版了,這已是當年初版的七十餘年後,而自己尋找他的原著多年,今天總算如願以償,可以一睹真貌。”高華在文中說,自己曾經尋覓《死水微瀾》原本,多年未果,最終在2005年的一次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期間,他從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吳博士那裏得知,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係的吳博士,“畢業論文就是研究李劼人!不久,吳博士將哈佛收藏的李的《死水微瀾》原本的複印件寄給了我,幫助我實現了多年來尋找李劼人原著的一部分願望。”

  作為一個曆史學家,高華對李劼人的小說倍加推崇,認為其小說對感受曆史,有重要意義,“詩可以證史,好的小說在價值上完全可以超過僵化呆板的曆史教科書。李劼人是那段曆史的經曆者和見證人,他的書固然不能作為論文觀點加以引用,但他的筆下是活的中國,而不是概念化的中國,讀他的書,可以增加對那段重要曆史的感性認識。”

  高華寫道,“回顧自己對李劼人的認識,越發理解了他對中國現代文化史、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價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的成就完全不在那幾位五四標杆作家之下,在某些方麵,也許還要高於他們。”

  文本細讀

  《死水微瀾》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四川鄉下姑娘鄧幺姑有一個夢想:嫁到成都省的官宦人家。她最終在靠近成都的天回小鎮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嫁給蔡傻子,成了蔡大嫂。蔡傻子名叫蔡興順,其實並不傻,隻是太老實顯得比較木訥。渴望愛情的蔡大嫂對自己這樁無愛婚姻表示出無比的憤怒。她不僅說“驚世駭俗”之言,而且做出了“驚世駭俗”之事。她愛上了羅歪嘴,並且不惜成為了他的情人。她愛得深情,愛得投入,愛得大膽,愛得瘋狂。“人生一輩子,這樣狂蕩歡喜下子,死了也值得!”這是蔡大嫂的個性宣言。“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幾歲?以前已是恍恍惚惚地把好時光辜負了,如今既然懂得消受,彼此又有同樣的想頭,為啥子還要作假?為啥子不老實吃一個飽?曉得這種情味能過多久呢?”這是蔡大嫂的情人羅歪嘴的個性宣言。蔡大嫂生於極普通的鄉村家庭,卻有著“奇異”的“個性美”:叛逆的情愛,大膽的內心剖白。比如蔡大嫂在與情人羅歪嘴來往時,並不對她那丈夫蔡傻子隱瞞,反而得到其理解和認可。

  《大波》

  很多人都對被改編成眾多藝術形式的《死水微瀾》印象深刻,其實,同屬李劼人“大河小說”係列的《大波》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大波》最初出版於1937年。1957年李劼人開始改寫《大波》,50萬字改寫了40萬字,基本是重寫。後來絕大部分的讀者,看到的都是重寫版的《大波》。事實上,原版的文筆更優美,巴蜀風情更濃鬱,十足的大師手筆。小說全景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運動轟轟烈烈的曆史場景,同時描繪出20世紀初,四川城鄉士農工商經典的生活畫卷,既是一部宏大的曆史小說,又是一部精雅的川西壩子風俗長卷。被評論家稱為是“一部成都版的《亂世佳人》。”《大波》再現1911年發生在四川的保路運動,描繪了風起雲湧的革命運動及其影響下的風俗民情,具有濃鬱的鄉土色彩。塑造了楚用、郝又三、黃瀾生等典型形象,細膩地寫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起居、商業活動、服飾文化、地方特產等,具有濃鬱的巴蜀文化色彩。

  這部作品以眾多生動的人物形象、紛繁複雜的故事事件、恢弘大氣的鋪陳場景,再現了清朝末年波瀾壯闊的四川保路運動,折射出四川辛亥革命前後的曆史巨變,被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小說的近代《華陽國誌》’。

  作家往事“菱窠”隱士

  生於1891年的李劼人,親身參加過四川的保路運動,是同誌會的學生代表。他曾在成都創辦《川報》。1919年,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任成都分會書記;隨後赴法國勤工儉學,學法國文學。1924年回國,曾在重慶民生輪船公司一個下屬工廠當廠長,還在大學裏教過書,業餘從事法國文學名著的翻譯。他翻譯出版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等著作,以法國文學的翻譯家而聞名於世。1935年,他辭去民生公司的職務,返回成都,專心致誌地寫他在十年前已經醞釀的,反映辛亥革命前後四川社會變遷的史詩式長篇小說。他計劃辛亥革命前先寫兩段,這就是後來成書的《死水微瀾》和《暴風雨前》,然後再直接涉筆辛亥革命在四川城鄉的那些人與事,就是後來寫成的《大波》。

  晚年的李劼人當上成都市副市長。但他依然有非常低調的平民性格。2014年8月,著名作家馬識途推出《百歲拾憶》。其中有馬識途所回憶的,在上世紀50年代,他所目睹的時任成都市副市長的李劼人的狀態,“除開通知他必須到會的會議,他勉強去陪坐,說幾句官話外,一般不在官場露麵,隻窩在成都近郊他自己的草廬‘菱窠’裏,種他的自留地,即修改他的大作《大波》,悠然自得。閑時他也約作家沙汀等幾位朋友去他那裏喝小酒,烹茶清談,不及國家大事。”

  上世紀30年代,日軍飛機轟炸成都,他攜家人,從城內疏散到郊外沙河堡鄉間,在一菱角堰邊建築了以黃泥築牆、麥草為頂的棲身之所,並在門楣匾額上題了“菱窠”二字。將自己家以“菱窠”名之,頗有竹籬野舍的逸趣,也暗涵他的文學紮根民間接地氣的宗旨。抗戰勝利後,菱窠擴建為一樓一底,並增加了旁邊的附屬建築,曲徑、亭閣、井台、溪流等。1959年,李劼人用稿費再次對菱窠進行大修,將房頂上的麥草換成了小洋瓦,木柱土牆換成了磚柱磚牆。到此,菱窠形成了真正獨立的院落。廊柱上曾分別懸掛著李劼人的兩幅對聯,很能表達作家前後的心境:一幅上麵寫著:“曆劫易翻滄海水,濃春難謝碧桃花。”另一幅寫著:“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物盡其用;花願長好,月願長圓,人願長壽。”本版采寫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傑 攝影 陳羽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大波》這紅色的封麵很熟悉,我們家以前保留有這本書。我這有兩張照片 -南國鐵樹- 給 南國鐵樹 發送悄悄話 南國鐵樹 的博客首頁 (1619 bytes) () 08/25/2020 postreply 12:37:55

我曾經想這個院子可能是哪個名人的府邸。感謝青衣江兄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問。 -南國鐵樹- 給 南國鐵樹 發送悄悄話 南國鐵樹 的博客首頁 (220 bytes) () 08/25/2020 postreply 12:47:06

感謝南國鐵樹老鄉提供照片,看後,感到好親切!以前稱’省曲藝隊‘,大變了!原來外牆是青磚砌的公館式的深灰色的高牆。後來我父母親調到 -清衣江- 給 清衣江 發送悄悄話 清衣江 的博客首頁 (485 bytes) () 08/25/2020 postreply 13:03:59

我從曲藝團後院繞到與2號後院相連的地方 -南國鐵樹- 給 南國鐵樹 發送悄悄話 南國鐵樹 的博客首頁 (686 bytes) () 08/25/2020 postreply 17:40: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