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擬授人選並非十名,

來源: 千裏 2019-10-07 12:20: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851 bytes)
開國大將擬授人選並非十名,


 

1955年9月,解放軍授銜典禮現場,前排為等待授銜的開國大將。

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首次授銜中,對一些開國將帥軍銜的確定,社會上流傳著不少說法。其中,對開國大將的人選也有不少傳說,比如許世友、劉亞樓等人爭大將軍銜的情景,蕭克、王震能否授予大將軍銜的問題等等。以上說法,都沒有明確的事實依據。筆者結合近年來的一些新史料,披露開國大將人選的相關醞釀和最終確定過程。

15名大將初定人選方案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製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2年4月11日,經中央軍委同意,解放軍總幹部部製定《關於實行軍銜製度工作的草案》。根據草案,將官軍銜設置少將、中將、準上將、上將4個級別,沒有大將一級。

1953年3月,借鑒蘇聯等國軍隊的軍銜設置,結合人民解放軍的實際,解放軍總幹部部擬製《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此草案將上將、準上將改為大將、上將,這也是人民軍隊當時的文件中首次出現大將一銜。其中,大將的軍官職務編製軍銜的基本標準為“一級軍區司令員及相當於該職務者”。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出台以後,由於解放軍曆史上缺乏軍銜製的經驗,評銜工作一再延期擱置。

◆955年9月,周恩來總理頒布的授銜令。

1955年1月,解放軍總幹部部下發《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用於指導全軍軍銜評定工作。文中指出,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為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以及在軍隊服務的經曆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在此前後,開國大將人選醞釀的名單也是多次修改,屢經變化。

1955年1月14日至15日,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討論軍銜設置問題,同時還研究提出了元帥、大將、上將人選。1月16日,由國防部部長彭德懷與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聯名上報毛澤東主席關於元帥、大將、上將的預授名單。

從上報的預授名單看,大將初定人選提交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為15人。

這15人中除後來被授予大將軍銜的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10人外,還有張宗遜、宋任窮、蕭克、王震、周純全5人。張宗遜等5人之所以被列入第一種方案的開國大將預授名單,自然與他們在人民軍隊的不凡履曆密不可分。 *****

 

 

張宗遜,1908年2月生,陝西渭南人。1924年5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後投身井岡山及中央蘇區的鬥爭。他是“我軍創始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並從連長逐漸成長為紅一方麵軍第12軍軍長、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旅長等職,一度是第120師僅有的兩個旅的旅長之一。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等職,是彭德懷在西北戰場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後,任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2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是僅次於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粟裕、黃克誠的第四副總參謀長。1954年10月,原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各總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張宗遜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在當時的10位副總參謀長中位列第一,排在李克農、陳賡、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9位副總參謀長之前。在15名大將初定人選中,張宗遜列第10位,排在宋任窮、許光達、蕭克、王震、周純全5人之前。

宋任窮,1909年7月生,湖南瀏陽人。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後投身井岡山及中央蘇區的鬥爭。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28軍政治委員、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冀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魯豫分局代書記,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治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第4兵團兼雲南軍區政治委員、雲南省委書記、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西南局第一副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宋任窮任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同時,他的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一職尚未免去。宋任窮是來自中央蘇區的政工幹部中,任職經曆相當突出的一人。他在戰爭年代屢任要職,勇挑重擔,被列入開國大將預授名單時,還肩負著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多個要職。在15名大將初定人選中,宋任窮列第11位,排在許光達等人之前。

蕭克,1907年7月生,湖南嘉禾人。1926年初,蕭克到廣州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學習。1927年初到葉挺部任連指導員,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麵軍副總指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蕭克任八路軍第120師副師長等職。解放戰爭期間,任晉察冀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三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一參謀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部長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蕭克任國防部副部長。蕭克之所以被列入開國大將預授名單,也是與他在人民軍隊的特殊經曆分不開的。紅軍時期,他是紅二方麵軍的副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他是八路軍120師副師長。而在八路軍最初三個師的正副師長中,其他5人後來都被授予元帥軍銜。

王震,1908年4月生,湖南瀏陽人。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6軍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副旅長、旅長兼政治委員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1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新疆分局書記兼軍區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王震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也是在當時的高級將領中,為數不多擔任過紅軍軍團級主官的同誌之一。

周純全,1905年10月生,湖北黃安人。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後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局局長、紅四方麵軍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兼中共川陝省委書記、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四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紅31軍政治委員等職。1935年8月,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長期從事軍隊院校和後勤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後勤部部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誌願軍後勤司令部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周純全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周純全參與了領導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紅四方麵軍長征,是紅四方麵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一度被視為在紅四方麵軍中僅次於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的第四號代表人物。

22名大將初定人選方案

在1955年1月16日由國防部部長彭德懷與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聯名上報毛澤東主席關於大將的預授名單中,第二種方案為22人。除在上述第一種方案的15人之外,還增加了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誌、彭紹輝、王宏坤7人。許世友等7人能位於張宗遜等5人之後,被列入開國大將預授名單,也同他們在人民軍隊的經曆和突出貢獻有關。

*****

 

◆解放軍授銜典禮現場的大將們,左起: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

許世友,1905年2月生,河南新縣人。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後參加黃麻起義,從班長逐級成長為紅四方麵軍第4軍軍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膠東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誌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許世友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同時,他的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一職尚未免去。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許世友九死一生,功勳卓著,是人民軍隊中有名的戰將。

劉亞樓,1910年4月生,福建武平人。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1軍團第2師政治委員、第1師師長、第2師師長。1938年1月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後入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8月回國,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東北軍區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參謀長、解放軍第14兵團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解放軍空軍司令員一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劉亞樓任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是紅軍時期的主力師師長,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戰場是林(彪)羅(榮桓)的得力助手。在新中國之初的陸海空三軍中,陸軍沒有設總部,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當時也是開國大將預授人選。

鄧華,1910年4月生,湖南郴縣人。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後投身井岡山及中央蘇區的鬥爭。曾任紅1軍團師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團長、團政治委員,八路軍第4縱隊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解放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1950年3月起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解放了海南島。同年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代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鄧華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東北軍區代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初的一個時期,鄧華在人民軍隊的地位相當突出。在朝鮮戰場,他任誌願軍第一副司令員時,排在陳賡等副司令員之前,後接替彭德懷擔任誌願軍司令員。回國後,鄧華在任東北軍區代司令員時,解放軍其他各大軍區司令員都是由開國元帥級人物擔任。

陳再道,1909年1月生,湖北麻城人。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紅四方麵軍第4軍軍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冀南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陳再道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同時,他的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一職尚未免去。陳再道也是紅四方麵軍中一員有名的戰將,和許世友一樣,以善打惡仗硬仗而著稱。

楊得誌,1911年1月生,湖南株洲人。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投身井岡山及中央蘇區的鬥爭,由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紅1軍團第1團團長、第2師師長。1938年2月,任八路軍115師344旅副旅長、代旅長。後任冀魯豫支隊司令員、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2兵團(即著名的楊羅耿兵團)司令員、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兼陝西省軍區司令員,誌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誌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54年9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兼任戰役係主任。楊得誌也是人民軍隊中有名的戰將,1947年6月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時,在此前後的各大戰略區中,西北野戰軍司令員為彭德懷,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為劉伯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為陳毅,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為林彪。和上述數位後來的開國元帥相比,36歲的楊得誌是當時各大戰略區野戰軍中最年輕的司令員。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楊得誌正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並仍擔任誌願軍司令員。

*****

 

◆1955年1月16日,由彭德懷與羅榮桓聯名上報毛澤東主席關於大將的預授名單之一。

彭紹輝,1906年9月生,湖南湘潭人。1928年7月參加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3軍團第6師師長、紅5軍團第15師師長、紅四方麵軍第30軍參謀長,紅二方麵軍第6軍參謀長、第6軍團參謀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教導團團長、新358旅旅長(亦稱彭358旅)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呂梁軍區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7軍軍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第7軍軍長、第一高級步兵學校校長、西北軍區參謀長、西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彭紹輝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同時,他的西北軍區副司令員一職尚未免去。和其他開國大將初定人選相比,彭紹輝的經曆不算顯赫。能列入大將預授名單,與他長期在紅二方麵軍、第120師、第一野戰軍工作有較大的關係,應該說也有平衡“山頭”的考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第120師、第一野戰軍長期在晉西北及西北地區作戰,由於上述地區地廣人稀,部隊擴充發展數量有限,也影響了彭紹輝職務的上升。

王宏坤,1909年1月生,湖北麻城人。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麵軍第4 軍軍長、紅四方麵軍副參謀長、紅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旅長、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等職。是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第129師僅有的兩個旅的旅長之一,另一人為386旅旅長陳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兼第6縱隊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王宏坤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王宏坤在新中國之初的軍隊任職不是很高,被列入大將預授名單時,更多的是考慮他在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的重要任職。他較早擔任紅四方麵軍第4軍軍長,許世友、陳再道等都是在他之後才擔任紅4軍軍長。

開國十大將軍的最終確定

戰爭年代功勳卓著並曾擔任過人民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一批高級將領,如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都具有大將資曆,因為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先後轉到黨和國家的領導機關工作。多年來,在國內的一些出版物中,對他們未能授銜的問題眾說紛紜,多有不準確之處。

1955年1月29日,由解放軍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署名,向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地方負責幹部的軍銜評定和授予問題的請示》,建議“與軍隊有曆史聯係和與某一地區有聯係的代表人物”的軍銜,可采取三種方式辦理:一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二是“隻評定軍銜不授予的”;三是“授予預備役軍銜的”。

為此,解放軍總幹部部提出具體意見:“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有王維舟、馮白駒、周保中;“隻評定軍銜不授予的”有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薄一波、鄧子恢、張鼎丞、王世泰;“授予預備役軍銜的”有程子華、蔡樹藩、譚啟龍、何長工、張際春、姬鵬飛等。最後,這部分同誌的軍銜一直沒有評定,李先念、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等人也和大將軍銜擦肩而過。

此外,還有一大批曾在戰爭年代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原解放軍高級將領,由於新中國的建設需要從事地方工作,並兼任著軍隊職務,也都符合當時授予軍銜的條件。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下發的《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省、市、地委書記及省公安廳長兼任軍隊首長職務者,均應評定軍銜。”但是,7月14日,總幹部部《關於評定軍銜工作向軍委並中央的報告》中又規定:“對於兼任軍隊職務的地方幹部,凡兼任分區政治委員(地委書記)以上職務者,對其軍銜采取評而不授的辦法。”

對上述規定,除個別兼任軍隊職務的地方幹部授予了軍銜外,多數人並沒有按原計劃執行。解放軍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按照上述文件精神,曾向中央軍委呈報了建議評而不授軍銜的22名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的名單。不過,在22名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中,幾乎沒有大將資曆的同誌。如資曆較深的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軍區政治委員陶鑄、四川省委書記兼成都軍區政治委員李井泉、安徽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治委員曾希聖最初也隻是被列為上將預授人選。

*****

 

◆1955年9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授予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10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最終,經中央反複研究,授予大將的數量和人員確定為粟裕等10人。1955年9月中旬,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呈報《將級軍銜名冊》。此件中大將名單按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的順序排序。上述呈報順序的確定,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依據的是他們“在軍隊服務的經曆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如徐海東僅次於粟裕,排在呈報大將審批名單中的第二位。主要原因是他曾是紅25軍長征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擔任過紅15軍團的軍團長,為中央紅軍紮根陝北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毛澤東曾稱讚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9月23日,授銜典禮即將召開之際,在解放軍總幹部部向周恩來總理呈送關於《授勳、授銜典禮上所用的授予勳章命令、授予軍銜命令和發給將官個人的授予軍銜命令樣式》的報告中,其授予軍銜命令樣式稿中大將的排序依然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典禮在中南海隆重舉行。儀式上,周恩來總理把授予每位將軍軍銜的命令狀,依次頒發給粟裕等在京將官。

在周恩來總理頒布的授銜命令中,決定授予粟裕(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黃克誠(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譚政(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蕭勁光(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解放軍海軍司令員)、王樹聲(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陳賡(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羅瑞卿(時任解放軍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許光達(時任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徐海東(授銜時無軍職)、張雲逸(授銜時無軍職)以大將軍銜。其中,蕭勁光係海軍大將,羅瑞卿係公安軍大將,許光達係裝甲兵大將。

所有跟帖: 

一點都不奇怪 -- 給 吾 發送悄悄話 吾 的博客首頁 (177 bytes) () 10/07/2019 postreply 14:09:43

毛主席不高興的地方在於張國滔還吸引了不少原來他的人 -aebny- 給 aebny 發送悄悄話 (200 bytes) () 10/07/2019 postreply 15:03:15

近視眼阿吧泥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321 bytes) () 10/07/2019 postreply 16:34: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