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下的哨兵》署名權之爭

來源: 流水小橋 2019-01-16 12:33:1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86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流水小橋 ] 在 2019-01-16 12:36:0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有朋友提到《霓虹燈下的哨兵》的作者呂興臣,確實不熟悉。查到此文章,應該也屬“幾曾回首”內容。

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自同名話劇,拍電影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是八一廠的女導演王萍,她的作品不少 。......《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槐樹莊》,《霓虹燈下的哨兵》,《東方紅》,《奪印》......

 

《霓虹燈下的哨兵》署名權之爭

文/胡喜盈 朱學仕

提 要

 

    2007年7月29日,江蘇電視台開播28集電視連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電視劇開頭字幕第一行寫著,原著:沈西蒙、漠雁、呂興臣。在此三天前,呂興臣家裏收到了解放軍前線文工團寄來的2萬元稿費和50張VCD光盤,呂興臣86歲的妻子和4個子女激動得幾乎一夜沒睡,丟失了44年的著作權終於要回來了。

    44年前,沈西蒙、漠雁、呂興臣共同創作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但該劇拍成電影後卻沒有呂興臣、漠雁的名字,當時的幾億電影觀眾以及後來幾億少年兒童都不知道在《霓》劇中也曾有過呂興臣、漠雁的艱辛勞動。

 

  “南京路上好八連”的由來

 

    “南京路上好八連”原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連隊,一分錢的故事,草鞋、針線包……數不清的平凡故事,後來被一個有心人一一記在筆記本上,最後升華成了影響幾代人的大文章,這個人就是呂興臣。此時,呂興臣在團機關當俱樂部主任,他兼任報社通訊員,時常挎著照相機沉在幾個連隊裏。他把駐守在南京路上的幾個連隊比來比去,總覺得八連冒尖,可要說出些事跡來,卻又很平常,隻是各項訓練成績突出,完成任務比較出色而已,但他還是瞄上了八連。

    1957年,呂興臣前後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寫出了一篇通訊送到《解放日報》社。該報總編魏克明看到呂興臣的稿子後,眼前一亮:敵人曾預言上海是個黑色大染缸,現在10年下來了,八連在染料最濃的南京路上不但沒有被染黑,反而染得更紅了,將八連宣傳出去一定會產生很好的政治影響。《解放日報》以《身居鬧市一塵不染 人們稱讚他們“南京路上好八連”》為題,率先報道了好八連的事跡。

    文章在《解放日報》刊出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1958年3月23日,《解放軍報》以同樣標題刊出呂興臣的報道,這是向全軍推出的第一篇報道。此後,呂興臣又在《解放日報》發表了《針線包》、《行軍鍋》和《一分錢》等一係列講述好八連官兵優良作風的小故事。

    1959年2月,《解放日報》總編魏克明建議把好八連的事跡寫成一篇大通訊,用“艱苦奮鬥”這根主線統領全文。呂興臣寫出了1.7萬字的初稿,幾經修改,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以8500字的篇幅發表了呂興臣寫的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並同時配發了社論。

    事後,《人民日報》等全國所有黨報黨刊都先後予以轉載。

    1963年八一建軍節那天淩晨,徹夜未寐的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八連頌》: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麽?意誌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人敵!毛澤東的《八連頌》,使“好八連”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政治榮譽,為全國軍民學習“好八連”起到了重要引導作用。

    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授予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

 

  “好八連”上銀幕編劇三人變一人

 

    南京軍區首長指示將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改成話劇由前線話劇團上演,由沈西蒙、漠雁、呂興臣三個人組成創作班子,劇本取名《霓虹燈下的哨兵》(以下簡稱《霓》)。

    話劇《霓》的公演在全國引起轟動,當時編劇署名三人。周恩來總理指示:“將《霓》改成電影搬上銀幕,台詞不改,演員不換!”

    但電影上映後,銀幕上的編劇署名卻沒有漠雁、呂興臣,當時的幾億電影觀眾以及後來幾億少年兒童都不知道,在《霓》電影劇本中也有呂興臣、漠雁的艱苦勞動。外界有流言說,呂興臣“家庭成分”不好,也有流言說呂興臣犯了錯誤……所以不許其署名。

    此後,呂興臣被莫名其妙地下放到崇明島一個基層連隊擔任文化幹事,一直默默無聞,漠雁還幹他的老本行——在前線話劇團任導演,漠雁也沒有去為此事較真。

    呂興臣1984年11月21日去世。《解放日報》發布消息:“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作者、話劇《霓》的作者之一呂興臣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11月21日下午3時45分逝世,終年59歲……呂興臣同誌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黨和部隊的新聞、文化事業奮鬥了整整36年,他立場堅定,愛憎分明,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從不計較自己的名利、地位,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2003年是“南京路上好八連”命名40周年,2003年4月15日,《解放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重新刊登呂興臣1959年7月23日在《解放日報》發表的8500字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在作者呂興臣的姓名上加了黑框。

 

  子女替亡父索討著作權

 

    1999年10月,作為建國50周年回顧經典故事片獻禮的《霓》劇發行了VCD,其包裝盒上的編劇,仍然沒有漠雁、呂興臣。《霓》劇的編劇之一呂興臣的兒女們坐不住了:老爸的署名權哪兒去了?於是一紙訴狀將上海電影製片廠及生產VCD的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銷毀VCD光盤,賠禮道歉,賠償稿費10萬元。呂興臣的兒女說:“我爸這輩子最光榮最值得驕傲的事就是寫了好八連、寫了《霓》劇。現在發行的《霓》劇豈能與我父親一點關係都沒有?”

    此案由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審理。

    2000年8月24日,法院作出判決: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版演出的話劇《霓》的相關材料上看,該話劇編劇為“沈西蒙(執筆)、漠雁、呂興臣”,且沈西蒙證詞中也承認,“在劇本最後定稿後寫上呂興臣的名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獎狀上亦寫明該話劇作者為上述3人。判決被告銷毀VCD視盤封套,賠償原告1萬元。一審判決後,被告沒有上訴。

    第一個官司隻解決了VCD公司銷毀產品、經濟賠償問題而未解決呂興臣在電影作品中的署名權問題。2000年9月28日,呂家子女委托律師再遞訴狀,狀告上海電影製片廠等,請求確認呂興臣關於《霓》電影劇本、電影作品的署名權。

    呂家的代理律師朱妙春、遊閩鍵認為:呂興臣不僅是《霓》話劇劇本的合作著作權人之一,而且呂對《霓》電影劇本也應享有著作權。《霓》電影劇本是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創作的,按照周總理的要求:“台詞不改,演員不換!”因此,《霓》電影劇本和《霓》話劇劇本之間不存在著作權法律意義上的“獨創性”,《霓》電影劇本是《霓》話劇劇本的“複製品”,兩個劇本的故事情節完全相同,其語言風格、內涵、立意都未作改動,隻是在人物語言上作了微調,呂興臣和漠雁顯然也是《霓》電影劇本的著作權人。上影廠拍攝的《霓》影片中編劇隻署沈西蒙一個人的名字,這侵犯了呂興臣和漠雁依法享有的《霓》電影劇本的著作權。

    法院審理中途,80多歲的沈西蒙突然提出要反訴呂興臣,此案中止審理。

 

  上海市高院下達終審判決

 

    2001年3月18日,現已80多歲的沈西蒙老人向上海第一中級法院遞交訴狀,請求確認40年前呂興臣在話劇《霓》上的署名是一個錯誤。

    但沈西蒙老人前後的說法有一些矛盾。往前推十年,1991年沈西蒙老人在《沈西蒙劇作選》一書中作了一段序言:“……又叫我到上海南京路上好八連當兵四十天。一天,上海警備區王必成司令找我吃便飯。席間,他要求我寫個好八連的戲!剛好,上警(上海警備區)的老記者呂興臣同誌,他是隨八連部隊同步進入上海市的。他寫了個關於八連的長篇報道,文中寫了八連大大小小好幾十個事跡故事。老呂的好八連的報道對《霓》劇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材料。初稿是在蘇州脫手,接著‘前話’(前線話劇團)導演漠雁也投入,三個人日夜切磋、‘打鐵’、‘炮轟’……”

    原《霓》劇3位作者之一的漠雁也於2001年4月30日給呂興臣的女兒寫來親筆信,再一次證實了三人共同完成創作的事實。一級戰鬥英雄、原江蘇軍區副司令員劉奎基在任上海守備團團長的時候主管好八連,他說:“呂興臣是寫好八連故事的第一功臣。為什麽寫好八連報道時是呂興臣,搞話劇時是他們3個人,搞成電影後就把呂興臣的名字抹得蹤跡全無了呢?”

    此間,2001年6月,在上海大劇院重演話劇《霓》,場場爆滿。後又到北京巡演,也是場場爆滿。新的《霓》劇編劇署名為沈西蒙、漠雁、呂興臣,劇組向呂興臣家屬支付了稿費。

    2001年9月19日,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沈西蒙敗訴。法庭認為,沈西蒙提供的證據,均係時隔40年後所作的書麵證人證言,這些證據不足以推翻當時形成的作者為3人的書證的證明效力。

    2001年9月30日,沈西蒙老人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法院幾經去醫院和沈西蒙老人談話後,2003年6月18日,呂興臣的家人收到了經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後下達的終審判決書:維持原判,駁回上訴。

 

  各方努力促成圓滿結局

 

    緊接著,呂家狀告上海電影製片廠要求電影作品中署名的案件恢複審理,法院認為,被告上影廠將話劇《霓》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後,在影片片首未署原作品作者呂興臣的姓名。由於該影片攝製發行時,我國著作權法尚未頒布,當時的法律法規對此未作規定,故本院對此問題不作處理。呂家對這個判決不服,深表無奈。

    2006年4月28日,沈西蒙老人去世。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對沈西蒙予以高度評價:“沈西蒙是中國電影界非常出色的藝術家,由他共同編劇的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曾在全國引起轟動,隨後他又參加了該劇同名電影的改編工作,電影上映後又一次在全國引起轟動,一個劇作家能同時把握好話劇和電影的藝術手法,讓同一題材的作品都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是不多見的。”

    2006年7月開機,前線文工團(原前線話劇團)、上海文廣集團、江蘇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製作,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成28集電視連續劇,起初的廣告宣傳冊上隻有現任編劇的名字,漏掉了原話劇作者的名字。

    呂興臣家屬找到了前線文工團,前線文工團團長熱情接待,承認是他們搞錯了,“呂興臣是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作者,是這部話劇的編劇之一,是功臣”,前線文工團當場和呂興臣家屬簽約,談妥了著作權的有關使用事項。同時,前線文工團也給沈西蒙和漠雁的家屬各送去2萬元稿費。

    朱妙春、遊閩鍵律師甚是感慨,認為前線文工團不受以前判決影響,恢複曆史原貌,尊重客觀史實,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的三個原創作者一個不落地署在電視劇片頭,並主動向每位作者支付2萬元稿費,這是尊重國家法律、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作者智力勞動成果的體現。(據《檢察風雲》報道)

所有跟帖: 

呂興臣是霓虹燈劇的第一作者,應該, -弓尒- 給 弓尒 發送悄悄話 弓尒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6/2019 postreply 13:32:21

有一年回國去江南水鄉拍照碰到一老頭也在拍照,同路聊了大半天,臨別交換了名字才知道原來他就是沈西蒙。那是他在上影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6/2019 postreply 20:18:55

沈西蒙是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也是南征北戰的編劇之一。 -Jiushi60- 給 Jiushi6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15/2019 postreply 21:38: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