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國最後時刻的南京記憶

來源: 都是國貨 2018-10-06 06:29:0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130 bytes)

唐帝國最後時刻的南京記憶

zz

對於南京來說,安史之亂以後,有兩件事情影響非同小可。一是會昌年間的滅佛,一是黃巢農民起義。

唐朝的藩鎮割據,帶來了一次次戰亂,這些戰亂使得北方經濟崩潰,同時也讓南京的金陵王氣,在統治者眼中不再成為眼中釘。烽煙四起,統治者手忙腳亂,有點顧不上了。相比較而言,當時比南京更讓朝廷不放心的地方太多。中唐和晚唐究竟有多少藩鎮,說不清楚,太多了,至少也有四五十個。

絕大部分藩鎮暫時還沒有割據,隻有河朔等藩鎮,視朝廷命令為兒戲,想聽則聽,不願意聽拉倒。這樣的藩鎮雖然極個別,足以讓朝廷坐立不安。漁陽鼙鼓動地來,唐朝的崩潰已是積重難返,對於南京來說,安史之亂以後,有兩件事情影響非同小可。一是會昌年間的滅佛,一是黃巢農民起義

唐武宗年輕的時候喜歡道教,喜歡“談道滌俗”,討厭佛教。公元842年,武宗突然下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立刻還俗,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第二年的四月,朝廷幹脆就來了個一紙公文,“命殺天下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又過了一年,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寺院佛堂,其僧尼全部還俗。

都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南京這個地方,多的就是寺廟,多的就是和尚尼姑。然而世道突然如此,聖旨又不可違,南京的眾多寺廟,也不得不得跟著毀拆。於是原本寧靜的江南小城,變得不再安寧,被毀寺院很多,就連棲霞寺這樣的古寺名刹,也難免災禍,隻允許留有僧官看管寺產,以等待官家來沒收。結果便是很悲哀,非常悲哀,可憐居於金陵的僧人無衣可著,無物可吃,到了冬天,逃亡的僧人迫於生計,竟竄入鄉村劫掠錢財以求活命。

棲霞寺棲霞寺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滅佛行動中,南京的僧尼慘遭迫害,寺院被毀寺產被奪,曆代留存的大型寺院所剩無幾。一個帝王的喜好,直接決定了佛教興盛和衰敗,帝王喜歡則盛,帝王不喜歡便敗。隋唐期間,因為曆朝皇帝的推崇,佛教寺院享有免納賦役的特權。既然有這等好處,於是“天下百姓或冒為僧尼道士,苟避徭役”,而“富戶強丁多削發以避役”,“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發,意在規避王徭,影庇資產”。

寺院迅速發展,香火旺盛,特別是唐中期以後,寺院的經濟急劇膨脹,大量勞動人口出家為僧,投靠寺院為寺戶佃戶,導致朝廷的納稅戶與兵源財源大為減少,直接危及了國家的經濟利益。這是現實,然而會昌年間的滅佛,同樣也帶來嚴重後果。統治者絕不會想到,一方麵,由於毀佛成功,擴大了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麵,對於廟產強行占有,剜肉補瘡,民間信用也因此得到極大傷害。

凡事都會有想不到的一麵,隋唐對金陵王氣的防範,對這個城市的刻意抑製,也曾出人意外地帶來一些好處。雖然沒有六朝都市的繁華,南京卻獲得一份難得的平靜和安寧。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唐朝時的南京不止寺廟多,不止是“多少樓台煙雨中”,此地的老百姓還喜歡經商做買賣,大小生意都做得很好,小日子也過得不錯。這看起來已經與大家心目中的金陵王氣,南京人向來有文化,完全不相稱,但是事實就是如此,《隋書﹒地理誌》上便說:

丹陽舊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於官祿,市廛列肆,埒於二京,人雜五方,故俗頗相類。

當時的南京人好經商,地方商業十分發達,出去做買賣的人多,移居到金陵來做生意的人也多。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經商的人,不在金陵的戶籍中,不用繳納賦稅“年年逐利西複東,姓名不在縣籍中,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長為販寶翁,”詩人張籍的《賈客樂》是最好說明。“金陵向西賈客多”,南京人通常都是到蜀地去經商,李白《長幹行》中就有南京男人遠行去蜀地經商的描寫: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南京女人不容易,南京男人也不容易,嬌妻才十六歲,就要與之離別遠行經商。丈夫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遙遠的蜀地,詩人想象力很豐富,這門前徘徊的腳印,究竟是男人出門時留下,還是年輕妻子待在家中不肯出門,因為門前沒人走動,以往的送行足跡都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附帶再說幾句唐朝時南京婦女的裝扮,當時崇尚豐滿肥壯,服飾日趨自由,胡漢交流不拘一格。平民百姓平時穿黃色的粗麻布衣,未入仕的一般穿白袍,下層的奴仆和婢女衣服顏色皆是青色。社會風氣開放,有錢人服飾華麗,女裝的特點除了裙和衫,還有更重要的帔,帔讀作“呸”,是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有了這玩意,袒胸露臂便顯得很藝術。當時的南京經濟相對繁榮,此地女子更喜歡打扮,李白《越女詞》便有這樣的描述:

長幹吳兒女,眉目豔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裝樣式唐代女裝樣式

南京春秋時期屬吳,又屬越,戰國時期屬楚,因此吳姬越女,荊豔楚娃,都可以用來形容南京的女子。李白詩中的南京女子,不僅美麗漂亮,眉毛清秀如“新月”,皮膚嫩白如霜,而且大大咧咧,光著大腳丫子穿“木屐”,不穿大家平時都穿的那種“鴉頭襪。所謂“鴉頭襪”,就是腳拇趾與其他四趾分開,穿了這種襪子,不會影響穿木屐走路。

對於南京老百姓來說,有沒有金陵王氣,也許根本不重要。有人總是喜歡別有用心地盯著“王氣”說事,總是拿這兩個字做文章,說的好聽,是目光遠大,是有帝王之誌,說的不好聽,就是陰謀家野心家。其實南京有些放生池,有些寺廟,老百姓做做生意,太太平平地活著,這就挺好。可惜曆史的發展,並不以老百姓意誌為轉移,太平的日子,過著過著就不會太平。繼會昌滅佛之後,聲勢浩大的黃巢起義開始了,這件事情產生的後果,顯然要比大規模毀拆寺廟嚴重得多。

橫掃華夏大地的黃巢起義,前後接近十年。最後黃巢的腦袋還是被砍了,首級被送到了京城長安,他最風光的時候,曾經在長安稱帝,與黃巢的首級一起押往京城的,還有他的二三十個姬妾。

唐僖宗與這群美女有過一番對話,很精彩:

七月,壬午,時溥遣使獻黃巢及家人首並姬妾,上禦大玄樓受之。宣問姬妾:“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其居首者對曰:“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上不複問,皆戮之於市。人爭與之酒,其餘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獨不飲不泣,至於就刑,神色肅然。

有理由懷疑這些《資治通鑒》上的記載隻是段子,因為它與後來五代十國時花蕊夫人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國詩》如出一轍: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情景相似,結局並不一樣,黃巢畢竟也是稱過帝的,他的姬妾與花蕊夫人身份相同,也算是娘娘或者貴妃,命運卻要淒慘得多。花蕊夫人最後被宋太祖趙匡胤笑納,收進了後宮,黃巢的姬妾一個個都被砍了腦袋,臨刑前,大家可憐那些美女,爭先恐後地送酒讓她們喝,都覺得喝醉了,然後再行刑,痛苦會減少一些。於是美女們邊哭邊喝,在醉臥中受死,隻有居首的那位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按說黃巢與南京也沒發生什麽直接關係,他從中原地區開始起事,東奔西竄,南來北往,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偏偏沒有從南京過境。然而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隻要是禍,誰也躲不過。

所謂農民起義,也隻是一個教課書上的習慣說法,黃巢並不是窮人家孩子,出生鹽商,應該也算有錢人家子弟,有點文化卻屢試不第。他轉戰中原,在河南安徽山東境內與官兵周旋,又渡長江向南,征戰江西,繞道浙東,進入福建,占領廣東和廣西,再次回轉荊浙,再次北征,從高駢手中死裏逃生,然後重整旗鼓殺向中原,攻陷洛陽,最後趾高氣昂地進入長安,神氣活現地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

粗略地說,黃巢沒能騷擾南京,沒給南京帶來危害,與當時的淮南節度使高駢有關。那時候,駐節揚州的淮南節度使,就是南京的頂頭上司,就是南京的最高長官。這個高駢是個能人,他曾經有過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消滅處於絕境中的黃巢,可是突然臨時起意,產生了一個壞念頭,故意放虎歸山,放黃巢通過江淮,讓黃巢的大隊人馬再次進入中原。當時形勢對高駢十分有利,進可救朝廷於危亡之中,成為中興之臣,退亦可保據江淮,以南京為中心,借助金陵王氣,實現割據東南的夢想。事實上,懷有不臣之心的高駢,已把他的目光轉向了南京。

黃巢和高駢這些野心勃勃的梟雄,最後都沒有成功,他們隻是為人作嫁,隻是給別人創造更好的機會。黃巢很快死了,高駢也死了,都是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黃巢起義徹底動搖了大唐王朝,黃巢手下的一員猛將朱溫,親手終結了唐朝,公元907年,通過唐哀帝的禪讓形式,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一段南北大分裂的曆史時期開始了,朱溫成為五代十國中北方的第一位開國皇帝。

在此前的公元895年,高駢手下也有一員能征善戰的猛將,叫楊行密,高駢死後,楊行密盡得淮南之地,東取蘇州,西取蘄州,北取光州,占據了金陵府,成為東南的無冕之王。公元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919年開始獨立建國,改元建製,但是並未稱帝,仍然還是稱吳王。927年,他的兒子楊溥稱帝,追封已經過世的楊行密為武皇帝。說起來,這個楊吳國雖然也算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國,日子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計算,這筆糊塗賬,還真不好說,反正出息也不大,名氣很小,因為此前有過三國的孫吳,所以現在這個又叫楊吳。

楊吳又有一員猛將叫徐溫,楊行密死後,兒子楊渥繼位,他很無能,很快被徐溫除去。徐溫從此大權在握,擁立楊行密的次子楊隆演為吳王,楊隆演很快又死了,楊行密的第四子楊溥繼位。然後呢,然後幾乎是在同時,徐溫自己也死了。徐溫一死,徐溫的兒子開始爭權奪利,希望自己能像父親徐溫一樣,成為楊吳政權的實際控製者,結果爭來爭去,反倒讓徐溫的一個養子徐知誥獲得了機會。

這絕對是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結果,從高駢到楊行密,到徐溫,再到徐知誥。半路裏殺出了好幾個程咬金,最後水到渠成,真正成了氣候的是這個徐知誥。在此之前,徐知誥雖然得到重用,也談不上什麽太大名聲。作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是在不聲不響中逐漸羽翼豐滿。徐溫掌權時,曾讓徐知誥做過南京的昇州副使,管理過南京。楊吳最初是在江北的揚州定都,後來又設金陵府為西都,揚州便稱之為東都。

公元937年,徐知誥大權在握,他也就老實不客氣了,讓楊溥禪讓,自己做了皇帝,不再玩什麽麵子上的東都西都,直接就把首都定在了南京,也改國號為齊,因為他曾經被封為齊王。不要說後來人很難弄清這一段曆史,一會兒朱溫,一會徐溫,就是當時的南京人也犯糊塗。

南唐的建立,就和徐知誥的身份一樣,非常莫名其妙。五代十國本來就混亂,剪不斷,理還亂,前後一共就幾十年時間,大家真要弄不清楚,也沒多大關係。唐宋元明清,說起中國大曆史,少掉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省略了這一章節,本來就是件很正常的事。

然而這一章節,南京人絕對不能省略,它在南京的曆史中很重要。畢竟稀裏糊塗中,南京又一次成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盡管隻有半壁江山。強盛的大唐徹底完蛋了,徐知誥定都南京兩年後,又對南京人宣布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原來他並不姓徐,他本姓李,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因此再改國號齊為唐,也就是史稱的南唐。

徐知誥還為自己改名李昪,又為唐高祖和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同時也不忘徐溫的養育之恩,改奉徐溫為義祖。從此,南京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進入了非常有文化的南唐

這期間,北方的中國戰火不斷,定都金陵的南唐,小心翼翼地擴建城邑,境內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雲集,老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的繁榮,生產力的發展,終於帶來了文化的發達。

注:本文原標題《徐知誥和李昪》。

所有跟帖: 

有文化的最後還是輸給沒文化的 -mingxiaot- 給 mingxiaot 發送悄悄話 mingxiaot 的博客首頁 (169 bytes) () 10/06/2018 postreply 11:24: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