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輝煌的隋朝速亡,其根本原因在於國富而民窮

 

漢朝之後,中國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短時間的統一外,在大多數時間,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但是,在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在經濟交往、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麵逐步進入了大融合的過程中,國家的統一已經成為當時主要的發展趨勢。

 

楊堅適應了這種趨勢,建立了統一的王朝——隋朝。

 

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禪讓,楊堅眾望所歸地登上皇位,這可能是曆史上最為輕鬆最為順利的帝王易位,不僅沒有流血,而且也沒有激烈的意見衝突。隋文帝楊堅是頗有才智的皇帝,他既有仁慈之心,又有政治智慧,他不僅完成了統一的大業,還把初立的隋朝建成了較為穩定富裕的國家。在隋文帝的治理下,隋王朝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增,墾田速加,積蓄充盈,文化繁榮,兵甲強盛。後人把隋文帝建國之後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

 

589年,隋滅了南方的陳,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也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麵。隋統一全國後,進行了政治、經濟等方麵的一係列改革,創造了不少的成功經驗。

 

第一,隋朝在政治上進行重大的改革。隋文帝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即設立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 責定旨出命,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轄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這樣的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在唐代被繼承和完善, 中書省以中書令二人為長官,門下省以侍中兩人為長官,尚書省以尚書令一人為正職長官,以左、右仆射各一人為副職長官。尚書省下轄六部,每部又下轄四司,尚 書省共領24司。這一體製奠定了唐以後中國古代社會中樞行政機構的基本格局。同時,隋文帝還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製改為州、縣兩級製,並且規定地方官吏 一概由中央任免,這一體製大大的鞏固了中央集權,比較有效地避免了漢、晉時封王體製易引起諸侯王叛亂的弊病,漢初劉邦封劉姓諸侯王,至景帝時劉姓諸侯反, 晉武帝司馬炎之後,東晉出現了“八王之亂”,這都是因為諸侯權力太大,隋文帝把州縣的人事任命權收歸中央,鞏固了中央集權。

 

第二,隋朝在經濟上實行了一係列改革。

 

一是繼續推行和改善均田製。隋朝沿襲的北齊的均田製,並進行了改善,一般 農民所受的土地,分露田和永業田兩種。露田年滿六十歲時歸還政府,永業田則不歸還。丁男(十八歲)受露田八十畝,婦人四十畝,奴婢依丁男受田,一頭牛可受 田六十畝,限止四牛。永業田分桑田和麻田兩種,每丁受二十畝。此外還有園宅地,農民每三口分給一畝,奴婢五口分給一畝。這種體製雖然也是在保證封建官僚地 主占有多數土地的前提下實行的,但畢竟使農民比以前更多更穩定得到了土地,積極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隨初富國的最基本的經濟措施。

 

二是整頓賦役與戶籍。在推行均田製的基礎上,隋沿襲了北朝以來的租調力役製度,十八成丁,開始納租調服徭役。一夫一妻(丁男一床)歲納租粟三石,調 絹一匹,(先四丈後改為二丈),綿三兩,或布一端(六丈),麻三斤;單丁和奴婢減半。成丁的男子每年服徭役一個月,至583年,改為二十一歲起服役二十 天。590年,規定五十歲以上可以輸庸停防(用布帛代替力役)。這樣的賦役與前代相比,農民負擔相對減輕,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隋朝建立後, 及時地整頓人戶和查實戶口,在首都及直轄縣(當時稱“畿內”)以五家為保,設保長;五保為閭,設閭長;四閭為族,設族正。其他轄區(畿外),保以上為裏, 設裏正;裏以上為黨,設黨長,這是比以前優越的人戶管理方式。以此相應,對戶口實行嚴查。開皇五年(585年),在全國“大索貌閱”,即按照戶籍簿上登記 的年齡核對體貌,防止謊報年齡,大業五年(609年),又進行了核查。此後,每年正月五日,由縣令派人至鄉村,以三百家到五百家組為一團,依據每家資產情 況,以定樣確定戶等及納稅標準,寫成簿籍,稱為“輸籍定樣”(或叫“輸籍法”)。推行這一方法,既有效地防止逃稅,又能更好地防止地方官舞弊。由於采用了 對農民有利的田地政策和稅收措施,農業得到了發展,人口猛增,耕地擴大,糧食豐收。據官書統計,隋初僅有三百五十九萬多戶,隋平陳時得五十萬戶,到606 年(大業二年)全國已有八百九十萬七千多戶。

 

三是開渠建倉。隋文帝命宇文愷等率眾開漕渠,開通了長150多公裏的“廣通渠”。此後隋朝又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 濟渠”;疏通了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開通了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 北京)的“永濟渠”。後來,形成了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裏的大運河,大運河以餘杭、洛陽、涿郡為三點,有江南河、邗溝、通濟 渠、永濟渠四段,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連接起來。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由於河流的貫通,各地的糧食 物資的轉運比以前大大的方便了,隋朝在西京大興城和東京洛陽城以及沿渠各地廣設倉庫,儲存糧食,如洛口倉、含嘉倉等,是非常有名地大倉庫。比較周全的倉庫 設施,極大地方便了糧食的儲備,對人口的增長,對社會的發展,對重大的軍事行動等,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是大力推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隋的手工業發展較快,造船技術很高,楊素督造的五牙大戰船,有樓房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高 五十尺,可容八百人。隋的都市商業頗為發達,像作為兩京的長安、洛陽,有好幾條繁榮的街道,而張掖、南海(廣州)、丹陽、江都、宣城、毗陵、吳郡、會稽、 餘杭、蜀郡(四川成都)等,也有比較成熟的商業市場。隋的對外貿易,在海、陸兩方麵同時進行,在西北是陸上貿易,在東南是海上貿易,長安和洛陽是當時國際 貿易的重要城市。

 

第三,隋朝在文化教育立法上進行了開拓和創新。具體表現在:一,收集整理典籍,楊廣在江南任揚州總管時到他即帝 位的近二十年間,組織人編寫了一百三十多部書,一萬七千多卷。像《長洲玉鏡》四百卷,《區宇圖誌》一千二百卷,《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宇圖誌》 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西域圖記》三卷等,都非常有名。據說,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設有規模宏大的秘 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為了讓兩京的宮、省、官府使用,楊廣還下令建造藏有節錄本的觀文殿。有人認為,楊廣是在收集珍貴藏書上貢獻 最大的皇帝。二、興辦學校,典定科舉製度。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 他恢複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他下詔崇尚孔子和儒學:“先師尼父,聖德在躬,誕發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蘊茲素王。而頹山之歎,忽逾於千 祀;盛德之美,不在於百代。永惟懿範,宜有優崇。可立孔子後為紹聖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他在大業二年建進士科,典定科舉製度,那時的進士科以考 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科舉製度的創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 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舉,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三、大業三年隋煬帝頒 《大業律》,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後來,《唐律》就 是依照著《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而《唐律》成了唐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法律“摹本”,也也成了古代日、韓等國律法的參考文本,由此可見,隋法律 文本的重要性。

 

由上可見,隋王朝曾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創造了輝煌,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說:“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 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 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隋文帝被公認為中國古代最有才識和頗有仁義的帝王之一。隋煬帝也曾經是非常出色的帝王,他領兵打仗,屢屢取勝;他愛讀書,琴棋詩畫 皆通,可謂才華橫溢,戰功卓著,文武全才;他恢複太學,立設科舉,整理經典;他興修大運河,建造東都洛陽城;他剿滅陳國,擊敗突厥,侵略林邑,馴服契丹, 進攻流求,震服伊吾,占領吐穀渾,一統江山,建立天朝威嚴。隋煬帝的詩文寫得很好,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認為“煬帝之才,實高群下”,如他西巡時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成為千古名篇: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裏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可是,也正是他,荒淫無度、奴役民眾、持才自傲、管理失策,親手斷送了隋王朝,自己也成了和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微宗趙佶一樣的亡國昏君。

 

其實,對於隋煬帝楊廣,有的評價是蠻高的,如唐初的名臣魏征讚歎說:“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韞大聖之能。或氣或雲,蔭映於廊廟;如天如日,臨照於軒冕。內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

 

再如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評價說:“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聖德也;撥亂反正,濟國寧人,六合八紘,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雲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

 

但也有認為楊廣的才情影響了他的政治功業的,如《劍橋中國隋唐史》說:“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 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象力, 它能使其個人的曆史具有戲劇性,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

 

今人有對民間評價隋煬帝鳴不平的,如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胡戟教授評楊廣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隋煬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 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 唾罵的惡名。”

 

隋王朝確實有過種種創舉,如創三省六部製,開皇律,設州縣兩級製,立科舉製,施均田製,開大運河,修義倉,建長安、洛陽兩城,平南方陳國,威服四 方,樹天朝威嚴等等,但畢竟隋在二世,在隋煬帝的手裏就滅亡了。為什麽有如此創舉,曾經是那麽富裕的強國,又是由那樣一位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的帝王所統領 著的國家,卻非常迅速的滅亡呢?這是為什麽呢?!這是很值得深思的曆史問題。

 

隋的滅亡有許多原因,直接看起來,是隋煬帝繼位之後荒淫無度,持才自傲,荒廢政事,斷送了隋王朝,但實際上有更複雜的原因。

 

首先,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製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打破了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力在限製、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而三省五部、郡縣兩級的人事權歸中央、科舉製、均田製嚴格實施、嚴查戶口等,也都是在政治和經濟上加強了中央集權,損害了傳統貴族的利益,加劇了楊氏最高統治集團與關隴集團貴族們的矛盾,隱藏著巨大的政治危機。

 

其次,隋征服了南方的陳國等之後,原南朝的豪強們是口服心不服,表麵上接受了隋的統治,但一有機會就想掙脫統治,從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原是南朝的統治地區,眾多原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在隋朝建立後,一直是隋朝潛在的異己力量。在後來南方地區爆發大規模武裝反隋的叛亂後,原陳國的故境,後來都反了,隋文帝時曾平定了大暴動,但采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其勢力並沒有被根除,當天下有變,這些潛在勢力又立即起兵反隋。

 

再次,在統治集團內,為爭鬥權力,曆來矛盾重重,當矛盾激化時,最高統治層控製不了,各種勢力便拿掉了假麵具,露出了真麵目。當隋政權的根基嚴重動搖時,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紛紛群起反隋,他們星離棋布,鋒鏑鼎沸,隋頃刻間土崩瓦解。

 

此外,兩都大城的建設,大運河的開拓,數量巨大的倉庫的修建,對周邊各國各少數民族的征戰等,征調了數量巨大的民眾,奴役太過於嚴重,隋煬帝時未能像隋文帝時那樣款待於民,而是過分地驅使民力,讓民眾無路可走,可謂是“官逼民反”。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隋建國初的設均田製,開大運河,修義倉等,創造了巨額的財富,隋王朝實際上是很富裕的,可是,隋王朝統治者沾沾自喜地享受著“國富”,大修各種供享樂的建築,忘記了“民窮”的現實狀況,“藏富於國”,供統治者享受,但沒有“藏富於民”,民眾苦不堪言,這就動搖了隋朝統治的根基,隋朝豈能不亡!

 

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是空前的,當時社會安定,繁榮開放,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裏。可是,不久之後,大隋卻根基不穩,各地勢力舉起反旗,統治階層內亂,其統治大廈就稀裏嘩啦一下就倒塌了。

 

曆代政治家對隋王朝的滅亡都非常關注,提出了種種經驗總結,隋之後,唐初傑出政治家魏征探究隋朝滅亡之因時歸納出一係列沉痛教訓:

 

一、隋煬帝依恃富強的國力,野心膨脹,好大喜功,丟掉了“無為而治”的根本;

二、隋煬帝為人自以為是,驕傲自滿,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一意孤行;

三、隋煬帝窮奢極欲,荒淫無度,縱情享樂,忘掉節儉作風,導致舉國風氣敗壞;

四、最高統治集團不行仁政,推廣法治;不施德政,而重刑罰;

五、統治者賞罰極為不公,升黜極為不當;

六、統治集團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加重民眾徭役,租賦負擔過大,導致天下大亂,人不堪命;

七、君臣相蒙,上下相欺,導致政治機製運轉失靈,國家政務陷入癱瘓;

八、不重民,不愛民,驅民為犬馬,以民為敵,激起民眾的極大不滿和拚命反抗;

九、隋煬帝行幸無度,放棄關中戰略要地,遠遊揚州,最後死於叛軍之手;

十、最高統治者崇佛道、輕教化,矯情施詐,賄賂成風,嬌奢淫逸,投機逐利,人情濫賞,大興土木,靡亂無恥,道德淪喪,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腐蝕瓦解了其政治經濟體製。

 

其實,隋王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國富民窮”,據《隋書·食貨》記載,在隋朝滅亡之前:“百姓廢業,屯集城 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於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槁為末而食之。其後,人乃相 食。”也就是說,隋王朝頻臨滅亡時,廣大民眾已極度困難,但國家的倉庫卻仍然非常殷實,官吏們卻因害怕國家的嚴刑峻法,不敢發糧賑濟百姓,起初,民眾還能 吃樹皮、樹葉,後來就吃土、吃麥稈,最後隻能人吃人了。

 

曆代有一些明智的史學家,都指出了“隋之亡也,民困苦而國未貧”的根本點。隋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國家聚斂巨財,而民眾卻極為困苦,無以生存。

 

明清之際的一位學者唐甄也曾指出:“立國之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為國者。夫富在編戶,不在府庫。若編戶空虛,雖府庫之財積如丘山, 實為貧國,不可以為國矣。”這也即是說,民眾是國家的根本,隻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國家的政權才能鞏固。可見,藏富於國,雖富亦窮,必敗;藏富於 民,是真富,必興。

 

隋朝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在於國雖富而民特窮,糧滿倉可民不聊生,有道是“民本君輕”,民無以生存,其統治體製豈能不亡,這一教訓,應為後來管理國家者資以為鑒,引以為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